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政:一个公司的未来,不仅能更新换代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后继的经理人才

 A探索者 2023-07-02 发布于江西

■ 作者 ︱包政,包子堂创始人,人民大学管理学教授、博导,清华大学EMBA营销讲席教授,《华为基本法》主要起草者之一,深度分销和社区商务理论的开创者,中国德鲁克思想研究的权威。

■ 来源:包子管理学堂 (ID:bosstanwx)

■ 合作:15210600999(微信同号)

图片

一、工资发放的基础

一说到工资,每个人都会竖起耳朵。工资是什么?对常人而言就是钱。没有人跟钱过不去,也没有人不在乎钱。在钱面前,有些人可以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那只是表现而已,只是一种场景下的态度而已。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劳动关系和利益关系。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最麻烦的就是分工与分利。

很多人不知道,企业管理是一个套路,分利或发工资需要一系列前提条件,而企业往往又不具有相应的前提条件。实际的做法是,起草一个制度,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以为事情就做完了。结果在分利上麻烦不断、误会不断,挫伤了大家的积极性。

很多人都不知道,西方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在中国的企业中很难实行,不能照搬照抄中国企业普遍不明确自己的战略经营领域,也没有建立内部的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俗称“分工合作体系”)。即便明确了定岗定编定员,也不清楚每个职务的工作内涵,更多的是依靠管理上司派活,按周或按月分配任务。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阻碍着企业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自古至今实行的是“品位制”,强调人的素养、资历和能力,即品位。而且,品位是从“官本位”中衍生出来的。官有“上、中、下”三等,每等有“上、中、下”三级,构成九个品位或九个等级。只要当过哪个等级的官,自然就获得了哪个等级的品位,一直到终老。这事也许与孔子有关,他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

品位是跟着人走的,哪怕不再担任某个官员或某个职位,他还是这个品位的人。比如我已经退休了,已经不再是原职位的担当者了,但是走到哪儿大家还是称我为教授。在很多人眼里,教授不是一个职位,而是一个人的品位。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每个人都努力保卫自己的职位。即便在企业中工作,这种情况也没有改观,都很在乎自己职位等级的高低,很在乎自己职位权力的大小。

按理说,在有着品位制传统的国度里,应该实行资格等级工资制。实践表明行不通,实行资格等级工资制,也需要一系列的基础条件,这种前提条件也许更苛刻。

根据日本公司的经验,必须先明确职务内涵,然后才能进一步明确担当职务的资格,明确职务担当的能力要求,俗称“应知应会”。

日本先是从西方引进职务等级工资制,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一些公司中开始强调“能力主义”,强调资格等级,建立资格等级工资制,称“职能等级工资制”。日语中的“职能”,意思是担当职务的能力

在20世纪末,华为通过和益公司的咨询服务以及几年的努力,完成了职务设计,并建立了职务等级工资制。又经过了十多年,才开始设计资格等级工资制。

也就是说,没有职务或职位的规定性,就没有资格的规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资格等级工资制,不仅没法明确资格等级的内涵,而且还会落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俗套,所谓的官本位,导致企业经理人员的官僚主义,即依靠行政权力照章行事。

可以说,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实行的既不是职务等级工资制,也不是资格等级工资制,而是绩效工资制,基于KPI的工资制度。

这种工资制度,与100多年前实行的计件工资制度,没有本质的区别。计件工资制是针对体力劳动者的,绩效工资制是针对脑力劳动者。区别仅此而已。

在这种绩效工资制度下,管理当局要做的事情就是,遵循市场法则,扮演定价者的角色。沿着这个逻辑,自然的问题是,谁来安排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分工关系和分利关系。于是就有了代表管理当局意志的考核评价制度和考评办。

到了这一步,绝大部分企业都做错了。它们拼命地在KPI上下功夫,试图通过指标的量化以及工具和方法的科学化,使工作者努力工作,使考核制度和工资制度落地。真可谓背道而驰。

当年,泰勒实行计件工资制时,引发了所在企业的大罢工。两年后的1913年,罢工达到了高潮。于是,泰勒那些科学管理工作者,就成了听证会上的被告。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实际上是这些被告在听证会上的证词。泰勒及其追随者试图依靠科学来建立制度的理性权威,最后以失败告终。这是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正确的选择只有一个,就是明确工资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在目的上的合法性,在此基础上,确立手段上的合法性,这就是经理人管人事。

西方公司在实行绩效工资制之后,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做出了两项调整。

一是经理人管人事。把考核的责任和权力下放给经理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考评办只是组织者,无权直接对员工进行考核和评价。

二是把单纯的人事考核与评价转变为绩效管理的过程,使人事考核成为绩效管理循环中的一环,成为管理PDCA中的一环,即核实。同时,要求各级经理人为下属的成长承担完全的责任。

我不得不说,管理是一个套路,需要系统的理论指导,需要培育系统的理论素养。

 二、经理人如何管人事

经理人管人事,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非常难。华为做了三年,才把这件事情做起来。

1996年,华为的市场部开始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说起来非常简单,概括起来就两句话:出门带个方案,回来带个报告

华为市场部的考核制度中规定,各地办事处的主任,从过去的大业务员,转变为现场的管理者指导、帮助、约束和激励办事处的每一个成员,提高他们承担责任的意愿和承担责任的能力。换言之,通过办事处成员的成长,来提高办事处的绩效。

具体的方法就是:

每个办事处成员都有一本空白的册子,封面上写着工号和姓名。按照人事考核制度的规定,每周末上司和下属做一次面对面的沟通,总结过去一周的经验教训,安排下一周的计划任务,并把这个过程中的要点记录在册。一周一页,用完再换一本新的册子。旧的册子交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永久保留。

这在日本公司叫“面谈”,是制度性的安排,面对面沟通是必须做的事情,并且要把沟通的结果记录在册,以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随时查阅。

后来,华为公司把这个小册子叫作“周记”,每周一次,周而复始周记不仅记录了下属的成长过程,还记录了上司指导下属成长的过程。因此,周记就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提,如同财务的日记账和周报记录了钱的来龙去脉。

按照华为的经验,信息必须从人事工作中拦截,必须从经理人管人事中拦截,而不是临时请人填报。这样才能保证人事信息或者有关工作中的人及其工作信息及时、正确和完整

为了能够拦截到这些信息,必须有制度上的安排,要求全体员工按规范和格式随时记录。例如,市场部的业务员,每次出门之前必须制订计划和行动方案,这叫出门带个方案;回来必须向上司报告,这叫回来带个报告。如果没有方案和报告,财务部门不予以报销,视同没有出过差。据说这项制度一直坚持到今天。

有关上司与下属面谈的信息,在人事考核制度中有明确的规定套路。上司在指导和帮助下属时,要遵循明确的规范和格式;下属也要遵循规范和格式,即时把谈话内容记录在册。谈话结束后,上司和下属都要在谈话记录上签字。

例如,上司要讲清楚一周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讲清楚完成工作任务的要点和思路。同时,指出下属的长处以及如何扬长避短,如何掌握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再如,下属要按照套路,制订计划和行动方案,讲清楚完成计划任务的思路和要点。

另外,下属有权利向上司提出请求,请求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和帮助,上司必须做出承诺,双方形成默契。这些都要记录在册。华为把上司及后台专业职能部门,称为求助系统。

同样地,下属回来后,必须即时向自己的上司做出报告,比如见了谁,谈了什么话,结果如何,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等。

按照当时的考核制度,下属的报告包含四个部分

1、发生了什么事情;

2、这些事情涉及哪些方面;

3、有何风险和机会;

4、有何建议与对策。

上司根据各个下属的报告形成周报,提呈给自己的上司。

上司在听取报告的过程中,必须及时提取经验和教训,进而给下属进一步的指导,帮助下属提高认识,提高绩效。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指出,每个管理者有三项任务:使现有的资源产生更大的绩效;使现有的资源产生不一样的价值;培养后继的经理人。

一个公司的未来,不仅能更新换代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后继的经理人才。这里的关键就是,经理人管人事,使每个经理人与自己的下属结成连带责任关系。这是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离开了这一点,就没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言。

朗讯公司就是基于经理人管人事的理念,开发出了一套绩效管理循环体系,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这套体系强调,管理者(上司)对下属的成长承担完全责任,强调通过下属的成长来实现更高的绩效。他们把这叫作“双目标”,即帮助下属实现阶段性的成长目标,同时实现更高的绩效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