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灞桥边送走了赴衡水上任的王之涣,王昌龄也收拾行囊准备出发。 他的目的地是嵩山。 王昌龄可不是想去什么少林寺集团有限公司当个假和尚,而是去拜会隐居在此的道教名家司马承祯。 在嵩山修道三年,王昌龄的收获还不如刘安。一没有研究出豆腐的制作方法,二没有鸡犬升天。 幸亏没有。否则的话,大唐诗坛会逊色三分。 公元724年,已经26岁的王昌龄又回到了长安城。朱雀大街上依旧车水马龙,唯一的变化是大街两侧挂满了标语。 “舍小家,为大唐!”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 “人民军队为人民!” 标语中还引用了杨炯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看到这里,王昌龄心头一热: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对,去当兵!建功立业! 王昌龄目光坚定。 征兵办。 接待人员:“招兵的范围是18~22周岁。老哥你都26岁了。” 王昌龄:“难道你们不需要26岁的将军吗?” 接待人员: 王昌龄口吐莲花、口若悬河、口水四溅、口角生风,一直从旭日初升说到日傍西山,精神即将崩溃的接待人员,强忍着想要上吊自杀的念头,给他办理了入伍手续。 王昌龄同志光荣的成为人民军队的一员。 短暂的新兵连生活很快就过去了,王昌龄所在的部队奉命前往西北边塞。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有文化就是好。王昌龄还兼职了大唐长安通讯社的编外记者。 长城外。月光清冷,洒落在刚刚结束战斗的沙场之上。王昌龄把还滴着敌人鲜血的战刀归鞘,找了个土岗坐了下来,掏出纸笔赶写稿件。 《出塞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 青海湖,中国第一大内陆湖。自2002年环湖公路自行车赛举办以来,年年都是游人如织。 但在唐代,青海湖是大唐和吐蕃的战线前沿。王昌龄就曾随军驻守过此地。 青海湖的中心有个岛屿,叫湖心岛。在唐代的时候,它叫龙驹岛。大将军哥舒翰曾在岛上筑城,并命名为“龙城”。 但筑城是王昌龄退伍以后的事了。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青海湖。 雪山:祁连山。 ![]() 《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边塞组诗。纵观组诗,首首纵横捭阖,字字玉盘珠落,劲健奔放,雄浑磅礴。它不仅仅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也是七绝中的代表作。 726年,王昌龄同志复员了。那时候还没有退伍兵安置一说,所以王昌龄只能赋闲在家。 那一年,崔国辅考中了进士,远赴浙江山阴任县尉。 大龄青年王昌龄决定效仿好兄弟崔国辅,走科举这条路线。 这年秋天,与从弟王销一起苦读的王昌龄,看着铺陈一地的月色,想起了远在山阴的崔国辅。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美人: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代指崔国辅。 ![]() 第二年,王昌龄进士及第。也就是说,考了个前三名。到底是第几名?不知道。反正不是榜眼,就是探花郎。因为这年的状元叫李嶷。经过历史的沉淀,李嶷宛若一粒石子在浩瀚湖面溅起的涟漪。而王昌龄,则如当空皓月,明亮了整个诗坛。 这一年,孟浩然也参加了科考,可惜榜上无名。 进了体制内,王昌龄的第一个职务是校书郎。他在这个职位上兢兢业业干了三、四年,由校书郎干成了“校书郎plus”。 要求进步的王昌龄同志不甘心一辈子与书本文字为伍,于是又参加了731年的博学宏辞科考试。 博学宏辞科是始于唐玄宗时期的另一种为朝廷招揽人才的方式。难度仅次于考进士。从词面上就可以看出,它不仅需要应试者有渊博精深的知识,还得能写出优美恢宏的文章。位列散文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考中进士后,曾两次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结果两次都是名落孙山。 学霸就是学霸,王昌龄毫无悬念,再次蟾宫折桂。 吏部对这个双学历高材生好像有什么偏见,这次把他打发到汜水县去当县尉。 公元737年,宰相张九龄因直言敢谏,得罪了老板李隆基。李林甫趁机煽风点火、诬陷排挤。最终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 曾受张九龄提携的王维做了闷嘴葫芦一言不发,还想要依附奸相李林甫。反而是未受提携的汜水小小县尉站了出来,为张九龄仗义执言。 结果就是,王昌龄同志被贬谪到岭南。 你说二人都姓王,怎么做人的差距就这么大呢? 公元738年,王昌龄踏上贬谪之路。途中,拜会了襄阳老孟。故人重逢,自是一番感慨。二人转遍了鹿门山的角角落落,吃遍了襄阳城的馆子。几天后,孟浩然送王昌龄到洞庭之滨,挥泪惜别。 《送王昌龄之岭南节选》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岘首羊公爱”句:西晋大臣羊祜,曾驻守襄阳,深受百姓爱戴。其死后,襄阳百姓为其在岘山立碑纪念。 “长沙贾谊愁”句:孟浩然借用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为王昌龄鸣不平。 长路漫漫,“5G”基站还没有全国普及。无所事事的王昌龄同志干脆自修了一门课程《妇女心理学》。边学习边实践,王昌龄给自己的诗作增添了新内容—闺怨诗。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青楼怨》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青楼:涂饰青漆的楼房,为帝王的住所,或豪贵之家。显贵人家的精致楼房。后来引申为烟尘女子居住的风月场所。诗中指的是前者。 乐府民歌《西洲曲》中就写道: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 经过近一年的长途跋涉,王昌龄终于到达了岭南。屁股还没坐热,诏书传来,因唐玄宗加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大赦天下。王昌龄屁颠颠地收拾行装,开始了又一次“长征”。 739年秋,王昌龄到达巴陵。在这里,他邂逅了怀才不遇的李白。“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令二人一见如故。于是携手同游,畅饮高歌。 欢聚总是短暂的。一个暮色苍苍的傍晚,两人在洞庭湖畔,依依惜别。 《巴陵别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 王昌龄像只候鸟一样,继续北归。不日,又到了孟浩然的家乡襄阳。 当时,孟浩然患背疽,医治将愈。就是说背上长了个毒疮,将要治好了。医嘱说不要吃海鲜、饮酒。但是好友重逢,岂能无酒。一场欢聚,变成了永久的离别。孟浩然旧疾复发,病逝于南园。 王昌龄长歌当哭、泪别襄阳。这次重逢,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第二年,王昌龄外放江宁县丞。 “失意之后是疏狂”。江宁任上的王昌龄,纵情诗酒、放浪形骸。或与好友在住所后院的琉璃堂畅饮言欢,或者纵情于山水之间。 五代时南唐周文矩所绘的《琉璃堂人物图》,就是记载了王昌龄与好友欢聚的画面。其真迹已不存,摹本被美国小鬼子给抢去了,现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 图中伏在树上的人是李白,与他交谈的就是王昌龄。 这段江宁任职的经历,也使得王昌龄的诗作多了对江南风土人情的描写。如: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 王昌龄性格豪放疏狂、放浪不羁,从他的诗中就可见一斑。但是他的这种性格,惹恼了他的同事,有人上书举报他“不护细行”。意思就是说,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远在京城的亲友们听说此事后,纷纷写信询问。适逢好友辛渐北归洛阳,王昌龄送他一直送到镇江(润州),在法海当家主事的金山寺旁边,两个人找了家叫“芙蓉楼”的酒楼。对着烟雨中滔滔的江水、朦胧的荆山,二人愁绪别情、一夜无眠。天已经亮了,雨依旧在下。王昌龄孤独地站在渡口边,望着远去的风帆一动不动。 《芙蓉楼送辛渐》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 不久,一纸调令,把王昌龄打发到了龙标(今天湖南怀化黔阳)。于是他又一次开始了“长征”。 半路上,手机铃声响起,原来是李白专门为他创作的歌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王昌龄在龙标一待就是八年。这里虽然偏僻,但风景幽美,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再加上时有好友来访,这在很大程度上慰藉了他那颗孤独的心灵。 《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春山明月不曾空。 ![]() 把酒问月、对酒当歌,此时的王昌龄好不快活。 当然,有相聚就有别离。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笔下的别离,开朗、旷达而不哀伤。 王昌龄的诗作还飘洋过海,到达了日本。直至如今,仍深受日本人喜爱。抗疫期间,日本舞鹤市驰援大连一批物资,在物资的纸箱上就写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59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经濠州,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无故杀害。 第二年,闾丘晓故意延迟发兵,以求自保,致使睢阳陷落,张巡战死。宰相张镐以延误军机的理由,下令杖杀闾丘晓。 闾丘晓恐惧不已,跪哭求饶,让张镐看在自己父母无人赡养的份上饶他一条狗命。结果张镐一句话就让闾丘晓无言以对。 “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闾丘晓被杖杀,张镐为被冤杀的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的诗慷慨恢宏、积极向上,他用诗歌和微笑,让生活充满了阳光。 最后再说一下张镐。他因平复安史之乱有功,被任命为宰相。他虽不是诗人,却为诗坛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他不仅仅为王昌龄报了仇,还曾营救过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