分享

从《伤寒论》气化理论谈中医学动态辨证方法(五)

 早睡早起多运动 2023-06-17 发布于贵州

五、以宣肺清解汤的应用来谈用动态的辨证观研究与把握临床

很多人治疗疾病侧重在补脾、补肾,凡有病人来就诊首先想到的是病人有没有脾虚、肾虚。这是从书本上学来的,从先天的肾和后天的脾胃来考虑问题。这种认识对不对啊?不能说不对,但在思想上还是有缺陷的。学习了《伤寒论》以后,我们能了解到,张仲景首先重视的是治疗太阳病,那他为什么不首先治疗太阴病、少阴病啊?为什么不首先就补脾、补肾啊?因为从东汉当时的情况和现今的情况来看,疾病一般也都是由浅入深的,这一点却没有区别,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邪气在皮毛就要抓紧治疗,尽快治好,邪气就不会传变入深,这里也有治未病的预防意义在内。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是套用《伤寒论》治疗太阳病的麻黄汤、桂枝汤等来治疗现今的疾病。还应该运用《伤寒论》的气化理论,用动态的辨证观去研究与把握临床。

麻黄汤证在临床中有时也能遇到,尤其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冬季非常寒冷,人们可以因为受寒而导致麻黄汤证的出现。我也曾有几次因受寒较重而产生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又有无以名状的周身难受感,那确实就是伤寒。而张仲景所生活的东汉时期,人们没有现今的取暖保暖条件,患太阳伤寒的情况就太多了。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就是在内蒙古地区,感受大寒而得真正的麻黄汤证的人,在临床中也很少见了。这样,如果我们一遇到外感疾病,就用麻黄汤治疗,显然是不合适的。而桂枝汤汤在临床中也不是经常能遇到的,而且,有些时候是不能用的。记得在刚上大学不久,我就用桂枝汤治疗一个外感咳嗽的患者,用了几剂药之后,肺部感染加重,这就是用桂枝汤后热郁胸中的结果。

再谈风温、风热等外感病。《内经》中说过:“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对此,温病学家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又按吴鞠通的观点,“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但是,桑菊饮、银翘散等都偏于小方、轻方。而所谓辛凉重剂白虎汤在温病初起时,一般也用不上,因为外邪是在卫分,而不是在气分。

从战略意义上来讲,治疗上焦病是关键中的关键,病在上焦,鼻咽、支气管、肺及体表,必须将病证及时控制,及时消除,如果一味地用轻方小方,控制不住,病情就容易恶化,容易传变,影响心脏、肾脏等。所以,病在上焦,就要用强有力的方剂来治疗。这就是说,桑菊饮、银翘散等小方、轻方,达不到很快消除外感风热邪气的作用,容易耽误病情,或使病情恶化,我们必须另辟蹊径。

关于感受的邪气是风寒或是风温,有时候也不能绝对地凿分,比如说,患者一开始就是受寒,体表及气管受到寒邪侵袭,但很快咽喉、支气管等处就会有郁热继发形成,成为风热郁于上焦。那么,这是寒还是热?所以,不要凿分寒热,要动态的去分析病情的变化,看到表寒导致进一步的里热形成的过程,而不能机械地僵死的看待病情、病证。

凡外邪在表,立即驱邪外出,是治疗关键。如果失治或误治,都会使邪气深入,病情加重,所以,必须尽快驱除邪气。但要想尽快驱除外邪,用药就不能太小、太轻,用药轻了则不易战胜邪气。我们需要有比桑菊饮、银翘散更强有力的方剂,来有效治疗外邪侵袭太阳,并侵犯肺系如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组织,避免进一步导致病毒性心肌炎等更严重疾病的发生。

宣肺清解汤的方剂组成:

柴胡8克,桔梗10克,前胡10克,枳壳8克,炒牛蒡子10克,炒杏仁10克,防风8克,苏叶8克,百部10克,栝楼15克,金银花15克,黄芩10克,桑叶10克,炙枇杷叶18克,紫苑10克,款冬花10克。每日一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

从《伤寒论》气化理论的角度来讲,太阳为开,为经气从肾(包括膀胱)上达于肺,必须要通过肺气的宣发布散作用而使经气达于体表及周身。以这种理论指导临床,形成了以宣畅肺气、驱邪外出的方剂认识基础。

另外,《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肺脏在脏腑中,处于最高的位置,行气而布散于周身,又因气行则血行,所以有“行荣卫阴阳”的作用。十二经脉的经气运行,从肺经开始,也足见肺气在全身气血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宣肺清解汤着眼于宣通肺气,它不等于辛温发汗法,运用宣肺清解汤不见得一定有汗出,而且汗多者用之得当还可以止汗。

宣肺清解汤采用了《类证活人书》中败毒散方中的桔梗、枳壳、柴胡、前胡四味药来宣畅胸肺之气;用防风、苏叶畅达表气,以协助胸肺之气的宣畅;用杏仁、牛蒡子疏利开通,泄肺利咽;百部润肺止咳杀虫,舒缓支气管痉挛;这样,使得表气、咽喉、支气管、肺胸之气均得到畅达,更有力的驱除体表及肺系中的外邪。由于此方使肺气宣畅,升达、外出之力较强,更有桑叶、炙杷叶疏散风热,清肺润肺;瓜蒌、紫苑、款冬花等消痰浊、散胸中寒热结气;所以,可承载金银花、黄芩等清热解毒之品来清肺泄热,有效清除肺系郁热。经适当加减,不仅可治疗肺系风热、也可治疗肺系痰热、湿热。这样,既遵从了上焦如雾的特点,又采用了较大量的方剂,使药物上达于肺系,积极驱除外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