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马戛尔尼访华那些事,我们听到看到的大多数都不靠谱

 郑培杰7c3eshez 2023-06-22 发布于北京

#暑期创作大赛#

如果各位亲爱的读者在当年的中学历史课上没有全程睡觉的话,那么应该对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这个名字都不陌生,当然也有译作马嘎尔尼的。

文章图片1

乔治·马戛尔尼,因为是史上第一个访华的西方外交官而闻名

这个英国人于乾隆五十 八年(1793年)打着恭贺爱新觉罗·弘历80岁大寿的名义出使清朝,是历史上第一个抵达中国的西方外交官,也是中英两国最早的一次正式官方接触,当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此无论当年还是现在的教科书上,也不吝以大段的文字对这一事件加以阐述和评价。

然而就像英国人搞错了弘历过生日的时间一样,这次外交事件从头到尾都充斥着各种荒诞的、别有用心的谎言以及并非无意为之的误会。更让这次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官方碰撞,被罩上了一层厚厚的迷雾,不深入其中就只能让人晕头转向,于是任由各种道听途说大肆泛滥。

像我当年在高中学到的那个版本,就把重点放在了乾隆皇帝及其麾下的大清官员是如何的妄自尊大,以老大帝国自居上,指责他们完全无视了西方工业G命诞生的丰硕成果,反而揪住那帮红毛鬼的膝盖会不会打弯、能不能完成三跪九叩大礼上大做文章。同时还大量引用了马戛尔尼的回忆文章,用以描述大清王朝是如何的江河日下以及康雍乾这个“饥饿盛世”背后最丑陋的一面。

我还特意查了一下最新版的高中历史教材,其中仍将马戛尔尼赴华使团的使命定性为“希望扩大贸易,增加通商口岸”。然而因为以乾隆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保守自大,坚持闭关自守的政策,导致清王朝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文章图片2

类似断章取义或睁眼说瞎话的论调至今仍大行其道

别的先不说,马戛尔尼来华是为了贸易问题?就算睁眼说瞎话,都不带这么胡扯的。

马戛尔尼为啥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个时候来?而且人家乾隆皇帝早在3年前就过完80大寿了,你这时候才颠颠的跑过来算闹什么幺蛾子?要知道73、84这两个岁数在中国是非常犯忌讳的,马戛尔尼赶在这个关口跑来贺寿,莫不是给大清国的皇帝添堵来的?

英国人应该不知道中国人的习俗,但他们的这次出使,还真可能是来添堵的。毕竟,就在不久以前乾隆皇帝刚给他们添了老大一堵。

所以这次在很多人眼中形同闹剧或者耻辱的外交交锋的背后,有着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深刻的时代背景。那些仅凭英国人的一面之词就大放厥词之人,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就是中了马戛尔尼的邪。


01

早在明神宗万历二十 八年(1600年),英国就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并开始了在印度的扩张。但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也就是150多年后,英国殖民者的势力才开始深入到印度内陆。在艰难的占领了孟加拉之后,东印度诸部才逐步瓦解投降,但很快英国佬又在廓尔喀人面前撞了个头破血流。

文章图片3

就算是印度,英国人将其完全吞并也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而差不多在同一时间,乾隆皇帝发起了廓尔喀之役。两广总督福康安及大将海兰察率领以1500名索伦兵为主力的清军从西宁出发,在严冬中跋涉近6000里,徒步穿越了青藏高原,翻过喜马拉雅山脉,数次将强悍的廓尔喀人击溃,直至最终兵围阳布(今尼 泊尔加德满都)。

廓尔喀人走投无路,只能称臣请降并承诺永不侵犯藏境——是为廓尔喀之役,是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十全武功”中的最后一役。

当英国佬得知这一消息时,他们的反应除了一脸懵逼外,没准还恐慌得要命。

因为近代史上的百年国耻,给许多国人留下了这么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殖民时代的英国人即便不能说是天下无敌,但在火枪和大炮的加持下,起码在亚洲是找不到对手的。所以康雍乾什么的就是运气好,才能在沙俄人及准噶尔人面前耀武扬威。要是遇到英国人,一样得栽。

事实上只有对那个时代一知半解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哪怕是一无所知的都不敢这么说。

文章图片4

廓尔喀之役是场伟大的远征、奇迹般的胜利

十九世纪、尤其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英国人确实能在亚洲为所欲为。但把这个时间点往前推100年甚至是50年,他们都只能在印度的土地上瞎折腾,连相邻最近的缅 甸都心有余而力不足——直到1824年至1885年间英国先后发动了三次英缅战争,才最终吞并了缅 甸。

而英国人轻易不敢招惹的缅 甸,清朝却在此前爆发的清缅战争中将其历史上最强盛的贡榜王朝打成了半残废,导致后者曾经吞并掉的暹罗趁机复国——康雍乾时国力处于极盛期的清朝,岂是连印度还没搞定的英国佬敢轻易招惹的?

况且英国人即便想招惹,也没那个能力。

在整个十八世纪,英国在欧洲跟法国打了4次、跟荷兰打了3次大规模的战争,这才一跃成为全球头号殖民强国,但也消耗巨大。在同时期爆发的北美独 立战争,又拖累了英国巨大的国力和兵力,所以在当时的亚洲,他们根本没有能力部署更多的力量。能维持在印度的存在,已经是英国的极限了。

再者,虽然火 药技术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但相对于一百多年后仍未能与冷兵器形成无法逾越的代差。因此“文明的”英国人才会被“不文明”的廓尔喀人打得落花流水,而看起来更加原始野蛮的索伦兵又把廓尔喀人揍得连亲妈都认不出来。

英国佬由己度人,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任一民族都像他们那样贪婪无度。那么按照英国人败给廓尔喀人、廓尔喀人又打不赢清朝人的这条逻辑链,一旦清朝人对印度起了觊觎之心,他们该拿什么去扛?

文章图片5

18世纪的英国人在亚洲的力量非常虚弱,所以到处吃瘪

往亚洲增兵?以当时英国不足4000万的人口,需要统治遍及欧洲、非洲、南北美、大洋洲和印度的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哪怕全国的老弱病残孕通通出动,一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凑不齐俩人,更何况还有法国、荷兰、美国等死敌虎视在侧,哪还有余力远征数万 里去跟东方的那个老大帝国打一场全无把握的战争?

所以英国人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去试探一下清朝这个可能的也是未知的敌人的反应。

因此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福康安一路势如破竹的杀向廓尔喀时,英国人就紧急行动起来。数个月后,马戛尔尼使团就从朴次茅斯港出发,并于次年七月从天津登岸前往北京。

当然以英国绅士一贯的揍性,哪怕是做小偷、当强盗都得打出冠冕堂皇的旗号,更何况出使一国?所以英国佬不知道从哪个转了28手的渠道得知了乾隆皇帝要过八十大寿的过期消息,于是自以为出师有名。同时他们当然不能直言自己是来打探态度、套取情报的,于是又打起了“贸易通商”的幌子。

那么他们把贸易通商的诚意带到北京来了吗?

文章图片6

马戛尔尼带来的通商条件,完全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南京条约》

有才见鬼!且看马戛尔尼开出了什么样的贸易通商条件:

“1、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今浙江舟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

2、中国按照从前俄 国商人在中国通商之例子,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洋行买卖货物;

3、于珠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国商人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即行收歇,存放一切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4、于广州附近得一如珠山同样之权利,且听英国商人往来不加禁止;

5、凡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请特别优待赐予免税。如不能尽免,请依一千七百八十二年之税率从宽减税;

6、允许英国商船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切实上税,不在税率之外另外征收。”

除了没有战争赔款和要求领事裁判权,这玩意跟《南京条约》有何区别?乾隆皇帝只要脑子没进水,又怎么可能答应?

答应了才是真正的丧权辱国!与此相比,就算弘历这个向来不怎么靠谱的家伙真的妄自尊大了一把,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02

事实上乾隆皇帝和他麾下的大清官员并非像许多人描述的那么愚昧和无知——真要这么认为的人,才是真的愚昧和无知。

文章图片7

作为史上被戏说得最离谱的皇帝,弘历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不靠谱

早在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出发之前,东印度公司就将相关出使事宜通报了两广总督府,相关信息迅速被呈报至北京,交到了乾隆皇帝御前。

对此事弘历颇为重视,还特意让人找来《大清一统志》(可以理解为清朝的世界地图)查询,虽然没找到有关英国的记载,但还是破例批准英国使团从天津上岸。而在正常情况下,海外贡使来朝,必须得从广州登岸。

同时他还连下数道旨意,要求各地做好英国使团的接待工作。于是乎英国人抵达中国海域后爆发的第一次小规模冲 突就发生了——一群中国官员登上英国舰船后不由分说到处安插写有“英吉利贡使”字样的彩旗,并不顾英方反对,坚持将其所携带的“礼物”改成了“贡物”。

天朝上国规矩,历来如此,所以那些笑话满洲人自大无知的人才是真的自大无知。毕竟无论换成汉唐还是元明,也会毫不犹豫的这么干。那些不服不忿的,要么被揍了要么滚远了,从来没有例外。

当然后来满洲人也被揍了,那是后话。但起码在乾隆五十 八年的时候,这个规矩还没人能破得了,就算是英国人也不行。

所以从抵达中国的一开始,马戛尔尼就很不快乐。而这种不快乐的情绪,随着使团登岸天津以后出现得日趋频繁且浓重。

文章图片8

无论是“贡使”还是“跪叩”之争,都很可能是清方有意为之

对于平等出使变成“屈辱”朝贡这码事,马戛尔尼选择了默默忍受。这并非是他的心胸有多么宽宏,而是来自上司的耳提面命——在他出发前,内务部长敦达斯(Henry Dundas)曾特意叮嘱他:

“您一到便要受到接见,您要服从中国朝廷的礼仪,既不要损害自己君主的尊严,又不要被礼仪上的小事束缚住手脚。”

所以面对“贡使”这一身份的转换,马戛尔尼忍了。

然而一上岸,又有清朝的礼部官员循惯例前来“教导礼仪”。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使团在觐见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大礼。

这回马戛尔尼不干了,认为此举触发了敦达斯嘱咐的不要损害自己君主的尊严”条款,所以坚决不肯让步。最多也就是按照觐见英王的礼仪单膝跪地,叩头是绝对不可能的。

乾隆觐见使团的地点在热河(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而这个争执从天津开始,经北京一直到热河仍未休止。谈判一度破裂,清朝官员威胁取消马戛尔尼使团觐见的资格,并降低了接待标准。

当然最终弘历还是接见了马戛尔尼一行。至于觐见时使用的礼节,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和珅接受了英国佬的贿赂,然后忽悠皇帝说红毛鬼的波棱盖(即膝盖)长得跟正常人不一样,不能一起打弯,否则会摔跤。所以宽宏大量的弘历再次破例允许英国使团行单膝下跪礼。

文章图片9

和珅确实贪婪,但他非常清楚什么钱能贪而什么钱不能

其实这又是在胡说八道。

根据清朝自己的史料(和珅亲笔所书的奏折)记载,英国使团最终还是行了三跪九叩大礼。而马戛尔尼回国后却说,是他的坚持迫使清朝官员做出让步,最终只行了单膝跪地礼,更未曾叩头。

肯定有一方撒了谎,但这个问题其实从来都不重要,至于理由咱们后边再说。

乾隆五十 八年八月十三日,即弘历84岁生日(我国古代年龄计虚岁)的那天,马戛尔尼终于等到了觐见的机会,并当场呈递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写给乾隆皇帝的亲笔信:

“我乔治三世代表大不列颠、爱尔兰和印度,祝中国大皇帝万岁万万岁。只有您才配治理天下万万年 。

我知道中国的地方太大,管理的百姓也多,皇上您操心天下大事,不但是中国,就连外国,都要您去保护,这些国家都心悦诚服,皇上您太操劳了。

如今全球各国都说,世界上只有中国大皇帝统治的地方,制度更加完善,所有人都心服赞美,所以我也越来越神往。皇上,今年是您的八十大寿,我向您进献贡品,盼您能体恤我们。”

因为翻译的原因,英王的用词和语气显得非常恭顺且卑微。当然这样做也符合历朝历代的惯例,并不稀奇。但大体的意思是没错的,乔治三世不远万 里的把马戛尔尼等一大帮子人送到遥远的东方,可不是为了炫耀大英帝国的国威与荣耀的。相反,英国人迫切的想要了解这个遥远且陌生的强大帝国,对贸易通商、周边藩国尤其是英国在印度的存在,到底持有何种态度。

文章图片10

西方人笔下的马戛尔尼觐见图

如果说有求于人,那也只能是英方,所以就算想硬气,也没那个资本。


03

但英国人惯于搞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把戏,所以马戛尔尼在朝觐乾隆皇帝的整个过程中,都充满了试探和算计,还挖了不少坑准备让后者往里跳。

比如他们精心准备的那份送给乾隆皇帝的“生日礼物”——当然在抵达中国后被强行降格成了贡品,逼格掉了一大截。但马戛尔尼还是希望通过这些东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文章图片11

英国人送出的礼物从来都不简单

什么目的?马戛尔尼当然没指望过清朝人像印第安人那样好骗,拿箱破琉璃珠就能换回来个曼哈顿。但傲慢的英国佬还是自以为除了他们以外的其他文明和民族都很低级,很容易就会被愚昧和贪婪蒙蔽理智,从而掉进那些并没怎么精心铺设的陷阱里。

因此在这回的礼单中,包括了天体运行仪(为了勾起乾隆的兴趣,还将其译作“天地音乐钟”)等反映英国最先进技术的天文地理仪器,描述了蒸气机、棉纺机、织布机等欧洲最新发明的图书,以及棉织品、机械产品、军械、车辆等,总计600箱、价值13124英镑。同时乔治三世还特意以个人名义赠送给乾隆皇帝一座以当时英国最先进的、装备有110门大炮的“君主号”风帆战列舰为蓝本制造的船模。

总之相比拿玻璃球忽悠印第安人,英国佬一定觉得这回算是诚意十足了。

然后马戛尔尼就专注的等待弘历的反应——如果这个清国皇帝表现得跟印第安酋长一样愚昧且贪婪,没准这货转头就能跑去印度调来千八百个龙虾兵,然后准备一口作气灭掉大清国……要是乾隆皇帝对这些西方先进文明完全不懂或不懂装懂,那么马戛尔尼便可据此断定清朝是个既落后又野蛮的国度。即便英国现在无暇或无力针对,也不足为患,起码再也不用担心他们主动攻击印度。

可要是弘历对这些“礼物”不屑一顾或者能拿出更好的东西,那么大英帝国可能就必须换一种方式与这个东方帝国交往了。

文章图片12

英国人礼物的背后,没准藏着的都是龙虾兵

但乾隆皇帝的应对,却完全出乎了马戛尔尼的意料。

对英国人掏出来的这些“西洋景”,弘历大多数都不知道是咋回事。不过不要紧,能在大清朝当上皇帝的无须是个百事通,只要懂这些东西的人听命于他就够了。

于是弘历召来大臣、内廷工匠和传教士。然后这些专业人士告诉马戛尔尼,英国制造的那些天文仪器与清宫所藏者并无差别,且精巧装饰反有不如;玻璃挂灯也与圆明园中陈设者无异,至于钟表,其工艺技术“并无奇巧”,和北京城内钟表匠的作法相同。对此结果,乾隆感到很满意,于是非常装十三的回复英使——“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乾隆御制诗》)。

而根据马戛尔尼所著的《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译者为刘半农)记载,马戛尔尼开始不肯相信,但在参观了大清宫廷和圆明园后,连称“吾乃大骇,以为吾所携礼物若与此宫中原有之物相较,必如孺子之见猛夫,战栗而自匿自首也”。

这第一轮交锋下来,让弘历感觉自己对英国人的重视有些多余。而就在他有些兴味索然之时,马戛尔尼又非常没有眼色的提出了前文曾引用过的那个六点通商条件,并要求展开谈判。这就惹得弘历勃然大怒,勒令英国使团在一个月内离京回国。

就这样,中英两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外交交往就如此虎 头蛇尾的结束了。

200多年后,后人中激进者指责因为乾隆皇帝妄自尊大、保守愚昧,失去了一次接触和融入西方文明的宝贵机会,这才有了后来的百年国耻。即便理智者也认为弘历应该接受英国人的谈判要求,相互增进了解,缓和矛盾冲突,接受先进文化以实现旧有体制的革新。

文章图片13

这种胡编乱造或断章取义的人,都对英国人提出的割地、免税条款视而不见

但事实上这种站在上帝视角的事后诸葛亮,也就是说说容易,在现实中基本没有行得通的可能。

因为英国人提出的六点要求,基本上没给弘历留下谈判的余地。

比如在舟山和广州“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国商人使用”——这是啥?这是割地!就像今天美国人要是说想解除贸易制裁,就得先把那个岛割给他。

这谁能答应?谁敢答应!

乾隆皇帝要是答应了,那才是真正的愚昧无知,是真正的国 贼。这种事情,别说谈判了,只是把马戛尔尼一伙人撵走,已经算是弘历难得的宽宏大量了。

当然了,后来弘历的子孙倒是给英国人割了地。但那起码还先掐了一架吧?

至于其他希望改善贸易关系的条款,看似正常合理,其实也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都说清朝闭关锁国,但事实上其对外贸易一向稳定有序的开展。只不过根据不同的交易对象,将交易口岸限定在粤、闽、浙、江四海关,并由官商合办的洋行统一办理。事实上在此之前与之后,中英间的贸易往来从来不曾断绝,而且交易规模日益繁盛。只不过英方对清朝的茶叶、瓷器、丝绸等特产需求异常旺盛,而清朝对英国产品的需求却一直惨淡,导致英清贸易出现巨额逆差,英国佬在全世界各地搜刮的贵金属大量流入中国。最后不得不拿鸭片来找补,使得两国终于走到了刀兵相见的结果。

但在乾隆末年,英国人却认为之所以出现贸易亏本,是因为清朝开 放程度不够。因此只要弘历答应多开 放几个通商口岸,英国产品就能卖遍全中国,就能把之前亏损的金银全赚回来。

不过英国人对自己的判断也心里没底,所以还要求清朝给予英国进口产品免税待遇。

文章图片14

跟清国贸易的国家又不止英国一个,凭啥给他特殊待遇?

这又是在想桃子。

毕竟与清朝保持贸易关系的可不止一个英国,还有同在欧洲的法国、荷兰、葡萄牙等国,更不用说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的传统藩国。如果给予了英国特殊贸易关系,那么其他国家怎么办?要是都一碗水端平照此办理,大清朝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所以这事根本就没什么好谈的,直接撵走多省事。

至于说对英国开 放口岸、放开贸易就能学习到先进文明,让清朝脱胎换骨那就更是异想天开了。只要帝制不变、儒家治国的那一套不被推倒重来,秦皇汉武复生也是一个奶奶样,更何况已经垂垂老矣的弘历?


04

以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弘历对英国使团的处置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失误之处。我们看待历史问题,不能脱离现实搞穿越,否则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指责弘历没有把自己的皇帝宝座砸烂,然后带领全国人 民去建设共 产主义?

文章图片15

客观的讲,乾隆皇帝在接见马戛尔尼使团过程中没什么可指摘之处

在马戛尔尼离开之前,乾隆皇帝写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国书姗姗来迟:

“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

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尔国王或误听尔臣下之言,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治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船只到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未免尔国夷商徒劳往返,勿谓言之不豫也!”(《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三十五·乾隆五十 八年八月已卯》)

弘历的意思很清晰明了——你们提出的那些无理主张,朕一概不能答应。毕竟现实是你们这个“蕞尔小国”有求于我天朝上国,哪有要饭还嫌饭馊的道理?而且朕乃天下之主,对待万国须一视同仁,即便想给你们特殊待遇也做不到。所以你们还是老老实实的按规矩办事,如有违反一定严惩,到时候可别说朕没警告过你们啊!

该怎么评价这道国书?我的观点是虽然傲慢,但有礼有节有据,起码没什么大问题。可偏偏有一些人往往断章取义,独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句话来证明弘历的保守愚昧,却对英国欲破坏清朝领土完整及关税自主的六项要求视而不见。

这种人不是坏就是蠢。

文章图片16

键盘侠真的让人好烦

事实上弘历远比这些连马后炮都玩不好的货色想得更深、更远。

他为何对马戛尔尼使团的到来异常重视?因为英国人想来试探清朝的态度,乾隆皇帝未尝也没有类似的想法。因为福康安击败廓尔喀返回国内后,带来了大量有关印度及周边地区的情报信息,使得弘历得知了英国在印度、尤其是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存在,这就引起了他的警惕和焦虑。

此时的弘历已是耄耋之年,再也无力像青壮年时那样轻易挥兵四方。同时他的帝国也已经从持续了150多年开疆拓土的奋发勇进中逐渐放慢了脚步,开始出现了沉沉的暮气。

这一切都是弘历所知但却无力解决的难题。所以面对英国这个崭新且又陌生的敌人,如果放在二三十年前,他会像平定大小金川之乱那样不管不顾的狂攻过去。而此时,他首先想到的则是如何防御以及善后。

这是所有老年人无法避免的现实和悲哀,也是弘历在当时能做的不多的选择。

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为编著《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一书,查阅了当时的600余份军机处、宫中档、内阁以及内务府文件原本,并从中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不知人们是有意还是无意而忽略掉的历史细节。

文章图片17

耄耋之年的弘历像。他做的许多事,国人不想知道,还得外国人提醒

自打东印度公司将马戛尔尼使团即将访华的消息传递到御前,弘历就认为清英两国间很可能爆发战争,必须做好防御的准备。而且沈艾娣还特意提到了美国学者马世嘉(Matthew Mosca)在《从边疆政策到外交政策:印度问题与清代中国地缘政 治的转变》中讲过的一件事——在马戛尔尼到访的同时,清朝官员逮捕了一名廓尔喀间谍。经审讯得知,英国人已经控制住了印度孟加拉邦,距离清朝的本土及东南亚藩国仅有一步之遥。

这就更加深了弘历的焦虑。因此清朝接待官员与马戛尔尼关于是否下跪叩头的持续争吵,很可能是在他的授意下有意为之的。其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拖延觐见的时间,以便弘历能够从容的深思熟虑并最终下定决心。

沈艾娣同时指出,在与马戛尔尼交涉期间,弘历下达了一系列的诏令,指示沿海地区加强防御,尤其要防备英国人的突然袭击。特别是在舟山和澳门,他命令调派援军并部署火炮等武 器,如遇英人前来占领,必须予以坚决还击。

只是弘历等啊等,一直把自己等挂了,也没等来预想中英国佬的进攻。不知道他对此是感到遗憾,还是欣慰。


05

中英两国的第一次官方接触虽然结束了,但余波却并未平息。

当然,这主要是那位英国使节马戛尔尼折腾出来的。

文章图片18

为啥要找外国人说康雍乾的坏话必提马戛尔尼?因为除了他也没别人啊

为啥?我非常怀疑这厮因为未能完成出使的任务,还曾被乾隆皇帝羞辱,所以回国后才大肆诋毁清朝。一来是可以发泄自己的愤懑仇恨,二来则是可以推卸责任——清朝都那么穷那么烂了,还有什么贸易的价值?

马戛尔尼生于北爱尔兰,先后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和伦敦坦普尔大学,随后进入政坛。他先后担任过英国和爱尔兰议会议员,出任过爱尔兰事务大臣并被封为骑士。1775年马戛尔尼出任加勒比群岛总督,1780年改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后返回英国。在出使清朝前,他又被加封为伯爵,以增加这位大英帝国首位访华使节的分量。

对于出使这份工作,马戛尔尼也并不陌生。早在1764年他就曾被任命为全权特使赴沙俄与叶卡捷琳娜二世商谈结盟事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成为这位伯爵日后飞黄腾达的起点。因此相比难缠又诡变的俄 国佬,马戛尔尼显然觉得跟那个东方的老大帝国打交道,并没有多大的难度。

毕竟英国绅士压箱底的绝技,就是用无 耻的谎言去欺骗、引诱那些遍及世界各地的愚昧落后的“土著”,而且几乎从没失手过。这一次,马戛尔尼也不认为会有什么意外。

然而结果却是英国使团近乎被驱逐出了中国,以至于作为使团成员之一的安德逊在《马嘎尔尼航行中国记》中这样形容他们的旅程:

“我们像要饭的一样进入北京,像囚犯一样被监禁在那里,而离开时简直像是盗贼。”

可想而知马戛尔尼是如何的恼羞成怒。

文章图片19

因为后来战争的连续失败,清朝的形象在西方才日益丑化

在他回国后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行记》的书,向英国以及欧洲人描述了他的中国之旅以及沿途的所见所闻。而在此君的记载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关于清朝以及当时中国人的贫穷、愚蠢和落后。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 体,象叫花子一样破破烂烂的军 队,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清政 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

马戛尔尼所言可能是他亲眼所见,也可能是信口瞎掰或移花接木——比如把他在印度当总督时的所见所闻换了个国度。事实上他亲眼见到上述场景的可能性极低,毕竟早在英国使团抵达前,乾隆皇帝就数次下旨要求沿途官府“遇有英吉利国贡使到境,不动声色摆列队伍,妥为照料”。以国人做表面文章的传统能力,就算马戛尔尼所言的情况属实而且遍地都是,他也基本没多大可能看得见。

而大致在同一时期到访过的西方人传回欧洲的中国印象,几乎没有一个可以印证马戛尔尼说过的话。

比如法国传教士乔治·安森(George Anson)就在《耶稣会环球旅行记》中这样描述他所见到的乾隆年间的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资源最富饶、经济最富裕的国家,中国皇帝之崇高、官员之福利超出世界上的一切国家。一个欧洲人(刚到中国)会立刻感叹中国丝绸、瓷器、家居用品之物资丰沛,这些商品并不比在欧洲能买到的同类商品贵,但却是世界上能见到的色泽最为华美、做工最为考究的商品了。”

这并非是个例。十七世纪以来有大量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反馈到国内的信息大多是积极的、正面的,甚至因此在欧洲掀起了长达100多年的“中国热”。在此期间,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政 治制度方面,欧洲都对正处于康雍乾盛世的清朝极为追捧。

文章图片20

比清朝更加贫穷混乱的元朝,在当时的欧洲人眼里都恍若天堂

这又跟意大利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眼中的元朝何其相似?众所周知元朝是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中社会最混乱、百姓生活最贫苦的,可在老马的眼中跟老家相比却恍若天堂,这又让人该怎么说?

就连马戛尔尼自己都不得不承认,清朝的农业生产率是高于英国的——其小麦的收获率为15:1,而在当时的欧洲粮食收获率居首位的英国也仅为10:1。


06

当国内的某些人将马戛尔尼的气急败坏之语当作金科玉律动辄引用之时,殊不知在当时的欧洲,他的言论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

为啥?因为哪怕马戛尔尼说的都是大实话,但显而易见的另一个事实则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也不比那个在他笔下恍如人间地狱的清国好到哪儿去。

文章图片21

别说当时,就是100多年后的英国也没比康雍乾时的清朝好到哪儿去

根据英国人自己的统计,在1820年之前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人均寿命还不到35岁。哪怕是到了1840年以后大英帝国迎来鼎盛期,这一指标也只增长到40岁出头。

两相比照,当时的英国跟清朝就是半斤八两,谁也别笑话谁。那么英国人为啥跟大清人一样短寿?答案也是差不离,那就是穷。

根据英国学者艾玛·格里芬(Emma Griffin)的统计,维多利亚时代的制造业和采矿业中,约有18%的工人处于饥饿状态;在农业人口中,这一比例达到了42%;而在家庭手工业和非机械化行业中,也有46%和31%的从业人口经常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

在1804年、也就是清朝的嘉庆九年,曾有一位英国官员在视察了一座纺织工厂后这样感慨道:

“他们(纺织工人)的身体糟糕透了,整个群体的身高急剧下降,到了小人国的程度,从这些人中连一个近卫兵连都招不齐。”

而且这还是拥有遍及世界五大洲、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近4亿殖民地人口,把他们用生命和血汗换取的财富中的绝大部分统统反哺了英国本土之后的结果。而清朝呢?对所谓的藩国却从来都是赐予远大于索取,只能自力更生。

文章图片22

英国之所以看上去比较富强,全是靠掠夺全世界的财富

如果不算对外掠夺的话,英国人和清朝人谁会更饿得慌?

我从不否认康雍乾是个饥饿盛世。事实上自从文景之治以来,没有哪个所谓的盛世能让国内的大多数百姓填饱肚子,否则我国又何至于在数年前才能宣布全面脱贫?

但马戛尔尼又有什么资格指责这个他仅仅短暂停留过数月的国度?或者说,在没把自家的屁 股擦干净前,他又是有多厚的脸皮,才能趾高气昂的说出那样的话?

当然了,人家西方人从古至今压箱底的另一大 法宝,就是国际驰名双标,这个咱们不服不行。

但是某些国人非得腆着张大脸凑上去捧臭脚,非但很不体面,而且也不见得就能得到洋大人的待见。

同样是沈艾娣,就曾指出在18世纪的欧洲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主 权国家外交平等”的概念。事实上英国人早就预料到马戛尔尼出访后可能遇到的尴尬,却对此并不在意:

“在马戛尔尼还没有离开伦敦去中国前,英国就有了这样一幅漫画:英国大使面向高高在坐的中国皇帝,单膝下跪。”

每天冲着爱新觉罗·弘历下跪叩头的人多了去了,是否多马戛尔尼一个,这个傲慢的自诩为天下之主的大清朝皇帝,也许并不在乎。

文章图片23

西方的驰名双标,在某些国人那里很有市场

可今天的许多人却很在乎,而且将其看成了一个象征。似乎大清朝就是因为马戛尔尼这一跪,才就此衰败、才在数十年后被英国人打得落花流水的。

从秦到清,历朝历代熬过200年后——大部分甚至不用200年,其实都是一副人见人欺的熊样。在这一点上,清朝没有多好也没有多坏,只不过离我们最近,又摊上了讨人嫌的满洲人,这才动不动就被揪出来吊打。而且经常是找不到理由,也得编个出来继续打。要是能借到洋大人的嘴,似乎还能打得更加理直气壮兼名正言顺。

这就无聊且无 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