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又称摄生,是通过各种方法来颐养生命,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有很多流派,各种流派又有不同的学术思想、不同的养生理论,各种流派的思想是互相渗透的,各取其所长,对于今人养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动形学派动形学派主张用适度的运动来舒展形体,活动筋骨肌肉,从而达到养生保全生命的目的,动形养生的观点最早见于《子华子》、《吕氏春秋》二书,二书都提出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蝼”的著名论断。 如《子华子·北宫意问》日:“流水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不蝼,以其运故也。”《吕氏春秋达郁》云:“血脉欲其通也,精气欲其行也。” 人体气血津液只有运行通畅,其生理机能才能正常,人类才能健康长寿,尽得天年。如《子华子·北宫意问》云:“营卫之行,无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故能长久而不蔽也。” 《黄帝内经》很好地汲取了这一观点,并进行了创造性的、较为全面的阐述,指出了动形养生能疏畅气血,和调五脏,通达六腑, 舒缓筋骨,调节精神。 如《素问》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也则变作矣。”“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阐释了运动是保证人体气血津液通畅的重要条件,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最基本的条件。 《内经》还提出了“导引”“按跷”的具体动形的养生方法。继之,历代许多医家对此进行了养生方法上的探索,如华佗模仿虎、 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姿式进行锻炼,即后世称的“五禽戏”。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论述到:“非但老人须知服食将息节,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引气……。”“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总之,动形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从古至今被人们广泛重视如各种健身操等,无疑是人们对这一理论反躬践履的具体体现。 静神学派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最早提出静养精神的是道家始祖老子,如《老子》中提到“至虚极,守静笃”, “清静为天下正”的思想。 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庄子系统地接受了老子的“静养”思想,并进行了论述,如《庄子》中 云:“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侵袭,故德全而神不匮。 ……淡而无为,动而无行,此养生之道也。” 《黄帝内经》在论述人体养生的理论时汲取了老子、庄子的“静神”思想,而抛弃了老庄的那种消极的绝对静养的思想,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如《黄帝内经·素问》 譬中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圣人处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从上可知,《黄帝内经》不仅说明了“静神”的生理,而且说明了“神躁”的病理,从生理病理的角度论述了“静神”的原理,聚精可以全神,静神可以使真气内守,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安平。 继《黄帝内经》之后,明代龙遵叙在《食色绅言·男女绅 言》中指出:“若人恬淡,则神安魄清,意安魄宁,精不走失;若人躁竟,则神疲魂浊,意乱魄散,精遂溃耗。”明代万全《养生 四要·慎动》中亦强调:“人身之中,只有此心,便是一身之主,所谓视听言语动者,此心也。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上述各家都说明了精神的静躁,与人体气、血、神的盛衰及人体寿天密切相关,神静则气、血、神充盛,人体健康长寿;神躁则气、血、神衰败,人体体弱短寿。 静神的养生具体方法上古人主要提出了二个方面:一是排除私心杂念,正确地对待个人的嗜欲得失,心宽静泰。二是及时果断地处理日常事务,不留于心中,暗耗心神。 调气学派调气学派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而不散,以保持人体的健康长寿。最早认为气的重要,并倡导调气可以养生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他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则精不散。如 《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也。” 《黄帝内经》广泛地论述了气的作用,气和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关系。主张调摄真气,却病延年。如《素问》中日:“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行而充身也。”“阳气者,若天如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灵枢·天年》还指出了脏腑之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的强弱寿夭。 唐·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对调气进行了专篇论述,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在具体的调气方法上,孙思邈汲取前人的经验,并在实践中探索出很多好的调气方法,如“吐纳”、“省言语,和七情”、“慎起居,顺四时,适劳逸”等。 调气法可分为行气、食气、闭气、吐气、胎息五个方面。此外又有七步呼吸法之说,包括:数息、调息、闭息、住息、踵息、胎息、无胎息。此七步呼吸法乃是修炼内丹功法的基础入门法则,另外还有“通周天”、“河车搬运”、内丹等等功法。 固精学派固精学派认为人体养生要省欲保精,只有节制性生活, 保护阴精,方能益寿延年。 早在《左氏春秋》中记载了秦伯给晋景公诊病,认为景公之病的是“近女生”,并告诫景公女 色应“节之”。 《黄帝内经》首创“节欲保精”之说,并对保精益寿延年的原理进行了论述,指出了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壮老已。 自《黄帝内经》而下,历代医家对“节欲保精”说无不奉行,如葛洪《抱朴子内篇》云:“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 至要者,在于保精。”他把保精作为长寿的一条法则。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专篇名《色欲箴》以戒世人。张介宾在《类经》中说到:“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于此。故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就保精的方法而言,《黄帝内经》指出要“寡欲”。明代,袁黄在《摄生三要》中对此论述最为详尽。历代养生家以此为鉴,其内容是:“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总之,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导引调息法,并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可以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