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辫子,纳小妾,闻女人脚,他凭什么被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小酌千年180 2023-07-03 发布于河南

图片


为什么一个男人可以同时拥有几个老婆,而一个女人却不能同时嫁给几个男人?
女权横行的时代,这几乎称得上一道送命题。回答的人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来自全世界的唾沫淹死。
一百多年前,几位女权启蒙者,就曾问过一个中国老头儿这样的问题。
老头儿没有正面硬刚,而是指着桌子上的茶具慢条斯理地说:“自古就是一个茶壶配四个茶杯,哪有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的道理?”
这波反杀属实将对方问住了,几人面面相觑,随即怫然而去
老头儿名叫辜鸿铭,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争议的学者之一。
一方面,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被称作“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但另一方面,他维护帝制,拥护皇权,而且有着与身份极不协调的怪癖,蓄辫子、纳小妾、最爱三寸金莲。
学术与个性碰撞形成的断差,让辜鸿铭的形象两极分化。
国学大师王国维批判他古学造诣太浅,翻译出的 《中庸》不堪卒读;毒舌斗士鲁迅则直接骂他是打着守护传统文化旌旗,糟蹋女性的老流氓。
可在外国人眼里,这个留着头戴瓜皮小帽,身着长袍马褂,留着灰白小辫的怪老头儿,文化底蕴比起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紫禁城,更深更厚:“去中国,不去看紫禁城不要紧,但不能不看辜鸿铭啊!”
图片
托尔斯泰曾写信向他请教,罗曼罗兰称他是欧洲很有名的人物,圣雄甘地更是称他“最尊贵的中国人。”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辜鸿铭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这个问题,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法回答。

01
首先,辜鸿铭的血统籍贯,不像普通人那样容易界定。
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州。他的父亲辜紫云在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里担任总管,操着一口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母亲是葡萄牙人,葡萄牙语和英语说得很溜。
多年前,辜鸿铭的先祖从福建泉州市漂泊到南洋,历经数代人的经营,最终在马来西亚攒出一份家业,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和声望。
图片
辜鸿铭出生前,辜紫云就已经加入马来西亚籍,因此辜鸿铭的出身,只能被定义为“一个具有二分之一中国血统的马来西亚华侨。”
作为中西合璧的产物,辜鸿铭的外貌极具辨识度。他身形高大,双眸深邃幽蓝,除了天生黄皮肤,基本与洋人无异。
如果说他这异于常人的相貌源自父母基因的融合,那么他那过人的天赋,显然来自于幼年的文化熏陶。
从小就聪明伶俐的辜鸿铭,深受橡胶园主布朗夫妇的厚爱。
布朗夫妇没有孩子,他们将辜鸿铭视如亲生,不仅提供给他优渥的生活,还对其悉心培养,引导他大量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1867年,布朗夫妇打算回英国。在与辜紫云商量后,实在舍不下孩子的夫妇俩,决定带着辜鸿铭前往英国。
临行前的那个晚上,辜鸿铭随父亲在祖先的牌位前焚香,父亲一脸庄重地告诉他:“不论你将来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总之不能忘了,你是中国人。”
前往英国后,辜鸿铭没有辜负布朗夫妇的培养,自带语言优势的他,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9种语言。
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英国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了校长托马斯·卡莱尔的赏识。
不到20岁,辜鸿铭就成了西方上流社会声名显赫的人物。
图片
虽然临行前,父亲的嘱托犹在耳畔,不过历经十年的变迁,此时的辜鸿铭俨然成了西式精英,出则西装革履,食则牛排咖啡,对于遥远的东方世界,他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转变,出现在他24岁那年。

02
1880年,学成归来的辜鸿铭回到了故乡槟城,并结识了清末外交家马建忠。
马建忠是清末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以求富利民为发展目标,并呼吁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和政治体制,这与后来维新派的改革思想不谋而合。
顺便插一句,马建忠的四哥,即是著名爱国人士,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
在马建忠的影响下,辜鸿铭辞去了英国殖民者治下,那薪水丰厚的工作,开始潜心学习中国文化。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辜鸿铭翻译了四书中的《论语》、《中庸》和《大学》,并将译本向西方世界传播,成为中国人中独立完成英译儒经的开拓者。
图片
其实,严格说起来,辜鸿铭倒也算不上翻译中国儒经的第一人。
在此之前,也有一些西方传教士将东方国学翻译到海外,可由于这些人自身中文水平不足,翻译出的作品流于表面,根本无法展现国学的精髓。
而辜鸿铭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方法,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意译法”,拒绝翻译家按照原文与译文之间逐字逐句地机械性转换,而要促使译文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起到与原文相同的作用。
在翻译《论语》时,他给这部书名定义为:“展现智力和道德风貌的中文小册子”。
依靠这种翻译方法,再加上辜鸿铭学贯中西的优势,很多传统典籍被准确而优美的翻译给西方人,西方也由此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他又把莎士比亚、歌德、席勒、卡莱尔等西方文豪的名著翻译给中国人,让中国人看到了不同的世界。
许多年后,民国外交家王宠惠在游历西方各国后,也禁不住为辜鸿铭点赞 :“于中西文化交流之贡献,厥功甚伟!”
五年后,辜鸿铭踏上祖先生活的这片土地,随后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外文秘书,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二十年。
在此期间,辜鸿铭一边帮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还给自己取了个别号“汉滨读易者”。
自此以后,他由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精英,变成了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甲午海战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前往湖北武昌约见张之洞,作为总督府的头号幕僚,辜鸿铭也应邀入会。
席间,辜鸿铭送给伊藤博文一本自己刚翻译的《论语》,素闻辜鸿铭才学的伊藤博文,借机调侃道:“久闻你精通西洋学术,看来言过其实啊,你不知道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今日吗?”
图片
面对挑衅,辜鸿铭的回答不卑不亢:“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时至今日,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
伊藤博文闻言,一时语塞。
这就是辜鸿铭,一个文化的顿悟者,一个耿直的爱国者。

03
一朝接受了东方文化的洗礼,辜鸿铭对传统国学迷之自信:“东方的特点是深沉、博大、淳朴、灵敏,相较而言,美国人失之深沉,英国人失之博大,德国人失之淳朴,都不足以相提并论,唯有法国人勉强过得去。”
有识之士都仰慕的西式科技,也被他吐槽成渣:“西方文明过重实证,科学进步得越快,战争就打得越激烈,而消除这种弊端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东方的道德文明 。”
图片
结合时下的俄乌战争,似乎也不无道理。
不过,因为对传统的奋力坚守,辜鸿铭的人生信条里,又确实存在太多不合时宜的历史糟粕。
进入20世纪后,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清廷气数已尽,民主共和才是时代主流,可辜鸿铭却坚持忠君爱国,并声称封建帝制才是最好的制度。
西方媒体将慈禧太后宣传得残暴不仁,辜鸿铭公开发文维护,说太后是一个胸怀博大,气量宽宏的伟大女性。
觐见年幼的宣统皇帝时,见过无数大场面的辜鸿铭,一度紧张得说不出话。
感念他的忠心,宣统皇帝赐给他一块“含谟吐忠”的旌匾,他欣喜若狂,在日记里将这天记为一生中最骄傲的一天。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了退位诏书,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寿终正寝。亲眼见证了王朝落幕的辜鸿铭,垂着稀黄的发辫,望着紫禁城的落日嚎啕大哭。
除了拥护皇权,辜鸿铭还无底线地支持裹小脚、纳妾制、太监等糟粕,就连国人随地吐痰的顽疾,他也觉得这是天性使然。
在越来越多的人摒弃裹小脚的陋习时,他却坚持找个裹小脚,且甘受三纲五常约束的妻子--淑姑,婚后夫妻琴瑟和鸣,共同养育了两个女儿。
几年后,念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辜鸿铭又动起了纳妾的想法。没有为丈夫诞下儿子的淑姑,自告奋勇地为辜鸿铭寻了一个名为吉田贞子的日本小妾。
吉田贞子与辜鸿铭育有一儿一女,她与淑姑相处得十分融洽,两人唯丈夫马首是瞻,而辜鸿铭也非常享受这种齐人之福。
图片
对于外界的批判,他尽展诡辩之才:“妾者,立女也,当男子疲倦之时,有女立其旁,可作扶手之用。故男子不可无女人,尤不可无扶手之立女。”
一肚子洋墨水的他,还公然对女性PUA:“如果你是个女人,控制丈夫的最好办法,就是和另一女人合力把他压在石榴裙下,中国的纳妾制度,乃社会祥和、家庭幸福之压底绝技。”
这也是辜鸿铭,一个愚忠的士大夫,一个封建的老渣男。

04
辜鸿铭还有个怪癖,每晚睡觉之前,他都要捧起淑姑的小脚闻一闻,并声称“女人之美,美在小足,小足之美,美在其臭。”
比起正室淑姑,偏房吉田贞子懂文学、茶道和插花,因此与辜鸿铭有很多共同话题。渐渐地,辜鸿铭对她产生了依赖,甚至发展到如果没有她的陪伴,便会失眠的地步。
图片
诸多奇葩的言行,让辜鸿铭看起来滑稽而又古怪,有人骂他是满清遗老,有人笑他是清廷最后一根辫子。
尽管出语尖酸刻薄,举止荒诞不经,但世人对他的态度,戏谑居多,怒斥者甚少。
因为他那古怪的灵魂背后,有着超凡脱俗的才华作支撑。
1917年,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本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他竭力邀请辜鸿铭任教主讲英国文学。
顶着一根枯黄小辫,戴着瓜皮小帽的辜鸿铭,第一次走进教室,就遭到哄堂大笑。
他淡定地说:“可笑吗?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头。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此言一出,四座皆惊。
一次在火车上,辜鸿铭将报纸拿倒了,一个英国人见状嘲笑他道:“这个傻子,报纸拿倒了都不知道。”
辜鸿铭随即用英语回击道:“老子就喜欢倒着读报纸!”接着又将报纸内容复述了一遍,那人当场凌乱。
面对北大里几个外国导教的傲慢无礼,辜鸿铭硬气地用英语告诫他们:“您身上的那种傲慢偏见和无礼,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是很少有的。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
读书不是为了炫耀和赢,而是为了悲悯和爱。
图片
1923年,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自知将被同僚排挤的辜鸿铭主动请辞。
在最后一堂课上,他真诚地告诉学生们:“我教诸位学习英文,是希望培养大家一些融会中西的知识,成为对中国人才,而不是造就一些只会说英国话的洋奴,望诸位同学知我苦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还是辜鸿铭,一个博爱的智者,一个悲悯的哲人。

05
辜鸿铭不是纯粹的国家主义者,之所以极力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倒不是传统文化有多高明,而是在目睹了西方诸多乱象后,辜鸿铭认定,东方和西方就像两坨屎,同样臭不可闻。
所以,洋人凭什么总是占据道德制高点,指责东方人野蛮落后?
一次和外国人辩论,他公然诘问对方:“你们并不比中国人高尚一丝一毫,甚至更加野蛮和肆无忌惮,你们只不过是拥有机枪和大炮罢了。”
图片
如同一位胸怀宇宙的高人,辜鸿铭俯视着地球仪的两端,将东西方文化差异看得泾渭分明。
大清缠足,欧洲束腰;大清养妾,好歹还有名分,欧洲贵族们玩弄情人,用完就扔;
都说大清残民以逞;英国何尝不是在南非建集中营、在爱尔兰制造大饥荒?
苏州城中惨死的长毛,比起在巴黎尸积成山的公社社员、沙皇屠刀下的灰色牲口、死在普鲁士人铁蹄下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有何区别?
都说大清皇室独裁腐败,那英国女皇、曾经的法皇、德皇、奥皇、沙皇,他们就一定比大清皇帝圣明吗?
基于这样的理念,辜鸿铭写下了《中国人的牛津运动》、《中国人的精神》等著作,这些著作如同打开了东西方文化空气对流的窗口,让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的见解都互相提升了几个层次。
他用英语在六国饭店演讲《中国人的精神》,每场演讲门票售价2元,而当时名列“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票价是1.2元。
即便如此,只要是辜鸿铭的演讲,场场座无虚席。
离开北大后,辜鸿铭又赴日本讲学三年。归国后不久,感染风寒的他,于4月30日病逝于北京家中,终年72岁。
所以,辜鸿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真没有标准答案。
图片
客观地说,他是一个与时代背道而驰的孤勇者。
正如北大教授温源宁教授评价的那样:“生前,他已是传奇;死后,可能成为神话。其实,他那个人,跟目前你每天遇见的那许多人并非大不相同,他只是一个天生的叛逆人物罢了。”

作者:沧海明月生。拾文化(ID:shiyafengshe),以理性的姿态看待人和物,以文化的底色,传达情感、新知、文化和生活。文化改变生活,信仰照进心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