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唐诗11:《静夜思》∣扬州的李白,为何陷入穷途末路

 读读镇 2023-06-29 发布于广东

品 读 唐 诗  11


中/华/诗/词/文/化


金陵
秋末的清晨,秦淮河静静地流过朱雀桥,依依如昔的杨柳似乎刚刚梦醒金陵,只是多了一夜的霜月凝露,让挂月的柳梢拂起晨风来都觉添了一份岁月的持重。

一群早起的麻雀倒是顾不上那样的婉约,叽喳着唤醒六朝古都又一个即将喧闹的早市。

仗剑去国的李白终于来到了金陵。只是忙着干谒的他还顾不上流连这样的风景。

历经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古都的名字数次更迭,从最早叫金陵,到后来叫建业、建康,直到今天叫南京,一如历史风云,历朝变幻。

而在朝代更替下的物象变迁,似乎都不用亲临目睹,只需凭着历史的规律来想象,都能说得大差不差。就像身不在金陵的刘禹锡,也如此形神兼具地写出了这样的历史感——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是东晋王谢两大家族的豪门宅地,即以王导、谢安为代表的两大家族。
王导是东晋开国元勋,王羲之是他的侄子。

谢安,则是李白仰慕的历史人物,刚到金陵的李白就惦记着去谢安墩。






淝水之战
谢安不愿意做官,常年隐居东山。他和王羲之是好朋友,当年《兰亭集序》的聚会就有他俩。

历史不让能人闲着,谢安必须出山,因为长安的前秦苻坚亲率八十七万大军南下逼近江南,建康城危在旦夕。
谢安因此出了东山,所以有了成语叫“东山再起”

谢安坐镇建康,命其侄谢玄带领八万大军迎敌。数次交锋,最后,双方兵陈淝水,位于今天的安徽寿县东南。

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出了不少成语典故。

比如,双方在淝水隔江对峙时,苻坚就登临城楼远望对岸东晋阵营,因远望看不清,以为对面八公山上的草木都是兵,故称草木皆兵。

后来,谢玄提出让苻坚后撤少许,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心怀诡计,暗想等你渡河时我再出击,就假装答应后撤。

不料晋军趁秦军后撤时大呼“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结果后撤的秦军争相踩踏,乱了阵脚,恰逢风声呼呼,鹤鸣阵阵,秦军更以为东晋军杀声四起,大军慌忙逃窜,一败涂地。这就是风声鹤唳的典故。

淝水之战大胜的当下,谢安还在建康城气定神闲地下棋,听到捷报,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小儿辈大破贼”,意即孩子们把敌人打败了。(语出《世说新语·雅量》)

真乃大笃定。






静夜思
运筹帷幄的谢安成就了东晋江山稳定大业,而初到金陵的李白却四处碰壁。

因为唐玄宗要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所以金陵百官都在忙于准备,谁都顾不上理会这位蜀地来的小青年,李白“十谒朱门九不开”,好不郁闷。

于是,李白游兴尽发,开始纵情游览金陵的大好风光,出入翰墨场、流连歌舞台,四处结交文人侠客,赋诗舞剑、作词饮酒,常常慷慨解囊、一掷千金,一时名传金陵,连秦淮河的游船画舫唱的流行歌都不再是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而是李白的新作诗词。那首“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长干行》,也成为画舫的传唱名曲。如此数月,乐哉快哉!

待李白离开金陵前往扬州时,朋友纷纷前来送行,以酒道别,一片热闹排场。李白为此挥毫作别,在“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的诗酒喧嚣中这才上了船。

待到得扬州,豪侠依旧。很快,钱花光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客居旅馆的李白又病倒了,不仅没钱住店,连看病吃饭都成了问题,而之前的高朋满座、夜夜笙歌的所谓朋友,也因此避之不及,一时门庭冷落、世态炎凉。

好在,有一位当县丞的朋友前来接济,让李白勉强渡过难关,这位朋友,李白称为“孟少府”

夜半,李白梦醒,窗外的月光正好照过窗棂,冷冷的月光洒满床头,李白黯然神伤,不免生出一丝凄凉,举头低头间,写下了这首意象简单却情真动人的《静夜思》。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明月西斜,安静的夜晚没有一丝声响。

柳与万物,又是一夜凝霜带露。





赏析

《静夜思》·李白

诗歌很简单,本篇不加注释,只作赏析。

【赏析】

李白触景生情,四句朴素、清新,自然。真情处,无需浪漫,无需豪气,更无需辞藻。

通篇一色,都是月光。

光、霜、乡三句之韵,读来更带出愁思惆怅。

简单得只有一床、一月,身处异乡,了无他物,更显孑然。

举头、低头两个动作,就在白描景物中,传出漂泊他乡的情愫,古今同此圆月、共此寒凉。

有诗评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诚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