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被判死刑却坦然大笑,妻子在他死后才知娶她是有所图,却不恨他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3-06-30 发布于北京

在得知自己被判处死刑后,王孝和不但没有求饶,反而放声大笑,在押赴刑场的途中还不忘宣讲革命道理,慷慨就义。

牺牲后,其妻子忻玉英才得知丈夫的真实身份,也了解了丈夫当时娶她为妻,是为了掩护身份。

明白一切的忻玉英对丈夫的这一行为,竟然没有一丝恨意,还表示十分理解。那王孝和为何要跟忻玉英成为夫妻呢?王孝和又是如何牺牲的呢?

期待多年的婚约终成真

忻玉英和王孝和是在一个村子里从小一块长大的,说得上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两家人相处的也是十分和睦,经常相互走动串门,一来二去的,双方长辈就给两个整天嬉戏打闹在一起的两个孩子定下了“娃娃亲”。

王孝和家境一般,一家人靠着父亲那点微薄的薪水过活,虽然日子窘迫,但是父亲对王孝和的教育却非常重视,即使再难,也坚持要送孩子去读书。

王孝和从小就勤奋好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十四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励志英文专科学校录取。

进入英专之后,他更加勤奋认真的学习,憧憬着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让一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王孝和在学校如饥似渴的学习着各种先进知识,他的眼界越来越宽,格局越来越大。

彼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在学校里,王孝和觉醒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他不再局限于只考虑自己这个小家以后的出路,而是开始思考国家和民族将来该何去何从,自己怎样才能报效国家。

报国无门的王孝和,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深入的了解了我党的宗旨后,王孝和毅然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在党组织的培养下,王孝和不断坚定着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与理想,终于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转眼,忻玉英已经十六岁了,到了两家约定好的成婚的年龄,可是左等右等,都没有等来王家接亲的消息。

眼看着忻玉英转年就是十八了,在那个年头,十八岁了还没有出阁的姑娘,是会被人传闲话的,忻玉英的父母再也坐不住了。

忻家决定由带上忻玉英去上海,当面问问王家:这婚约还算不算数。

王母得知了忻家人的来意,连忙把儿子叫回家,让他给忻母和忻玉英见礼,然后把二人多年前定有婚约的事情告诉了儿子。

听到成亲二字,忻玉英霎时羞红了脸,不由得抬起头偷偷打量着王孝和,立刻就对上了一双满含笑意的眼睛。

为了增加一下两人的感情,王母主动提出让王孝和带着忻玉英出去走走。

两个年轻人在繁华的上海街头,王孝和给忻玉英讲城里的新鲜事,忻玉英给王孝和讲小乡村里的变化。

偶然间,说起了眼下的局势,老百姓颠沛流离,忻玉英突然说了一句:“国民党坏得很。”

一个“坏”字,入了王孝和的心,眼前这个纯净秀丽的姑娘,竟然有着这么如此朴素强烈的爱憎,不由得对眼前这个姑娘,又多了几分好感。

都是穷苦孩子出身,他们有着太多的共同语言,不久,他们就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

由于王孝和的特殊身份,他的恋爱对象,是需要经过党组织考察批准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王孝和的领导对他说:“乡下姑娘好,朴实、单纯,对我们开展工作有好处,结婚后,可以培养她协助搞地下工作,让你们家成为地下组织的联络站。”

得到了组织上的认可,两人的婚事就被提上了议程。

王孝和向同事借了一身体面的衣服,又给忻玉英做了身新旗袍,两人开开心心去照相馆拍了张结婚照,又租了间小房子,添置了些简单的日常用品,就算成家了。

生活中的伴侣工作中的助手

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充满了甜蜜温馨。

每天,王孝和出去工作,忻玉英就在家里收拾家务,把一个简陋的家打理的井井有条,温暖舒适,眼看着王孝和快下班了,忻玉英会做好热腾腾的饭菜,等着丈夫回家一起吃饭。

饭桌上,王孝和会跟忻玉英讲述一天里的所见所闻,忻玉英就满面笑容的静静听着、看着,也不插嘴,二人知心相伴,清汤素菜,也如珍馐美味。

吃过晚饭,王孝和会坐在桌旁思考着什么,时不时还奋笔疾书,忻玉英默默收拾好碗筷,就会坐在丈夫身边,安安静静的陪着,也不问他在写什么。

有时候王孝和不忙了,还会教忻玉英认字,教她说简单的英语。

可是在那个苦难深重的年代,容不得王孝和安稳的守着自己这个小窝,作为一个热血的中国人,作为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深知有更重要的责任在等着他去承担。

不久后,忻玉英发现,不知道什么开始,丈夫开始学会打麻将了,还非常上瘾,隔三差五的就要约上几个朋友来家里打上几圈,有时候,王孝和下班回家都是深夜了,也不忘带几个牌友回来搓几把。

最让忻玉英觉得奇怪的是,这些所谓的牌友,一看就是贫苦的工人。

每次铺好牌桌,摆好麻将后,王孝和就会对妻子说:“你拿个小凳子坐到门口去,要是看见有陌生人,你就敲三下门,防止有人来抓赌。”

温顺的忻玉英照做了,拿着小凳子坐在了门口,警惕的打量着来来往往的路人。

虽然对丈夫的行为非常不理解,但是身为妻子的忻玉英坚信丈夫一定不会在干什么坏事,她相信他,只要是丈夫需要的事情,她都会为丈夫去做。

很久后,忻玉英才明白,丈夫和他的朋友不是在打麻将,而是以此作为掩护,开会讨论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自己是在帮助丈夫防风,防止反动派的突然袭击。

后来,王孝和还时常让妻子帮他传递一些重要的文件资料,忻玉英不知道那些是什么,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些奇怪的暗号,但是每次都照做了。

后来,忻玉英回忆:“那会来接头的人和接头的暗号总是不一样,有时候来接头的是拿锄头的农民,有时候,是一个人拿出手帕擦鼻子,有时候,会把材料藏在自家阳台上的一个洞里,洞口堵上烂泥巴和砖头,有需要的时候再挖出来。”

唯一让忻玉英不满的只有王孝和坚持不要孩子,她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在她的软磨硬泡之下,王孝和最终松口了。

于是很快,他们有了女儿,看着女儿可爱的小脸,王孝和一脸慈爱,不久后,王孝和还给小家又添置了几件家具,生活似乎慢慢有了起色,可就在这时,王孝和出事了。

面对死刑宣判坦然大笑

1948年4月21日,因为叛徒的出卖,王孝和被捕入狱,此时距两人结婚仅仅一年零九个月。

王孝和的被捕其实早有预兆,被捕前几天,厂里的国民党特务来家里,劝王孝和说:“你为什么要跟着共产党走?共产党都是穷人,你为什么要这么苦自己跟家里人呢?”

王孝和从容地回答道:“我什么也没做,就是为厂里的工人谋了点福利而已。”

眼见从王孝和这里问不出想要的,特务便转而对忻玉英说:“嫂子,你也劝劝他,我们头儿给你们准备好了大房子,可以烧煤气,干嘛这么苦自己呢?”

可是不管特务如何盘问,王孝和始终没有承认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

特务走后,看着惊魂未定的妻子,王孝和对妻子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告诉妻子如果自己被捕就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也可以令嫁他人。

忻玉英此时苦苦的哀求丈夫趁着国民党还没有抓人赶紧躲出去,但是王孝和表示要服从组织的决定,既然没有收到撤退命令,就不能擅自立刻岗位。

随后他迅速翻找出家里的文件,重要的交给妻子妥善保管,日后交给组织,其余的则全部烧毁,然后平静的向妻子交代起了身后事。

最后,他郑重的叮嘱妻子:“平常我让你做的事情、认识的人,绝对不可以讲出来。”

此刻的忻玉英只觉得万箭攒心般疼痛,她含泪向丈夫点了点头。夫妻两就这样,相互依偎着,没有多余的话语,一直坐到天明。

4月21日,国民党强行带着了王孝和,他和平时早上去上班一样,在10个月大的女儿摇篮边弯下腰,亲了亲女儿的脸。

这一刻,他还不知道,在妻子的腹中还孕育着另一个小生命。

威海路147号,这里是国民党的警备大队的监狱,在这里,王孝和遭受了无数酷刑的折磨。

从“老虎凳”、“辣椒水”到最后升级到了“电刑”,王孝和全都扛住了,硬是什么都没讲,让参与刑讯的特务束手无措。

另一边,在党组织的努力之下,在王孝和被捕十余日之后,忻玉英终于被获准探监,当她看到戴着手铐脚镣,别折磨的不成人形的丈夫时,眼泪止不住的流。

当她把再次怀孕的消息告诉王孝和时,他特别开心,安慰着哭成泪人的妻子说:“我们又有孩子了,这是好事,应该高兴,为什么要哭呢?”

回到牢房的王孝和非常开心,将这个好消息跟同监舍的狱友分享,还说等孩子出生,要请大家一起吃红蛋。

由于王孝和在狱中表现得十分英勇,始终没有出卖党的任何机密和身边的同志,敌人恼羞成怒,1948年6月28日,上海高等特种刑事法庭以“连续教唆、意图妨碍戡乱治安未遂”的罪名判处王孝和死刑。

得知审判结果之后,王孝和非常平静的在狱中写下了三封遗书,一封给狱友,一封给双亲,一封给妻子。

在给狱友的信中,他乐观积极地写道:“有正义的人士们,祝你们身体健康,为正义而继续奋斗下去!前途是光明的!那光明正向大家招手,只待大家努力奋斗!”

在给父母的信中,他愧疚自责地写道:“父母养育我,含辛茹苦,儿不能再为双亲尽孝养老,请多谅解,然而,儿为正义而死,死而无憾。”

在给妻子的信中,他万般深情地写道:“你要挺住,活下去,将我们的孩子养大,告知他们的父亲是被何人所杀,教育他们要秉承我志。”

最后还特地叮嘱:“如有自己看中的好人,可结为伴侣。”

很快就到了行刑的日子,被押往刑场的王孝和虽然双手被反绑在身后,但是他脚步坚定,精神抖擞,完全看不出在监狱里遭受过极尽残酷的刑罚折磨。

他一边走,一边大声的斥责国民党的种种罪行,甚至还用英文告诉前来采访的外国记者,国民党这是在滥杀无辜,整个审判过程,自己的律师都没有出庭,无凭无据,这是在诬陷好人。

从始至终,他都面带笑容,神情坦然,只是在最后那一瞬,他向拥挤的人潮投去深深一撇,他想寻找那双温柔纯净的眼睛,就像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看见的那双眼睛。

王孝和牺牲后,忻玉英收到了丈夫在监狱期间给自己的50余封信,信中最常出现的三个字就是:对不起。

此时她才明白,丈夫当年娶自己,竟然有一大半的原因是为了掩护他的革命工作。

但是她却不恨!与丈夫相处的点点滴滴瞬间涌上心头,丈夫对自己的关心呵护是不容置疑的。

不管丈夫当年是基于何种目的迎娶了自己,但是以后的日子中的相互关爱和牵挂是真实的,这就足够了,她这一生,有他足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