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馆藏古玉“工痕”

 芝润斋 2023-06-30 发布于江苏

古玉的老工与新工的不同,源于当时所用的工具、磨具与现在的不同。

以及这些工具的转速、效能、精确程度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迹。

老工的工序是:捣石、研浆(或采集自然砂)、开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

细心制作的老工玉件形状匀称、线条流畅、掏膛宽阔、压地柔平、抛光明亮,十分精美。

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轮开料,粗磨具陀脱坯后,用无级变速电机。

带动一根软轴,由于金刚砂陀转速高,磨削快,制作的工效会大幅度提高。

古玉是先完成做工,入土后在受沁,工在下、沁在上。

沁的自然状态是连续的,如果是沁被工切断了,就有后添工的可能。

古玉工痕已成古玉鉴定方法的主流,在对馆藏古玉工痕精心研究,观察至毫厘的时候。

面对市场中出现的古玉和仿古玉,依然有两眼一抹黑,无从判别之感。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玉跨度长,从文化期至清代,时间跨度长达七八千年左右。

期间有技术的改进,文化的演变,政权的更迭,统治阶级审美趋向的改变。

玉器使用的场合、工具的进步、材质的不同等等,都会对古玉的工痕产生不小的影响。

二是,古玉制作是工艺美术的范畴,是创造的过程,创作过程就是不断塑造改变的过程。

是灵动的,不是一成不变机械的,期间会因治玉者的主观意识和技巧,不乏会出现惊才绝艳的名匠大师和绝世之作。

三是,博物馆藏古玉,毕竟是遗存古玉的很少一小部分。

目前国内考古出土的完整帝皇陵,汉唐宋以前,一座也没有,而诸侯王陵,考古发掘出土的也是曲指可数。

其中发掘的玉器工艺也是良莠不齐,工痕精粗有别,只有一小部分古玉器,工艺之精美,气韵之生动,让人叹为观止。

可见单一工痕是不能代表一个时代特征的,一个时代的工艺技术有普遍性,但也存在名师大匠的超凡之作和独有秘技。

我们现在可以从少量遗存史料查证,古玉治作的具体工艺技术,我们可以从国家出土的古玉器上的工艺痕迹。

去研究、推演、了解和掌握各时代古人的治玉工序、工痕特征,制作工具,和时代风格。

无论是名家之作还是市井仿古之作,都有无法超越那个时代的局限性。

所以喜爱古玉的藏友们,在学习辩伪古玉真赝的过程中。

一定要多看国家出土古玉器的宏观与微观特征,特别是古玉器的微观工艺痕迹特别重要。

熟悉了解各时代古人治玉和现代制玉工艺和工痕特征,用“证据”说话,也不失为一种鉴定古玉的方便法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