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创作的意境与灵感

 杏坛归客 2023-07-01 发布于山东
今天就跟大家掰扯一下有关诗词意境与灵感方面的话题。先从一个故事说起。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北京青年(也有一说是一个河北青年),千万里奔波劳顿,为了求取功名,久未归家。 这一年秋天,独自立于大道,看一户人家门前秋水瘦得见底,但仍旧打桥下默默流过,突然乡愁骤起。于是他拿文字的画笔,为我们画出了一副愁思的图画。他究竟画了些什么?我们姑且丢下不表,先来看看这个人究竟是谁!
       

他就是生于1250年,卒于1321年(一说1324年)的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当时他虽然已有盛名,但并非如今天这般如雷贯耳,所以当时他究竟是北京青年还是河北青年也搞不清楚,更不用说什么路什么小区几栋几号了。况且那时候也没个身份证户口簿啥的,身份信息搞不准也不是我的错。
       

作为一个读书人,写个戏曲,毕竟不是什么正经的营生。大家搞清楚,那可是元代,读书人是为了做官争功名的。不像今天的黄杨,读完大学当工人,下岗了还可以喂猪甚至做点小买卖 。所以功名,那时候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但是马致远出生的年代很不幸,那是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政权元刚刚替代了汉政权宋。作为汉族知识分子来说,即是亡国灭种之痛浸漫周身的时代。放弃功名,等于丧失人生的价值,追求功名则等于当了汉奸。所以在如此矛盾之中,他的仕途十分坎坷。当然后来放弃功名潜心戏曲这是后话。
       

当时他站在秋风扫过的路口,究竟画了一个怎样的图画呢?其实大家都知道,一根藤, 一棵树,几只乌鸦,一条小溪,一座桥,一座小房子,一条路,一缕风,一匹马,一轮太阳,当然还有一个人。
       

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存在于此的,你看不看,它们就在那里,不生不灭;你想不想,他们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这些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客观存在的单个的没有关联的物体,在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中,我们把它们叫做物象,也有的把它们叫做意象元,即构成意象的一个单元。 这是审美的第一层境界。
       

有人说,马致远用白描的手法,抓取了秋天的景物特征。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恰恰认为这里他浓墨重彩的描绘了秋天的气氛和羁旅之人的落寞和愁思 。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看看:藤,是枯藤;树,是老树;乌鸦,是昏鸦;桥,是小桥;水,是流水;房子,是住着人家;道,是古道;风,是西风;马,是瘦马;太阳,是西下的夕阳;人,是断肠人……这些物象前面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词语,把诗人的情感融入了这些原本没有感情色彩的物象之中,使得这些物象生动起来,能代言诗人的情绪与思想。我们就把这种融入诗人鲜明情感的物象,叫做意象。
       

如果仅仅给大家看这些偏正词组,虽然都能看出这里面的一些萧瑟之像落寞之气,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所以诗人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即:合适的曲调,音韵……协调的气氛, 舒缓有度的句式,逻辑结构完整的章法,远近高低稀疏错落动静结合的画面感,给读者呈现出一个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完美境界,这就是意境。
       

这就是被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本来是元曲小令,但它作为宋词向元曲过度时期出现的曲牌,跟宋词还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现在多少人都还是把它归入宋词类。就其写作手法看,我们把它当作一首诗也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我这里把作者成为诗人,也不是简单的口误。当然这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重点。
      

为什么这些景物就能表现作者羁旅之愁呢?这就是作者赋予这些景物情感色彩使然。也就是说,当我们完成立意以后,怎么营造意境才利于表现我们的立意呢?
      

其实任何情感都是依靠这些物象表达的,意象的感情色彩,完全是由作者的情感决定的,由作者选取合适的手段将其附着上去的。比如作者这时候不是远离故土漂泊在外,抑郁不得志,而是志得意满,衣锦还乡,作者眼里还会是这样的景象吗?我想他一定会写:
村前老树新发
枝上喜鹊喳喳
大道东风快马
紫阳高挂
凯旋门外红花 

       说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马致远正值落寞愁苦之际,就看见了那些足以表现落寞愁苦的意象而不是能表现意得志满衣锦还乡的喜庆的意象呢?这里就牵涉到另外一个与诗词创作相关的概念——灵感。
       

什么是创作中的灵感呢?它是以一定的文艺修养为背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素材,需要发挥的形式与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当人遇到某种特定的刺激和启发时,突然出现的一种冲动和感悟,它是一种新奇独特的念头。
       

创作灵感是非常宝贵的思维活动,需要善于捕捉,及时利用,否则它转瞬即逝,错过时机无法挽回。创作灵感是一种普遍现象,凡属从事并喜爱文学艺术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经历。它可能是偶遇的一组意象,就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巧合了当时的心境,于是有了创作手法的念头。它也可能是一个偶然的心境,巧遇了一个偶然的意象,触发出一种情感的腾挪,借一种寄生体或者一种相似的情感关联,创作出一个让人似可触摸的情感物化的境界。比如我前些日子写的诗歌《红月亮》,大家都知道,月食是天体在各自的轨道上规律的运行,但巧遇了地球月球太阳在同一线上后所形成的景观。这正如人与人之间,分别在各自的生活和工作中按自己的轨迹存在,但偶然的机遇却能相逢,也必然如天体一样有相逢就有分离。这是一种关系巧遇了另外一种相似的关系所激发的灵感。它也可能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就像词作家张藜创作歌词《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一首流行歌曲《十五的月亮》,词曲作者石祥、铁源因此获得著作费16元。而演唱这首歌曲的歌手和演出公司却凭借这首歌赚得盆满钵满。后来词作家张藜据此创作歌词《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以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分配不公的严重不满。这是偶然事件激发出的创作目的的灵感。凡此种种,不一一举例。
       

可见灵感在创作中的关键性作用,不是我们可以依靠勤奋写作可以积累和筛选出来的。但它却是我们长期的生活和观察的积累,遇到偶然的触发而产生的。
       

群友也经常跟我交流这个问题。有人说,我这段时间好像不想写了,感觉没有东西可写。于是我一般都会劝其放下。放下,不是放弃,只是继续积累,等待触发。有了灵感,你的文思会如火山爆发,喷薄而出,你不写都会感觉难受。这时候你再写,必定容易出好作品。 
       

当灵感出现,诗人借助意象元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上去,通过一定的手法,给读者呈现一个艺术的境界,这就是意境的营造过程,也就是作品创作过程。

醉月诗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