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虎汤之适应证与禁忌证辨识

 庆哥哥呀 2023-07-01 发布于内蒙古

刘炳凡综合古今医家及自己的经验,分析了白虎汤及其主药生石膏的临床宜忌。他说:《伤寒论》白虎汤共8条,此外,虽有白虎汤的现象而不用白虎汤者1条(第25条)。此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玉函经》作'若脉但洪大者,可从),与桂枝汤如前法。陆渊雷云:大汗而脉洪大,疑似阳明白虎症,然汗出为桂枝、白虎共有之症,脉但洪大而无烦渴壮热之主症,则非白虎证明矣(《伤寒论今释》),故撇开现象抓住本质,仍与桂枝汤,解肌和营卫而汗自止,化气调阴阳而脉自敛。此与下一条同样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26条)应作鉴别。因为四大症是白虎汤的主要证治,上条从临界线排疑是借宾定主之法,示人要注意病的本质,不要为现象所惑。临证察机要善于在临界线上排疑。然而白虎汤的组成是符合辛凉重剂解热原理的的,石膏辛甘大寒以解肌清胃,知母苦润以泻火滋燥,甘草、粳米和胃缓中,此有制之师也。刘完素加生姜2片以济其寒,张锡纯以党参代人参、以山药代粳米,亦甚恰当。如第168169两条白虎加人参汤证,前条有时时恶风,类似桂枝汤证,后条有背微恶寒,类似附子汤证(第304条)。但这都是病的现象,而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乃白虎加人参汤的本持。为什么出现不协调的症状?汪苓友说:时时恶风者,乃热极汗多,不能收摄,腠理疏,故时时恶风也;钱天来说:背微恶寒,口燥渴心烦者,乃内热生外寒也,与少阴证口中和而背恶寒者相鉴别,临证时注意寒热二字,若高热之时,不应寒而恶寒者极须深思(此热高心弱的表现)。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等类似阳虚表证,但只要抓住舌上干燥与大烦渴饮水多的主症,就不难确诊。

有适应证必有禁忌证,白虎汤也不例外。如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170条)。这条非常重要,特别是针对时弊而言。有许多外感热病,风寒者湿之邪郁而热,应该是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素问·生气通天论》)。若忽视此理,以为是炎症”“病毒,开手即用苦寒杀菌、清凉解毒以求退热,反复使用,结果挫伤了人体的自然疗能,病不愈而反剧。仲景此条之示禁与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不渴者,服文蛤散……”(第141条),不啻为此等殊途同归的疗法作一生动的写照。可知这种冷水疗法,对于邪尚在表须从汗解的太阳表热阶段,是不适宜的。以此推之,现代的物理降温法如冷敷头身等也只宜暂用于阳明里热的高热阶段,如恶寒无汗的表热阶段也是不适宜的。噀灌变证的救逆法,原文用一味文蛤散,柯韵伯说:此等轻剂,恐难散湿热之重邪。《《金匮要略》云'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 主之。即大青龙汤去桂枝加文蛤。审证用方,则此散而易彼汤为宜,柯说诚是。肉上粟起为水寒外束,非麻黄不解;弥更益烦为郁热内伏,非石膏不除。这与大青龙汤外寒内热证,同一机制而小其制,且为麻杏甘石汤证到白虎汤证指出了演变规律,即麻黄证失治则发展为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失治则发展为白虎证;汗下误用,则可出现汗出而喘,无大热等邪热壅肺的麻杏甘石汤证。这些方剂,清里以达表,石膏是首选。即使在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的同时,仲景还明确地指出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170条)。谁说仲景只能治伤寒不长于治热病?热病属于广义的伤寒,观白虎汤是加减即可窥其鳞爪。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金匮要略》云: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曰: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第68条)这两条比较,白虎证之恶寒,正如尤在泾所说:热气入则皮肤缓,腠理开,则洒然寒,其实质是表里热炽,与伤寒恶寒者不同,与第168169条之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的病机是相同的。

但传形者多,传神者少。如1995年石家庄乙脑流行,诊为暑温之偏于热者,用白虎汤治之良效。次年长沙乙脑流行,按石家庄经验用白虎汤治之不效,察其原因,时在六七月间,当地雨水多,导致本病暑温之偏于湿者,李星鹄老医师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以治湿遏,他的秘诀是不关门,用卧地泥疗以治其高热,其理由是吸热而不冰伏。36例按法治之,2~3周全部治愈出院,无1例死亡及后遗症。此非方之不灵,实用之者不审证求因也。

白虎汤之主药为石膏,故后人有专门研究用石膏而著名者,清·陆定圃《冷庐医话》载顾松园治热深厥深,王孟英《温热经纬》载余师愚治热疫,均能独树一帜。近代孔伯华亦善用石膏,是从燥、渴、喘、呕四症着眼,在他的著作《时斋医话》详细分析说:谙石膏之疗能,其体重能泻胃火,其气轻能解表肌(解表清热),生津液,除烦渴,退热疗斑,宣散外感温邪之实热,使从毛窍透出。按邹润安云:石膏随击乃解,纷纷星散而丝丝纵裂,无一缕横陈,故其性主解横溢之热邪(《本经疏证》)。其性之凉并不寒于其他凉药,但其解热之效,远较其他凉药而过之,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如火,尤为特效,并能缓中益气,邪热去,中得缓而元气回,治肺热、胃热之发斑或热痰凝结更是要药。无怪乎徐亚枝谓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之白虎汤证,里有寒,寒字当痰字解,与滑脉相应,与义较协。王孟英谓徐君此解可称千古只眼(《温热经纬 ·余师愚疫病篇》),与孔说热痰凝结之病理产物,亦无不合。民间治火伤风目赤心烦,用灶心土烧红置钵内,加入栀子、石膏滓水澄清,服之良效。

可见读书之要,博采之多,在于活学活用,用石膏如此,用麻桂、硝黄、附子、干姜亦莫不如此。南齐·褚澄说: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褚氏遗书》)这种可贵的治学经验,对我们今天发掘、整理、提高中医学来说,仍是大有裨益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炳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