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真子图注六经

 winriman 2023-06-25 发布于中国香港

我认为学习《伤寒论》,首先需要弄懂何谓六经,或者说搞懂六经是掌握《伤寒论》核心精神的关键一点不为过。那么我是根据内经的开阖枢原理,结合人体的生理气化的规律,并参考了一些现代医学的生理常识,做了这样一个模型图示。图中没有标注任何解剖学上的组织和器官,这只是一个功能原理图示。

我构造这个模型,并非为了标新立异,而是想通过这个图示,向大家分享一个,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弄懂人体气血升降出入规律的工具,以及更加简便学习《伤寒论》的方法。

六经生理模型图注

图片

首先我们看一下什么是太阴和太阳

最外面一层壳是太阳,相当于人体的体表,代表人体的皮肤、结缔组织、毛细血管网等。它的表面上有许多小孔,可以让体内的卫气自由出入。壳是空心的腔层,相当于人体内部的膀胱、子宫这些同样可以直接和外界产生沟通的腔体。

《灵枢》经说太阳主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体内的卫气营血,它被送到体表后能熏肤、充身、泽毛、濡利关节,固护我们的内体。

那太阳为什么又被称为寒水之经呢,因为它能释放出体内多余的热和代谢废物。而且它有一个精妙之处,就是代谢废物清轻的部分可以通过汗液的形式从表皮宣发出去,浑浊的部分可以通过尿液的形式从内部排泄出去,对维持内体恒温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所以不管从生理气化还是解剖的接触上来讲,足太阳膀胱经和腑都应归为六经气化里的太阳这一层。

那么学人可能会问,手太阳小肠经和腑属于六经气化的太阳层面吗。我认为小肠是有太阳主开的属性的。

《素问·灵兰秘典》又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其实这个气化就包含了手太阳小肠的气化作用。小肠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人体吃进肚子的食物所产生的水分,绝大部分在小肠这个地方就被回收掉了,然后进入腹网膜,以后游走于三焦水道。水液在三焦内可以通过运载蛋白的携带,克服地心引力向上输送至胸腔随静脉血回流心房,所以太阴肺相当于风箱,在它的鼓动下,体内的津液通过体循环送至太阳层。这些津液不断的游走于我们全身各个组织,所产生的的代谢废物,又借助少阴血脉系统流入肾脏,过滤掉毒素,储存在膀胱。

手太阳小肠经,从结构上来说,属于阳明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从功能上说,小肠发挥的仍然是太阳主开的功能(受气取汁,变化为赤,散津于脾)。从结构上说,膀胱属于西医泌尿系统的一部分,从功能上说,膀胱发挥的也是太阳主开的功能(排泄多余津液)。

这就是仲景六经理论最高明的地方,六经的模型它没有被经络、脏腑生理结构的位置局限,而是以经络和脏腑的气化功用上,来提炼规律。

中学时代,我们都学过电学绘图,就是把电源、开关、电阻、二极管、各种电器元件实物串在一起,要求画出工作原理示意图。这时候,如果元件的两端之间电压为零,或某两点之间电阻无限大,就说明这两点在工作中没有电流通过,最终画出来的电路图必须简化省略掉这些部分。

这就是我构造六经生理模型结构图的灵感来源。

那么和太阳表层直接相连的是少阴的血脉。

如图所示,大球的内部正中心还有一个飞碟状的小球,那是少阴。少阴实际上就是人体的循环系统,由肾(动力源)、心(动力泵)、能量传输管道(血脉)共同组成。通过图示可以看出,少阴从小球体这个核心区一直延伸出来(用虚线表示的盘面),横穿厥阴、太阴、少阳、直至太阳层,为所有的组织器官输送营养物质,所以少阴为枢。

所谓卫出下焦,其实就是通过少阴把先天元气送到体表来固护人体。太阳病发汗太过会消耗少阴元气,引起亡阳漏汗,用桂枝加附子汤,就是把少阴元气补足,再送到体表就能止住漏汗。这些在六经生理模型图中都能直观的反应出来。

空腔内还有一个球面,是太阴。太阴即包括足太阴脾和手太阴肺,也包括我们整个胸腹腔内部的腹网膜,以及呼吸道粘膜。

《灵枢经·根结》篇说,太阴主开是怎么开的呢。《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实际上揭示的就是体内的津液从太阴发散到太阳的过程。

我们细化一下这个生理过程:

首先饮入于胃,我们喝下一杯水以后,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是水谷精微通过胃壁毛细血管回收后暂存至胸腔腹网膜;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是大腹区域的水液,在组织间隙中又被静脉血管回收到下腔总静脉,然后回流至心房再到肺,即太阴脾——少阴/少阳——太阴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液随着肺循环和体循环,送到太阳层,包括皮肤和膀胱,即太阴肺——少阴/少阳——太阳。

太阴和太阳都主开,两者之间是一个协同作用,水谷精微被吃进肚子里面以后,首先借助少阴的血脉体从阳明升提出来,缓存在太阴腹网膜,然后借道少阳三焦水道的,传送到太阴肺,再通过心肺循环和体循环敷布全身送达太阳。

所以太阴和太阳是协同作用,太阴是这张腹网膜相当于一个过滤网,它把有营养的精华物质发配到五脏六腑,轻清的物质升发到太阴肺,走体循环敷布全身。同时没有营养的浑浊的物质,就又通过少阴血脉注入肾脏形成原尿,过滤以后储存到膀胱。

那么伤寒的太阳证,和温病的卫分证是什么区别呢。

一般来讲,风邪和寒邪会引起太阳寒水运行不畅,卫气收敛,所以恶寒怕冷,寒水凝滞不行呢就会散热不畅,故而发热,经络凝滞,所以头项僵痛,这就是《伤寒论》里的太阳病核心症状,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僵痛而恶寒。

而《温病学》里面提到的这个风温之邪呢,一般它是不影响太阳寒水的运行,热邪它往往是随呼吸道袭入肺部,饶乱了六经气化过程中,太阴这一层面,对津液气血的发散,导致热郁于内,造成卫气无法不宣法,如叶天士说,温热上受,首先犯肺,初时为卫分证。然后《温病条辨》有“太阴之为病,两寸独大,尺肤热,身热自汗,午后热身,口渴,或不渴而咳……”

所以温病学和伤寒论并非不能汇通,卫气营血是人体的物质基础,而六经是卫气营血升降出入的路径,我们搞懂这个六经出入的规律,非常有益于去理解后世的温病发作的机理。

结合六经开阖枢理论,再去看脏腑别通论,尤其是结合这个生理模型图,就会很容易理解。

比如脾和小肠别通,太阴主升散气血,《伤寒论》中讲,太阴病提纲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从图示中可以直观看到,太阴包裹少阴,少阴又包裹了阳明管道中的一小部分(即小肠)。少阴把热能传递给小肠,于是肠道里的水被蒸腾后进入少阴血脉,再通过太阴脾(腹网膜)往外扩散。所以小肠虚寒,会导致脾不散精,反过来脾气下陷也会导致肠鸣腹泻,这样看来,脾与小肠旁通不是很自然的事实吗。

又比如膀胱与肺旁通,《金匮.肺痿肺痈病》篇曰: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上虚何以不能制下?肺痿为什么会导致尿频?

从我们这个图示上看,如果太阴肺痿,肺气虚弱,肺气不张,那么中焦水液就会蓄积在腹腔,不能被气化后形成津液游行于体表,最终变成废弃的痰液和唾沫,或者从三焦网膜回收到少阴血脉,不走心肺循环,直接从膀胱排走,所以尿频。甚至是遗尿,因为腹腔有水液储留,腹压增加,迫使膀胱不自主遗漏。

治法也很简单,甘草干姜汤温太阴脾脏,促进腹腔内水液升散到肺并输送到全身。

大家看结合我们的六经模型图示,去理解太阴和太阳是不是要直观得多。

少阳少阴结构解释

在我构建的这个六经生理结构模型图中,太阳层内部的空腔是少阳,代表人体组织间隙和三焦网膜(太阴)中的通道(少阳)。大球中心有一个小的球体,和一个贯穿整个球面的圆盘,这是少阴,代表人体的循环系统。

《灵枢·邪客》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

经文说的就是食物进入阳明消化系统充分消磨以后,营养成分物质借助少阴血脉系统溉五脏,清轻之气直接通过组织间隙(少阳)抟积在胸中,游行于四肢百骨骸。

少阴少阳同为枢,在人体的很多地方血管(少阴)和淋巴、组织间隙(少阴)是交织在一起的,两者共同作用,起着为各脏腑及组织器官输送营养物质,带走代谢废物的作用。如《伤寒论》少阴病篇有一个四逆散证,四肢厥逆、腹痛下利等症状跟四逆汤证很像,但四逆散方只用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四味药就能治愈。我们用模型图可以直观的看待这一病理现象:肾间动气鼓动心脏搏出血液,把热量传到全身。如果少阳三焦的组织间隙壅塞拘急,把少阴的血脉都卡住了,那血液自然没有办法达到四肢末梢,从而导致出现四肢厥逆或腹痛下利。

少阴少阳同为枢,但两者的区别在于,少阴的微丝血管可以直接深入到脏器内部,为组织器官的细胞提供营养物质,但少阳作为三焦油网膜,只为气血津精液的输送提供通道,不能进入其它脏器。所以我的这个图中,少阴横贯整个球体,少阳只是充塞于球体内部介于组织之间的间隙。所以少阳病多为气化问题,不会引起血分证。少阴病除了有四逆汤诸方调气化,还有桃红汤证、黄连鸡子阿胶汤证等血分病变。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是少阴元阳不足,循环系统供血不足的衰像。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是少阳枢机不利,气有余便是火的壅遏之状。

脏腑别通论认为肾与三焦别通。因为心肾属少阴,三焦和胆属少阳,在气血升降出入方面起到枢纽的协同作用。

在模型中可以直观看到,肾间动气通过少阴血脉系统把能量输送到三焦,推动三焦气化津液,三焦为决渎之官,相当于体内的运河,能量最终还是来自于少阴肾。

但胆与心又是怎么别通的呢?答案都在我们的六经生理结构模型中找到。

《灵枢经·营卫生会》: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阳衰,平且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名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己,与天地同纪。

我们体内的卫气行于脉外,营气行于脉内,各自于绕行身体五十周,夜晚汇合于体内,然后血舍魂归肝,故而入睡。

营气是按照经脉流注的顺序,寅时起于手太阴肺经,卯时注入手阳明大肠经,辰时足阳明胃经,直至亥时流至手少阳三焦经,子时流入足少阳胆经,丑时再藏进足厥阴肝经。等于说营晚上九点集结在三焦,十一点是子时,有那么一滴血回流入胆以后,胆开始休息。我们知道,胆为中正之官,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胆说鸣金收兵,那么五脏六腑就休息,人体各个器官对血液的灌注需求大大降低,于是丑时,对于脏腑来说,多余的血也与三焦内停留的气血一起藏入厥阴肝脏,结束一天的生活。

卫气的运行方式和营气不同,卫气白天在体外运行二十五周,夜间在体内运行二十五周。如果晚上丑时也要归肝,怎么办呢?卫气也有自己的轨道交通,那就是太阳——少阳——少阴——厥阴路线。

也就是说,夜半而大会之前,营气和卫气都各自按照自己的路线先在三焦这个地方集合。集合以后,等到子时,一滴血入胆,身体鸣金收兵,脏腑休息,减少血液灌注,最终所有的气血于丑时入肝储藏。修养生息,等待寅时再释放。

所以临床上冠心病患者容易在子时发生心绞痛。原因在于,子时气血回流到胆,胆的消化功能停止作业,如果当晚过食油腻,血液中还有大量浓稠的血脂,就很容易诱发心脏病。

阳明厥阴结构解释

如图所示,阳明是中间那条中空的管道,相当于人体的消化系统,从口到肛门是和外界直接贯通的;厥阴是包围少阴的那个球体,包括肝脏和实质性脏器都属于厥阴系统。

阳明主合,指的是把消化道里的营养物质,通过血脉、组织液(少阴少阳)送到厥阴里储藏起来。

厥阴主合,主要收藏人体的血液,利用血液中的营养成分完成合成代谢,再把合成的各种蛋白质、脂肪等对人体有用的物质通过血液送出去,供给全身组织器官利用。所以像胰腺、甲状腺、肾上腺、卵巢这些具有一定激素合成功能的器官,也可以归为厥阴。厥阴又何叫两阴交尽的地方呢,因为营养藏进去以后还能合成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再升发出来。

《素问·经脉别论》有一段话,讲的就是阳明和厥阴的协同原理,他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素问这段话就反应了食物进入人体,转换成精气以后,在人体内运行的两条路线: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阳明——少阴——厥阴,这是反应阳明厥阴主合最直接的一条路线,比如淀粉在消化道内分解成葡萄糖(阳明),然后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少阴),血糖多了就直接送到肝脏里合成肝糖元储存起来(厥阴)。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阳明——少阴——太阴,这是反应人体气血开的一条路线,比如同样是淀粉在消化道内分解成葡萄糖(阳明),然后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少阴),人体四肢和大脑需要血糖供应,所以葡萄糖通过下腔静脉和腹网膜(太阴)被送到心房,再通过心肺循环,体循环,送到全身(太阳)。

前面讲心和胆旁通时候,人体气血归藏到肝还有一个合的路线,太阳——少阳——少阴——厥阴。

前面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的时候,还提到了一条,水饮在人体里升降的路线,阳明——少阴——太阴——太阳。

所以我们只有搞懂了这些气血升降的路线,你才更容易理解六经病理。

《伤寒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说明阳明病就是消化系统堵塞了。

那么第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大承气汤主之,为什么不大便会发狂、谵语,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到,少阴直接包裹阳明,不大便五六日以后,粪毒会直接从阳明进入少阴,影响神明清醒。

伤寒论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这是阳明与少阳合并。从模型图中可以直观看到,少阳和阳明是直接相连的,少阳枢机不利,导致热郁阳明,阳明胃家实为少阳结所致,治以大柴胡汤解郁通下。

伤寒论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从模型图上看,太阳和阳性在上焦部位也是直接相连的,太阳主开出了问题,气血津液就会滞留在腹网膜,阳明内的津液就没有办法送给太阴,即感冒伴腹泻。葛根汤实则是桂枝汤重用生姜,加葛根,无汗加麻黄。是的,我认为葛根汤是桂枝汤的加减变化,因为既然下利,说明中焦升散的力量不够,桂枝汤本来就是建中焦,补营卫气血的。然后无汗加麻黄,下利加葛根。

伤寒论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这一条其实是太阴阳明同病,从模型图中可以看到,太阴包裹阳明,两者直接相连。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是阳明气盛不降所以大便难;涩则小便数,是太阴阴虚导致津气无法生散到太阴肺,故而小便数。麻仁丸用大黄、枳实、麻仁润肠恢复阳明降的不能;用杏仁润肺利气,增强太阴升的功能,只有太阴源源不断的升,人体的津液才不会尿频遗失,彻底根治。

通过太阳阳明合并,少阳阳明合并,太阴阳明合并,以及阳明病累及少阴,我们可以发现,伤寒论六经合病,都有生理基础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我们这个六经生理结构模型中,清晰可查。

再来看下什么是厥阴病。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饥而不欲食。由于厥阴病在整本《伤寒论》中是最复杂的,有的医家无法讲清厥阴病与其它五经病的关系,干脆说厥阴病是不能归入其它五经病的杂病。

尽管有关厥阴病的条文占比分量不大,但能否说清厥阴病,可以直接看出一个医家有没有真正掌握伤寒论。因为要想彻底弄懂厥阴病,必须把人体的气血升降出入的每条线路都能清楚,六经开阖枢,其实包含了多条气血在人体内部升降出入条路线!

消渴,是因为厥阴主合的功能不正常了,如肝炎、肝硬化,阳明就合不进厥阴,胃里消磨的营养物质(血糖、氨基酸等),无法送进肝脏储存,血液处于高渗状态,就会时常感到口渴。

气上冲心,是因为厥阴不通,阳明里的能量合不进厥阴,内部化热以后反逆到厥阴心包,故临床常见老年人因饱餐胃气上冲,而致心肌梗塞发作。《温病条辨.中焦篇》还有“阳明温病,下之不通……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所以厥阴肝在下焦主藏血,厥阴心包只是缓存来从中焦供给到上焦的气血,不长时间的储血。

这里补充说明一下,在解释心和胆旁通的时候讲到,气血流注的顺序是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过。亥时的时候卫气从太阳回到少阳留在三焦,营血也按照经脉流注顺序到达三焦经。其实,亥时只是躯体外周的血液会从外边跑回到三焦,身体内部的营血在戌时就流入了心包经,丑时的时候,直接进入厥阴。这也是体内的一条升降路线,阳明——厥阴心包——厥阴肝。

饥而不欲食呢,有的病人有这种经验,就是晚上11——到凌晨5点,子丑寅三个时辰厥阴当令,病人会莫名其妙的饿醒,胃有一种揪得发痛的感觉,但又不想吃东西。这既是因为厥阴属于两阴交尽的地方,在子夜一阳生,但厥阴有病,气血升发不出来,人体各个器官处于低血糖状态,就会产生饥饿感,但阳明合不进厥阴,不想受纳,所以饥而不欲食。

脏腑别通论认为,心包和胃别通,肝和大肠别通,站在六经的层面,就是阳明和厥阴的协同作用。

大肠有肠系膜可以直接和肝连通,津液从肠系膜下腔静脉回流到肝。

肝主疏泄,有协调二便的作用,而大肠的传导正常,亦关于肝气升降。有时候肝气郁结会导致便秘,长期便秘又会引起肝气横逆,血压上亢。胃壁静脉吸收的营养,要上传到上焦,可以暂时缓存在心包,两者在生理功也是协调作用。

那么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内关穴在心包经上,按压它能止呕,大概是因为通过刺激内关穴,增加心包缓存来自中焦气血的容量,缓解胃气上逆。

理解了厥阴的生理,再看《伤寒论》讲厥阴病,就很容易领悟其中的病理。

比如乌梅丸治久利,方如下: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本方看似很杂乱,其实含义都在六经生理结构图中:

厥阴:乌梅引药入厥阴经,黄柏清相火、疏利肝经湿热,当归补肝体,蜀椒鼓舞肝阳,助厥阴气血升发

少阴:附子补命门阳气,桂枝疏通少阴血脉、细辛发散肾阳

太阴:人参补太阴脾气,干姜温太阴助升发

合起来看,乌梅丸治厥阴病久利,仍然遵义循厥阴——少阴——太阴的路线,需要清厥阴湿热,就加黄柏。清完厥阴湿热之后,就要帮助厥阴升发阳气,然后用蜀椒。

治好厥阴以后,要治久利,得恢复人的生理功能,恢复身体的气机,就必须按照六经规律,推动少阴,和太阴的气化功能。

懂了这个规律,对乌梅丸的应用可以非常灵活,李士懋老前辈在用乌梅丸的时候,肝体不足加大当归的量,相火太旺可以加大黄柏的量,肾气不足导致少阴转不出去,就加大附子的量,总之在这个框架里,把人体气血升降出入调得妥妥的。

再看四逆汤,虽然是少阴下利,但仍然遵循少阴——太阴的路线,所以四逆汤用附子不忘加干姜。

再看理中汤,治太阴下利,只要把太阴主开的功能调好即可,所以理中丸里干姜、人参、白术、甘草、全是补太阴助升提的药。

结语:

温病学派,把人体按照卫气营血建立参考系,提出治病法轨——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优可透热转气,入血犹恐耗血散血,直须凉血散血。卫气营血的辩证理论体系,之所以能被很多后世的医家广泛接受,就是因为能根据病症清晰定位疾病到了卫气营血哪一步,然后又有治病法轨可以按部就班,是凉血,还是清营,或者透热转气。

其实六经体系也如此,如果把六经的生理原理搞懂了,就能根据病症清晰定位疾病到了六经的哪一个区域,然后按照六经升降出入的规律,因势利导实施救治。而且六经这套体系仅仅是各生理框架,卫气营血、脏腑经络、三焦都是物质基础,也就说六经这个框架相当于是个开源系统,能够和各种辨证结合起来一起运用。希望读者能理解我构建这个六经生理结构模型的初衷,只是想更好的理解仲景的六经思想,绝无标新立异之意。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