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ε23气味阴阳: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黄帝内经参详 2023-07-01 发布于山东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味各有厚薄,气属阳,阳中有阴,味属阴,阴中有言。

先附录原文如下: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一、气味

这里的“气味”按照前文“阳为气,阴为味”之文本逻辑是兼气与味两者言,是对上文“气”之阴阳厚薄和“味”之阴阳厚薄的综合。马莳注曰:“夫凡物之气,大体为阳,凡物之味,大体为阴。然气主发散者为阳,其味之辛甘者亦为阳;味之酸苦者固为阴,其气之涌泄者亦为阴。正以气之阳中有阴,味之阴中有阳也。”马莳之注紧紧抓住了文本逻辑,没有掉入只见味而不见气的误区。

气有臊焦香腥腐,味有酸苦甘辛咸,上文黄帝讲“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正是马莳“夫凡物之气,大体为阳,凡物之味,大体为阴……正以气之阳中有阴,味之阴中有阳也”之所谓,不可不谨察之。

二、辛甘发散为阳

“辛甘”为味属阴,“发散”为味薄者和气厚者之性情。

阴为味,味厚者为阴,味薄者为阴之阳,辛甘为味之薄者故为阴中之阳;阳为气,气厚者为阳,气薄者为阳之阴,发散为气厚者之性情,属阳中之阳。二阳同化。

辛甘者,阴中之阳,但其亦具有属阳中之阳气厚者发散之性情,是以“辛甘发散为阳”。

三、酸苦涌泄为阴

“酸苦”为味属阴,“涌泄”为味厚者和气薄者之性情。

阴为味,味厚者为阴,味薄者为阴之阳,酸苦为味之厚者故为阴中之阴;阳为气,气厚者为阳,气薄者为阳之阴,涌泄为气薄者之性情,为阳中之阴。二阴同化。

酸苦者,阴中之阴,但其亦具有属阳中之阴气薄者涌泄者之性情,是以“酸苦涌泄为阴”。

四、以气定味

“气味”者,以“气”之性情来界定“味”之阴阳。

不同于上文以“厚薄”作为共同标准来界定气与味的各自阴阳属性,此处是以气之阴阳来界定味之阴阳,是以言之以“气→味”,而不言之以“味→气”。

气有臊焦香腥腐,其性情有发散和涌泄之别,气之发散者为阳中之阳,气之涌泄者为阳中之阴。黄帝虽并未明说五气之中何者具有发散之性情,何者具有涌泄之性情,但岐伯在《素问·腹中论》中曾对芳草、石药之“气”有所涉及,其言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夫热气剽悍,药气亦然……”美、悍之气,属阳中之阳者,其气急疾坚劲,发热发散之力峻烈,故不可轻投之。

以气之发散和涌泄之性情来考量味之阴阳归属,辛甘之味具有气之发散者之功效,气之发散者为阳中之阳,是以“辛甘发散为阳”;酸苦之味具有气之涌泄者之功效,气之涌泄者为阳中之阴,是以“酸苦涌泄为阴”。

另外,“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是黄帝的说法,岐伯的说法则与此稍有不同,岐伯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讲:“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岐伯比黄帝多补充了咸、淡二味。

气有性情,味有功效,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问题是,倘若过服,又会如何呢?

明日继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