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甄道元|蘅芜苑不是东西

 新用户6526zsvC 2023-06-28 发布于江苏

甄道元|蘅芜苑不是东西
甄道元

蘅芜苑值得关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还不是东西位置的问题,而是寓意问题。         

一、蘅芜苑的位置

1791年的程稿本至今,绘制的大观园图形,已有数十幅。最早具体到大观园内院落的,是苕溪渔隐之图。
在这些图中,若依大观园之大观楼为参照物,蘅芜苑的位置绘制在大观楼之正殿西部的,占绝大多数。而且,蘅芜苑在正殿西部,也是与书中正文矛盾最少的处理方式。如,杨乃济、伯齐、曾宝泉、徐恭时、童力群、宋鸿文、胡文炜、孟庆田、黄云浩、张登儒等所绘之图。
但也有极少数,是绘制在了大观楼的东部。如,北京大观园实景及一部分红友所绘。但这样处理,则与书中矛盾冲突剧烈。而且,从时间上看,绘制在大观楼东部的,还晚于绘制在西部的。换言之,前人在这问题上处理得较为妥当了,后人反而又不是优选方案了。
戴志昂将蘅芜苑绘在了大观楼的前面,显然影响了后文藕香榭的听戏,不是优选的处理。而张良皋却将蘅芜苑绘在了正殿之后,便无论从什么角度上讲,均难以合理。葛真等将蘅芜苑与秋爽斋都绘在了东部,这只考虑到了书中的部分文字,却非系统论之观点,忽视了成书过程的因素,没有顾及到书中文字存在着“两张皮”的客观现实。至于将蘅芜苑与秋爽斋东西两分者,则矛盾冲突便更为强烈。今以此为例,分析其合理性,参图。
先看正文。第40回从潇湘馆到秋爽斋的行走路线是:
说着,一径离了潇湘馆,远远望见池中一群人在那里撑舡。贾母道:“他们既预备下船,咱们就坐。”一面说着,便向紫菱洲、蓼溆一带走来……从这里坐了舡去……。探春、李纨、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
从秋爽斋出来,到蘅芜苑的行走路线是:
说着,众人都笑了,一齐出来。走不多远,已到了荇叶渚。那姑苏选来的几个驾娘早把两只棠木舫撑来,众人扶了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刘姥姥、鸳鸯、玉钏儿上了这一只,落后李纨也跟上去。凤姐儿也上去,立在舡头上,也要撑舡。……其馀老嬷嬷、散众丫鬟俱沿河随行。……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
从蘅芜苑到缀锦阁的文字是:
说着,坐了一回方出来,一径来至缀锦阁下。文官等上来请过安,因问“演习何曲”。贾母道:“只拣你们生的演习几套罢。”文官等下来,往藕香榭去不提。
书中这段文字反映出的路线:贾母等是(出)潇湘馆——紫菱洲乘船(应是奔向图中船坞)——秋爽斋(靠岸下船)——荇叶渚(再乘船)——花溆的萝港下——(登云步石梯)蘅芜苑——缀锦阁。
我们且把书中这一路线,标记在一位学友的图上。笔者后加的红线部分,便是在这位红友的图上之行走路线的反映。
其一,人们读出的,大观园的东半部是礼佛去,西半部是诸钗居住、活动的场所和园林花圃区(如黄图)。而当下该图将蘅芜苑、稻香村、红香圃等置于了东半部,便与人们读出的不同。
         
其二,“探春、李纨、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句,指的从潇湘馆到秋爽斋。但依此图,并显示不出“近路”上的优势,甚至更为绕远。换言之,此图的水系处理不当。
其三,依此图,船只为何要绕道“荇叶渚”登船?想来,此处正文中也未必是要绕道,而是图绘得不妥,其位置应向东南方向移动,移至秋爽斋附近的邻水处。或言,秋爽斋的码头附近有一渚,名荇叶渚。一者,在位置上,当自然而然,也即顺路,不当绕路;二者,码头不当设在渚上,渚之形成和水深之特点,不具有设置码头的条件;三者,此应是通过“出秋爽斋”来写“进秋爽斋”,也即进秋爽斋时简笔,出秋爽斋时补笔,此才合曹雪芹有简有繁的手法;四者,荇叶渚、柳叶渚、杏叶渚当是不同时期反映出的不同版本之名,与蜂腰桥一义。
其四,大多数绘图者是将蘅芜苑与秋爽斋均绘在西部同一侧的。即便有将蘅芜苑绘在东部的,也不将蘅芜苑与秋爽斋分开东西各一。而该图将二者东西各一分开,则更为少见。众人从秋爽斋出来,“其馀老嬷嬷、散众丫鬟俱沿河随行”,若依该图,从荇叶渚兵分两路,散众“沿河”到蘅芜苑。这便要问:“散众”从哪里出发沿河行走?是继续往北沿河,还是往南退回?故前文笔者言,荇叶渚的位置,应是个自然而然的顺路位置,而置于西北角,便很别扭;故笔者前文言,大多数绘图者将蘅芜苑与秋爽斋二者绘在西部同一侧,更具合理性,今该图一东一西,“散众”“沿河”至蘅芜苑,对照该图,在情理上总是那么别扭。
其五,依此图,从秋爽斋出来,既然目的地是缀锦阁,为何不弃船,在该图中的藕香榭与暖香坞之间,直奔缀锦阁?从图上看,这是抬脚可到的便利之事。换言之,此处有大大的“近路”可利用。如若强行附会出这里的主题就是为了“游”,不在于路途的远近。那么,为何出尔反尔不坚持这一主题一贯到底?比如“其六”。
其六,依此图,众人从蘅芜苑出来,并非重新返回水域,继续乘船,如笔者红色虚线所标记的路线,这样的路线才是符合上文“游”之主题的。然该图的绘图者所标记的是一条绿色的旱路直奔缀锦阁的路线(笔者用红实线覆盖,以便于浏览)。
其七,依此图,“折带朱栏板桥”的位置不甚妥当。建桥的目的,是为了交通上的便利。而依此图,其在经度上与栊翠庵几乎同一经度,那么该桥的东头,通往何处?这便失去了建桥的意义。但若将之移至通往稻香村的方向,意义上虽然能够满足了,然而却又与第17回的顺序无法相符了。其根子,是把这一组建筑置于了大观楼之东部的缘故。而且,若依批语,“折带朱栏板桥”“蜂腰桥”“蜂腰板桥”,是一桥三名。批者有云“施之得宜”。所谓“施之得宜”,也即不同的表现功用,使用不同的名字。当欲刻画宝钗之时,用“折带”,“带”谐黛;“板”乃刻画其卫道士形象;“朱”则是万绿丛中,无论诸钗还是园林角度,此时的确也该需要“一点红”了。当欲刻画小红之时,“蜂腰桥”则在表现身形“蜂腰”以及人生道路上的并非死“板”,这才能满足小红在蜂腰桥“一扭身往蘅芜苑去了”的要求。当欲以李纨的丫鬟来刻画李纨的恪守贞节,则用“板”,谓“蜂腰板桥”如若认同第17回己庚蒙戚本的该批是“深知拟书底里”的人所批,那么这条批语便不能轻视。换言之,三个不同的桥名,是一是三,如何处理,是否应该同时满足三处的要求,则需要思考。此处应与荇叶渚、柳叶渚、杏叶渚以及增删改写中的整合归并一同思考。也即,既有“施之得宜”的可能,如第59回编花篮处;还有增删改写中的整合归并,如“杏叶渚”不排除是旧文之遗痕。毕竟,现存的本子是新旧文字的混抄杂合,而将新旧两种文字生硬地置于同一平面图中,任何人应无法做到。
其八,戏子们在藕香榭演唱,但依此图,贾母等为何不在“含芳阁”听戏?笔者认为,书中之意,藕香榭应与缀锦阁相对。换言之,藕香榭应当东移,至图中“暖香坞”的东北角。
总之,孤立和牵强的观点总不及联系的、自然而然的妙。令人称道的曹雪芹之文,也恰恰是自然而然。批者批的,也是在称赞“自然笼就”“皆出于自然,毫无一些勉强”“何等现成,何等自然”“天然地设”“天成地设”等等,是那样的合情合理。
二、蘅芜苑更为突出的是植物和建筑
蘅芜苑的问题,最为突出的还不是东西位置的问题,而是寓意问题。至于将蘅芜苑绘制在东部还是西部,只不过是反映出绘图者对文字的理解,并不影响作品对人物的刻画以及作品所要伸张的意义。而书中更为突出的,便是有关蘅芜苑的寓意。
与潇湘馆的“小”不同,进入蘅芜苑之前,便是“阴”和“冷”之感。
贾母一行,“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
贾政一行,是“遮天蔽日”,“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
观其建筑的颜色,是一色的“青”。
贾母看到的是“清厦旷朗”。
贾政看到的是,“清凉瓦舍”“清瓦花堵”“一色水磨砖墙”。
观其建筑的构造与摆设,溢于言表。
贾母看到的是“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
贾政看的是,“清厦连着卷棚”,不但“清”而且圆滑而无脊。贾政直言:“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
看其花卉,
贾政之见闻是,“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其“非花香之可比”便是并非花香。
贾母闻到的是“异香扑鼻”。
这等异香和攀缘植物,也是对宝钗的暗喻。
作者五次增删中主题之调整,删除了家国情怀的时代主题和碍语,将一个弘旿所不敢看的、只能私下秘传的“非传世小说”,增删改写为了可以公开传抄,能够置庙市中公开买卖,连乾隆看后也“阅而然之”的小说。这一变化,是个显著性的质变,反映着主题的变更。同时,又增加了民族文化和个体命运的反思。其通过以形形色色各阶层作为民族文化之儒释道法墨,以及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兴的实用主义,来对民族文化进行了否定和讥讽。贾代儒、贾政、元春、雨村,以及中途改弦更张、洗心革面的秦钟及甄宝玉等为代表的儒家,贾母、王夫人、净虚、圆信、慧通、惜春等为代表的佛家,背离访仙求道的贾敬、迎春、王一贴等为代表的道家,凤姐、探春、晴雯等为代表的法家,柳湘莲、倪二等为代表的墨家,各个角落,各个层面,没有一条可有出路,可以安身。而又以宝钗、袭人为代表的实用主义予以了否定。作者在从民族文化中寻找民族和个体出路的过程中,并不为十里街仁清巷所容纳,其孤鸿、哀鸣、绝望,最后走向脱离红尘,此才是更有价值的主题。贾府犹如一艘将要沉没的大船,宝钗只顾在这条船沉下去之前能够爬到桅杆的顶部宝二奶奶之位,蘅芜苑的文字,恰到好处地用在了宝钗这一形象身上;而至于蘅芜苑的位置,在人物刻画中并不是重要的,其只不过是反映着绘图者对本子的研读程度和认识而已,寓意才是更为重要的文字。换言之,人们对人物的偏好,不是作者要突出表现的,而以不同的人物反映某种文化思想以及出路或结局,才是作者要突出表现的。笔者研究成书过程,以空间、时序、奴籍、生死等这些不易引起理解上的歧义之处,为突破口。故而,空间问题乃成书过程研究之基础,不得不涉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