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台诗案(下)||深山樵夫(湖北黄石)

 菊野文化传媒 2023-06-20 发布于山东





乌台诗案(下)


文/深山樵夫(湖北)

编辑/落英小桥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又被贬谪惠州,从黄州石田驿,途经赣州十八滩之一的惶恐滩时,写下了这首充满离愁别绪的《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七千里外二毛人,
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
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
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
此生何止略知津。
       
苏轼的南迁之行,于十月初二抵达惠州。年近花甲的苏轼回首故乡时,已是水悠悠,路迢迢。
        

深秋的惠州,紫红的荔枝挂满枝头,似乎在等候迎接远方贵客的到来。苏轼看见驿站边依然翠绿欲滴的果树,便问前来迎接他的小吏:“这是何种果树?”
      “这是岭南嘉果荔枝树。”小吏小心回答道。
       
苏轼闻言大喜,立即品尝了几颗新鲜荔枝,感觉果肉鲜软,嫩滑甘甜,如琼脂般晶莹可爱,并即兴写下了著名的《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
 
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宋哲宗亲政,再度起用新党。苏轼于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又再度贬谪海南儋州,这一年苏轼五十八岁。他认为此去生还无望,便把一家老小留在惠州,只带儿子苏过一起渡海。
        
落魄的处境,荒凉的儋州,苏轼百感中来,遂作《纵笔三首》借以抒发内心的离愁别恨。

其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
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
一笑那知是酒红。

其二

父老争看乌角巾,
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
独立斜阳数过人。

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
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
只鸡斗酒定膰吾。
       

苏轼谪居儋州期间,住草屋,咽粗食,常以红薯、紫芋充饥。为解衣食之困,他向儋州太守要了一块官地耕种。

迁客之孤,雨夜之愁,是异乡苏轼的凄凉心境。这首《雨夜宿净行院》一诗,读来令人感同身受,愁肠九转。

芒鞋不踏名利场,
一叶轻舟寄渺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
静无灯火照凄凉。

年老体衰的苏轼,人生的冷场到了冰点。先是他的两位妻子相继离世,接着跟随他多年的红颜知己王朝云,也在惠州撒手人寰。

心潮翻滚的苏轼,回想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不禁悲从中来。想当年在密州(今山东诸城),那段“左牵黄,右擎苍……射天狼”的豪情岁月,又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0年)四月,三十三岁的苏轼请求外放,卸任为官四年的杭州通判,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十一月,改任密州知州。

密州虽是个贫穷偏远之地。但因苏轼在任两年时间,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轼刚来密州时,正逢赤地蝗灾之年,他见百姓流离失所,饿孚满地。心情十分沉重与愧疚,于是写下了《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一诗: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


苏轼到密州第二年,又遇春旱。他深感责任重大:如果旱灾不解,蝗灾必来。为了缓解旱情,他虔诚地设䅁祷告上苍施雨救民。不大一会,密州果然大雨倾盆,禾苗滋润,百姓喜极而泣。
       
灾荒之年的密州,弃婴到处都是。
有一次,苏轼和同僚出衙挖野菜时,捡回一个奄奄一息的弃婴寄养在百姓家里。并专门制定了有关弃婴收养政策,以每个弃婴每月发放6斗(45公斤)粟米的规定。两年下来,苏轼在任期间,先后救活了几千个弃婴。  
       
由于密州连年天灾人祸不断,因此盗贼四起,匪患猖獗。苏轼在上书朝廷《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中言道:“密州民俗武悍,恃好强劫,加以比岁荐饥,椎剽之奸,殆无虚日。”
      
他坚持治盗必治本的策略,严格执行 “信赏必罚,以威克恩,不以侥幸废刑,不以灾伤挠法,如此而人心不革,盗贼不衰者,未之有也。”的方针,从此,密州匪患渐绝。
        
苏轼在密州上任期间,不仅政绩斐然,而且文笔颇丰。如悼念亡妻王弗《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 .  密州出猎》等等经典名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苏轼的发妻王弗亡故,时年二十六岁。王弗是大家闺秀,美丽贤淑,知书达理,博文强记,精于世故。如果她能与苏轼白头偕老,就不会发生“乌台诗案。”苏轼后半生,也就不会凄凉不堪。因此,苏轼十年后为亡妻痛作此词时,应是一种悲痛与愧疚并存的心情。那种无人共读,无人共语,无人共遣的孤寂哀愁,岂是梦中消得?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尘封的记忆,毕竟是段过往的历史。苏轼的前途,依然充满着世事难料的复杂局面。
        
转眼到了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京城传出消息,苏轼即将离开密州,改知汝州。正当他喜忧参半的时候,朝廷突然改变主意:后来令他改任徐州知州。
        
朝庭激烈的朋党之争,累得苏轼精疲力尽,即使他想中途退出,说来就来的仕途风雨,总是令他猝不及防。紧接着,他又离徐州,改任湖州通判,不久,因《湖州谢上表》被人诬陷告发,随即卷入“乌台诗案”而遭贬谪,以致身落于今的蛮荒之地。
        
置身儋州的苏轼虽然潦倒不堪,但仍为儋州的文化教育殚精竭力,因此贤名远播,学子拜谒络绎不绝。其中有个叫姜唐佐的学子,自备资粮和书籍,慕名从海南前来儋州向苏轼虚心求学。
        
姜唐佐在儋州住了将近半年,临别之时,求苏轼赠诗一首。苏轼只在他的扇子上题了一联残句:“沧海何尝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告诫他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五月,苏轼遇赦。朝庭令他移居廉州(今广东合浦县)。他立即整理行囊,离开儋州,渡海北上廉州,紧接着,朝庭又令他移居永州(今湖南零陵县)。他只得继续辗转北上永州。
       
同年十一月间,朝庭终于允许他自由定居,多年的流放生活从此结束。
        
行程得有路,生活得有家。到底把家安在哪啊?苏轼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去常州,因为那里有自己的小块庄田可以耕种生活。
        
第二年六月,即元符三年(公元1101年),苏轼一家到达常州东城门附近居住。
  
六十多岁高龄的苏轼,从海南奔波几千里到常州,途中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地历经一年有余,身体已经严重透支。一到常州就百病丛生,卧床不起。
        
病床前,苏轼吃力地对三个儿子说:“想不到,我还能活着从岭南回来和家人团聚,遗憾的是途中没有见到你叔父,恐怕是相见无期了。”
        
七月下旬,苏轼病情恶化,不仅发高烧,牙床出血,而且时常昏迷不醒,他深知自己大限将至。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病入膏肓的苏轼,写下了平生最后一首《千秋岁》词,最后一首《自题金山画像》诗:

千秋岁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写完这两首诗词时,已是公元(1101年)6月。两个月后的一天,即8月24日,苏轼在常州与世长辞。享年65岁,一颗文坛巨星从此陨落。

苏轼驾鹤西去两年后,姜唐佐果真没有辜负恩师的期望,一举雁塔题名。不仅成为海南第一位破天荒的举人,而且还催生了一个“破天荒”的文学典故。
     
崇宁二年(1103),姜唐佐在汝阳遇见苏辙时,得知恩师亡故,唏嘘不已之余,师叔苏辙代笔续成全诗:

生长茅间有异芳,
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
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
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今日千人看,
         始信东坡眼力长。        

苏轼一生坎坷无数,虽才高八斗,然仕途百折。笔者感叹之余,逐作《苏轼》一首以挽之:

苏轼
文/深山樵夫(湖北)

年少才学竟风流,
京官运舛谪诸州。
近至中原繁华地,
远涉蛮荒天尽头。
美食传世东坡肉,
佳作惊人魁星楼。
巴蜀文豪神来笔,
一门三苏同仕修。

2023.06.18

作者简介:深山樵夫:原名 刘会奇,字俊岳,笔名映山红,湖北黄石阳新人,现为楚天黄鹤楼诗社社长。因酷爱古典诗词、散文、现代诗而笔耕不辍。对民间文学、历史、戏剧、杂谈等也很喜爱,十年赋诗1100余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