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与老子的三次会面都谈了什么

 新用户93782930 2023-06-17 发布于河北

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人。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李姓,氏什么不知道(难不成是氏老?但没听说过有这么一氏呀),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是陈国人。生卒年不详,一说他是出生在公元前571年,那就是比孔子大20岁。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图片

那这老两位,见过面没有?

见过,一共见过三次。

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老子还在周王室担任着守藏室史(一个负责管理图书的小官),而孔子还什么都不是呢。

这次会面,孔子原本想的是,向老子学习一些礼制制度方面的知识,结果老子却跟他讲了很多礼制制度以外的东西。

特别是老子在临别时,指着黄河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能向水学习些水的德行呢?”

孔子不解。

老子便跟他解释说:“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名逐利,这就是谦虚的德行。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但水,却能穿透非常坚硬的石头,可见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水没有具体的形状,但越是没有具体形状的东西,越能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可见无言的教化和无为的益处,更胜于有为。”

孔子恍然大悟,道:“先生的这番教诲,使我茅塞顿开。天下人都高高在上,只有水处在下方;天下人都喜欢待在安适的环境中,只有水处在艰险的环境中;天下人都喜欢待在洁净的环境中,只有水处在污秽的环境中,水在的地方,都是天下人最不愿在的地方,所以,没有人会与水相争,这就是善的最高境界。”

老子又继续说道:“当你不与天下人相争时,天下人也就不会与你相争。这就是效仿水的行事。水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水同样也是无往而不利,水避高而趋下,从不回流,还善于利用地势的起伏。你看那深潭中的一泓碧水,表面清澈而平静,却又是那样的深不可测。水也会有流失,但却从不会枯竭。它默默无闻的滋润着万物,却不求回报,这就是水至善、至仁的品格;它遇到圆形障碍,就绕其而行,遇到方形障碍,就折回而走,遇到堵塞,就暂时停止,一旦出现决口,就浩荡奔流,这就是水的信誉;它能洗滌肮脏污秽,能使原本崎岖的地势变得平缓,这就是水的能力;它用浮力载物、用清面照人、用坚毅的恒心克服障碍,这就是水的长处。聪明人都是懂得随机应变、顺天应时而动的人,他们就像是天上的明月,静观世事沧桑。你回去后,一定要戒骄戒躁,不要,你还没到,名声就已经传来,身还未动,声势就已经造成,张张扬扬,就像老虎走在街上,这样,谁还敢用你呢?”

子曰:“善。”受教而去。

两人第二次见面时,老子已辞职回了他在陈国苦县曲仁里的家。

两人谈到了“仁义”。

但老子对孔子提出的“仁义”,并不认同。因为在老子看来,强调用“仁义”来规范人的行为,这会扰乱人的本性,人应该是顺其自然的。他说:“人出生在这世上,是一种自然现象,因此人的行为也要顺应自然规律。你看,天地的运行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日月星辰都是依次有序周而复始的运转着的,飞禽走兽各有各的生存之道,而能和谐共处,并不是人为的安排,而是它们按照自然之理,各依天性生存、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生宇宙之间,和万物一样,有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生、死、荣、辱,都应按照自然之理,顺天而行。任凭人们按自己的喜好,自得其乐,那人的本性也就显示出来了。人为地标榜'仁义’,结果只会让人离'仁义’越来越远。你苦苦求索'仁义’,意在实现人的本性,可结果却是适得其反,扰乱了人的本性。”

两人的第三次见面,距离他们上一次见面,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当时,孔子已闻名于世,而老子却已隐居多年。这次,两人主要探讨的是“何为天道”。

老子说:“阴阳之道,深不可测,人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到,有语言却不能说明白,是平常人的智慧所无法理解的。因此,所谓的得'道’,并不是真的得'道’,而只是感悟到'道’的存在,假如你想像认识宇宙中的有形事物一样,去认识它,借助于眼、耳和语言,那将永远也无法懂得'道’。求'道’的关键不在对'道’的认识,而在于内心的觉悟,如果内心觉悟不到'道’的存在,那'道’将不能保留。且光内心觉悟到了'道’的存在,还不够,还要在现实中小心印证,因为得不到印证的'道’,就不能畅通无阻地前进,这就是得'道’的圣人,虽内心对'道’有所领悟,却不能为外人道的原因。一个人如果仅仅是希望从外界获得对'道’的认识,而不去用心体会的话,那即便是圣人,也不愿教他。学问渊博也不一定懂得'道’,就像擅长辩论的人,也不一定有智慧一样,无用的知识和辩论技巧,早已被圣人摒弃,所以得'道’的圣人,总是处于一种体悟大道的状态。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周而复始,循环运转,主宰万物,并赋予万物以永无穷尽的动力。宇宙万物都是因为有了'道’的给予,才不至于匮乏。”

图片

这就是孔子与老子的三次见面,所谈的内容。

END


RECOMM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