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光

 直尾昂述 2023-06-26 发布于广东

六、结语

方东美vs罗光

在中国生命哲学传统

与伯格森、怀特海为代表的

现代西方生命哲学的会通基础上

方东美

发展出新儒家

生命哲学体系

相较罗光以中国哲学

会通中世纪士林哲学

来去建构其新士林生命哲学体系

方东美的生命哲学理应更加现代

但事实却是

罗光的哲学

要比

方东美的哲学

现代化一些

不仅其语言概念如此

其论述的

结构逻辑

和体系性

更是如此

方东美的生命哲学

带有浓郁的文学色彩

概念与思维皆有较大张力

但亦有中国传统哲学

含混暧昧之弊病

罗光

虽然骨子渗透着

天主教中世纪的

士林哲学的精神

但其生命哲学

却广泛吸纳了

西方现代哲学的

概念和逻辑结构

颇长于分析

故而其更接近于现代哲学

或说其现代转型完成程度

明显高于

方东美的

生命哲学

方东美的新儒家生命哲学

与罗光的新士林生命哲学

理论上有许多相通

首先,在哲学进路上

二者都跳出了新儒家

几百年来程朱与陆王

心性论争之窠臼

将其生命哲学

扎根于《周易》

返回原始儒家

并以之会通西方哲学

从中开出:

以生命

为本体的

宇宙论和

价值论体系

其次在本体论上

方东美和罗光都强调生命

作为中国哲学精神的核心

以建立生命

的形而上学

二者

都承认永恒而无限的

宇宙生命的客观存在

在生命哲学中

保留了宗教的

终极关怀

他们也

都主张生命化育

是宇宙动力之源

并且以仁爱为

宇宙创造化育

的生命精神

的最高体现

第三

他们都以生命为

一切价值的根基

认为天地万物之

美善都源自生命

宇宙大化流行

生命创造化育

价值向下

流贯一切

呈现生命

至真至善

至美境界

精神生命必定

以真、善、美

为其价值目标

尽管有这些相通、相似之处

甚至罗光也认为他和方东美

也都抓住生命

这一哲学本体

是用相同的路径来去

诠释中国哲学的精神

二者毕竟

思想背景

并不相同

以致

其生命哲学

的体系建构

呈现出了

不同模式

方东美虽然

广泛吸收了

西方和印度

的相关思想

并直接化

用伯格森、怀特海

诸人的创造进化概念

于《周易》生命本体之诠释

但是其思想的根基在于

中国儒家人文精神传统

其对古希腊和西方

现代主体生命哲学

的吸纳化用

并未影响

其哲学人文主义

精神内核的挺立

但罗光借以会通

中国生命哲学的

士林哲学

其神学的精神内核

却与儒家人文主义

扞格

因为其信仰立场的预设

最终在本体论诠释部分

罗光

不得不让儒家的人文主义

屈从于天主教的神本主义

这一根本差异导致了

现代汉语

生命哲学的

两种模式

方东美与罗光生命哲学的

理论差异主要都由此而来

如方东美

讲生命是

宇宙普遍生命

大化流行、

创进不息

的结果

罗光却讲

生命神造

罗光信仰,一神教

所以其神是人格神

方东美

则信仰

泛神论

他的神

即是形上的

哲学意义的

理神

方东美讲

天人合一

以圆融的世界观

来审视人神关系

罗光却是以

分别的思维

看人神之间

的绝对差异

对于生命

原动力的

阐述

方东美:

原创力与

化育力

代表着

原始生命力量

的一体两面

本质上

即体即用

一体浑化

罗光区分

的创造力

与创生力

却是

创造与受造、

体与用或者

源与流

的关系

方东美理解的宇宙大爱

是生命创化不息的

客观精神

罗光诠释的宇宙大爱

即是天主的圣爱

在方东美的

哲学体系中

他以

道器不二、

体用一如、

心物合一

的思维

将一切系统

与一切境界

纵横贯通

形成一个

“旁通统贯

的系统”

美、善、真

圆融互渗的

并与宇宙

大化生机

浩然同流

而在罗光的哲学体系当中

虽他一直努力以中国哲学

天人合一的思维打通中西

但却始终

无法打破士林哲学当中

内含的神学二元论结构

他讲“绝对的真善美”

必然是属神的

但新士林哲学的

形而上学传统

以及其对

现代思想

的开放性

也给罗光的

生命哲学

体系建构

带来益处

如罗光继承了

大量士林哲学

的概念如:

“有”(存有)、

“在”(存在)、

“性”(本质)、

“动”(变化)、

“能”(潜能)、

“成”(实现)

这使

其生命哲学的论述

较之方东美的哲学

更加清晰而严谨

可见

罗光与

方东美的

生命哲学

孰优孰劣

并不可以

轻易论断

生命哲学在

中国哲学传统中

体现得最为充分

中国哲学的自觉与自信

包括哲学中国主体性的建设

无论如何绕不开生命哲学

方东美的新儒家生命哲学

与罗光的新士林生命哲学

20世纪生命哲学体系

现代建构的两座路标

比较二者

无意于简单

判分优劣

论者以为:

复兴中国的

生命哲学

可以不止

一条路径

“转益多师是汝师”

前人得失

今人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