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江运河古纤道的前世今生(上)——九里石塘的建设

 吴越尽说 2023-06-24 发布于浙江

九里石塘

前世今生上篇

吴江运河古纤道的


       

       在吴江汽车站东侧的大运河边,有一段巨石垒成的堤岸,这便是江南运河上现存惟一的古纤道遗址吴江运河古纤道。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运河古纤道由来





想要了解运河古纤道,必须先要了解吴江塘路。唐代以前,太湖与吴淞江之间是一片广阔水域,湖尾江首,浑然一体,江南运河则横贯其间,苏州、松陵、平望三地间,陆路不通,舟行不能拉纤。并且因为波涛汹涌,常出现沉船翻船事故。唐元和十五年(820年),苏州刺史王仲舒“堤松江为路”,在太湖东沿修筑塘路,松陵至苏州始通陆路。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苏州通判李禹卿筑长堤界于松江太湖之间,横截江流五六十里。太湖东沿自此形成了一条贯通南北、水陆俱利的湖堤。这条湖堤与平望以南的运河塘路和平望以西的頔塘合称“吴江塘路”,吴江塘路将太湖与运河隔开,成为太湖流域的水利枢纽。




九里石塘









因为用土垒成的堤岸受湖水侵袭容易坍塌,宋治平三年(1066年)开始用石料增修塘路。元天历二年(1329年),吴江知州孙伯恭认为,塘路濒临江湖,旧石规格小,易被水浪冲毁,于是率民出资,用巨石垒砌成两道石墙,中间填小石块加固。并相度地势,筑石拱水窦133个,将木桥改建为石桥。第二年,塘路修好,长40里。至正六年(1346年)达鲁花赤(元代地方最高长官)那海和吴江知州孙嗣远发现,以前用大石块加固的石塘数量少、工艺简单,仍挡不住湖水冲击,“必厚积之,乃能挡其势”。于是请僧人出面化缘,募集资金,购买3000多块巨石修筑塘岸。这些青石由石工凿成统一尺寸,长度为1.8-2.2米,宽为0.6米,厚为0.4-0.5米。并用杉木梢打入土中作路基,路体内外再筑两道石墙,中间填入泥石,另外又增加泄水涵洞3处,第二年建成。从南津口至甘泉桥,石塘长1080丈,高1丈,阔1丈4尺,共费钞8000余锭,石工5.4万,民工10.8万。因为工程量大,吴江本地供土量不足,由平江路征集嘉定、昆山、常熟3州及吴县民工用船运土16.90万石支援。增建水窦3个,石塘上的水窦数量为136个,有利太湖水下泄。在石塘南端建南浦亭,立石碑于亭,上书“至正石塘”,亭旁镇了4只大狮子。还建一座庙,供看护石塘的僧人居住,并“置常稔田以嗣修葺”。建石桥9座,三孔、五孔、七孔不等,自北而南分别为三江桥、三山桥、定海桥、万顷桥、仙槎桥、甘泉桥、七星桥、彻浦桥和白龙桥。后石塘有所扩展,北起观澜铺,南至彻浦铺北,全长九里,所以又称九里石塘。


 

九里石塘

江南水上长城






这是江南运河上最坚固最完整的临水道路,堪称江南“水上长城”,其构筑技艺,成了后来许多塘路效仿的典范。这段石塘既是河岸又是纤道,方便纤夫拉纤,还被充作驿道,公文传送、军令军情传递以及官员出巡都经过这条石塘,是水陆两用的交通要道。现存的运河古纤道正是“九里石塘”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微泓.情牵古纤道[J].江苏地方志,2017(01):12.

浦玉生.钱塘施耐庵与上海的鲁迅再辩——致马成生先生[J].菏泽学院学报,2012,34(04):73-79.DOI:10.16393/j.cnki.37-1436/z.2012.04.008.

陈俊才.太湖的水患与水治[J].古今农业,2004(04):55-64.

吴县市土地志编纂委员会.吴县市土地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10-1.大事记 16

摄影纪实. 行走京杭运河苏州吴江古纤道,学着茶圣陆羽的样子,品味松陵千年韵.搜狐. https://www.sohu.com/a/558020282_420849

吴江运河话千秋.豆丁网https://www.sohu.com/a/558020282_420849






来源:《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公众号

2022-10-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