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中的“渔翁”

 竹翠兰馨 2023-07-02 发布于山东

● 辽宁凌海    徐艳文

钓鱼是古代社会的一种职业,唐诗中常见“渔翁”形象。但其不是简单的打渔谋生者,而是逍遥世外看破红尘、以垂钓为乐的人,象征一种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

柳宗元

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诗的大意是: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烟消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只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的白云相互追逐。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独。

这首诗写的是失意的渔翁。失意自然会激愤,所以柳宗元在其《江雪》中又塑造了另一个渔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这个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诗中写的是一个孤寂忧愤的渔翁。

古人在看破红尘后往往寄情于山水,做个不问世事的隐者。罗隐的《赠渔翁》写了一个逍遥自在的渔翁:“叶艇悠扬鹤发垂,生涯空托一纶丝。是非不向眼前起,寒暑任从波上移。风漾长歌笼月里,梦和春雨昼眠时。逍遥此意谁人会,应有青山渌水知。”这个渔翁鹤发童颜,不问是非,对月当歌,逍遥于青山绿水之中。

王维

王维是著名的山水诗人,他本身就是个逍遥自在、寄情山水的“渔翁”,他的《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张志和

张志和的《杂歌谣辞·渔父歌》相比王维的《青溪》毫不逊色:“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你看那渔翁,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放舟烟波里,留连忘返。一眼望去,青笠绿蓑的身影和翠山碧水相谐。这首诗塑造了一位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

更有甚者,边塞诗人芩参在《渔父》中写的是超凡脱俗的渔翁,这样的渔翁比前面那些渔翁更有豁达的心态:“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竿头钓丝长丈馀,鼓乘流无定居。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达非取鱼。”渔父泛舟于清波间,钓的是清心寡欲,心境像水一样恬静。同样的境界,杜牧的《渔父》中也有:“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这两位写的是远离尘嚣的渔翁。

白居易

那么,是不是所有失意者都心甘情愿作个逍遥世外的渔翁呢?否。白居易的《垂钓》写的是故作悠闲的渔翁:“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诗人内心对当初的中举风光念念不忘,对于今天的失意无可奈何。这样的情感陆游也有,其《鹧鸪天》就描绘了一个被逼无奈的渔翁:“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歌缥渺,舻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孟浩然

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是向达官贵人呈献的诗文,以求引荐。诗的前半部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部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入世的决心。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此诗写的是等待时机的渔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