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单元•大观念教学:其实没有那么难

 课程教学研究 2023-07-04 发布于浙江

图片

    202359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实施教学改革重难点攻坚”“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实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综合素质评价等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这进一步推动了大单元·大观念教学在全国中小学的实施。以此为契机,各地对于大单元·大观念教学的探索热情高涨。但随着大家对大单元·大观念教学的深入探索,一些教师的畏难情绪也随之“高涨”。

图片

    其实,老师们对大单元·大观念教学大可不必质疑,而且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其理由主要有三个:一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大单元·大观念教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超过五十年的研究与实践。从结果来看,对于促进其整个国家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大单元·大观念教学已经有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操作工具,只是老师们不了解而已。一旦了解,所有的疑惑就会迎刃而解;二是大单元·大观念教学作为新课标的要求,事先已经由大批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了反复论证,并得出了“切实可行”的结论。不然,不会贸然写入课程标准中;三是作为本次课标修订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参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余年的张华教授领导的专家团队,已经根据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结合国内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正在陆续研发全套的大单元·大观念教学设计(教案)、(学生用)学习任务单、大单元作业、大单元试卷、大单元学习资源库等。通过近两年的工作坊实践,接受实验的学校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结果来看,参与实验的学校,学生学业质量明显提升。这些经验和成果,等成果发布后,教师们都可以直接使用。

图片

    要做好大单元·大观念教学,就应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构建单元主题

    构建单元主题是实施大单元·大观念教学的基础工作,单元主题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可以按照这样的范围来实施教学”的框架,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学科、同一个单元,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三大维度、六大领域来确定超学科主题,以此构建单元主题。单元主题每学期一般为4-6个,太多显得零碎,太少又不能涵盖课标要求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图片

    2.提取学科概念

    在进行单元教学时,必须将这门学科、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从学科或跨学科角度提出,才能让学生根据这个单元的学习任务,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去亲自实践,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些概念,这样,就形成了学生的“概念视角”“概念性理解”及核心素养。因此,选择“恰当”而“有力量”的“核心概念”,是凝练“大观念”的第一步。这对发展学生的概念性理解及核心素养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科概念以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构建。其标准为:广泛且抽象;由一个或两个词语组成;可迁移性。提炼本单元的学科概念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核心概念即单元主题探究的关键概念,分两类,跨学科概念与学科概念;第二步:选择恰当的跨学科概念:根据教材,结合跨学科概念设计探究问题(事实性问题、概念性问题、辩论性问题),此过程也是确定跨学科概念的过程;第三步:提取学科概念:用学科概念回答探究问题,即提取学科概念的过程。

图片

    三、确定单元大观念

    在单元主题和单元教学内容完成、单元学科概念的确定以后,接下来,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单元主题和学科概念,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和个性特点,提出单元大观念。

    大观念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一门学科或一个单元主题的关键概念,由词汇构成;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键概念建立联系,形成一个判断或命题,由句子构成。

    单元大观念以学科概念和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构建。由于“学科概念”“大观念”集中体现了某一学科的学科本质、学科思维和学科实践,是学科专家们探究、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因此,在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核心概念”及“大观念”一般由学科研究专家、学科教育专家、学科教师、课程专家等合作确立。一线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直接借用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概念和专家们的研究成果。

    需要强调的是,“核心概念”及“大观念”都是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或“假设”,而不是“另类事实”。凡理解均具有“不可传递性”,因此“概念性理解”必须由学生亲身活动、不能由别人代替。切忌将“关键概念”及“大观念”教成“定义”或“事实”。

图片

    四、设计探究问题

    设计探究问题意味着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概念性理解(即大观念);告别灌输,走向探究;意味着框定单元学习的范围。

    探究问题可分为事实性探究问题、概念性探究问题和辩论性探究问题。

    事实性探究问题是锁定在特定时间、地点或情境下且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正如事实就锁定在特定时间、地点或情境下。如:化学元素周期表有哪些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什么?

    概念性问题是指能够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迁移的问题,正如概念本身能够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迁移。如,为什么价值观冲突最难以解决?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环境有何影响?自然事件为什么会影响生态系统?

    辩论性问题是开放的、争议性问题,这类问题没有正确或错误答案。如:为什么植物多于动物?未来的崇明岛是什么样子?

图片

    五、制订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即新三维目标,新三维目标包括大观念、新知识与新能力。较之传统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三维目标增加了理解维度,由此实现教学设计的重心转移,即将大观念(概念性理解)作为课程目标的重点,知识与技能成为获得以及验证概念性理解的手段。制订单元学习目标,就是要设计新三维目标,围绕单元主题以及教材内容确立大观念、新知识以及新能力。

图片

    六、设计单元大(总)任务与结构化子任务

    大任务也称为表现性任务。表现性任务是大观念教学的主要评价方式,表现性任务使学生思维可视,使学生理解力可评。

    大任务由任务设计与量规设计两部分构成。任务设计借助GRASP工具完成,GRASP工具由“任务要素”和“学生指导”构成,“任务要素”即GRASP工具的每一个字母对应一个任务元素——目标(Goal)、角色(Role)、对象(Audience)、情境(Situation)、表现或产品(Performance/Product)。大任务设计即是根据任务要素一一进行设计;学生指导即综合GRASP工具的设计信息,形成的对学生的指导语。任务设计借助GRASP工具完成。

    量规是基于标准的评分指南,由固定的测量等级构成,并对每一等级的特征进行详细描述。量规描述了质量等级、熟练程度或者连续的理解。量规设计借助SOLO理论完成。量规可分为整体型量规与分析型量规。

    结构化子任务设计是根据大任务进行分解设计,是对完成大任务的准备或累计。结构化子任务的设计完成意味着单元整体设计的完成,此时教师还无法走入课堂,教师需针对每一个结构化子任务进行具体细致的设计才能在课堂上实施。具体设计与实施子任务需借助“探究循环”完成。

图片

    七、开展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主要采用探究循环方式进行,分为“进入探究”“探究发现”“梳理理解”“深入探究”“得出结论”“知行合一”六个步骤。教师可根据需要设计其中的部分环节,不需要的环节可不用设计。具体设计每一环节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进行组织,这会极大帮助教师完成子任务及其环节的设计。

    思维可视化是大单元·大观念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特征。工具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思维的智慧,有效地避免“虚假探究”现象发生。

图片

    以上的各项内容,张华教授领导的团队正率领共享教研室成员单位的学科教师,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平台,通过工作坊、研讨会、成长现场等式,以研代训、以训促研,其课题研修成果正在逐步形成之中。全套的大单元教学教案、学习任务单、作业设计、开放式试卷、学习资源(含可视化思维工具等)正在陆续完成中,年底完成,明年上半年陆续面市。目前只对共享教研室成员单位和课题组核心成员提供,有兴趣的学校和教师可查看公众号之前各期发布的资料,了解有关大单元教案设计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也欢迎更多的学校参与到共享教研中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