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材文化:有诗赞美的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桂鱼,是“四大河鲜”之一

 风吟楼 2023-07-05 发布于广东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正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咏写《渔父》中的诗句。

鳜鱼(头条推荐图片)

曾见很多人问,“鳜鱼”的“鳜”怎样读,因为如果按有边读边的习惯,会按“厥”字作边,读成jué(决)。

按《集韵》的解释,“鳜”有两个读音,一个读音的确是读作jué(决),书中说为“於月切”;另一个读音则读成guì(桂),书中说为“居逵切”。

所以,有些人会将“鳜鱼”写成“桂鱼”,是因音而讹写的名字,现在约定俗成又认可了这种写法(广东曾写作“鯚鱼”)。

“鳜鱼”虽然与“黄河鲤”“四鳃鲈”“兴凯鲌”组成中国“四大河鲜”,但古人对它的描述相当少,如果不是张志和咏写《渔父》,恐怕在文化界默默无闻。

清蒸鳜鱼(头条推荐图片)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主要是古人所掌握的烹饪法使然。

古人所掌握的烹饪法,从受人称赞和传诵的“脍炙人口”的成语就可以知道,至少在唐代之前,用“脍”——将肉切成薄片作膳食的方法,与“炙”——将肉置在火上致熟作膳食的方法,是最常见、常用的膳食方法。

《齐民要术·作鱼鲊》有这么一段话:“取新鲤鱼,鱼唯大为佳。瘦鱼弥胜,肥者虽美而不耐久。肉长尺半已上,皮骨坚硬,不任为脍者,皆堪为鲊也。”

臭鳜鱼(头条推荐图片)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吃鲤鱼以大的为佳,又以鱼瘦为好。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此。

关键是膳食的方法会以“脍”——将肉切成薄片作膳食的方法为首选,其次才是“鲊”——经盐等材料腌制并晒干才作膳食的方法。

从中可见,鱼品是否备受古人欢迎,是取决于该鱼品是否适合作“脍”。

笔者翻查以蒐集历史文献大全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都没有发现有关于鳜鱼作“脍”的记录。

也就是说,从作“脍”的角度,鳜鱼可能并不适合。

事实上,从淡水鱼的角度而言,鳜鱼的肉质是别具一格的。

按现在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媲美咸水鱼,故而有“淡水石斑”的美喻,因为鳜鱼是少有呈现“蒜子肉”——肉质以窝形叠加组合在一起的淡水鱼,使之具有艮弹的质感。

而绝大多数淡水鱼肉质是片形叠加组成在一起,仅能呈现嫩滑的质感。

随着“脍”法被其他熟食方法取代,讲究味道鲜甜、质感软弹的鱼品开始惹人注目。

《清稗类钞·饮食类三·炒鳜鱼》就有“鳜鱼炒片最佳,片宜薄,先用酱油浸之,后用纤粉、蛋清搂之,再加素油、作料炒之”的经验之谈。

毋庸讳言,鳜鱼在淡水鱼众品种之中可谓高不成而低不就,高档不及嘉鱼[Schizothorax prenanti Tchang],同档不及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

更别说与“四大家鱼”竞争了。

所以,除了在“臭鳜鱼”里作主角之外,大多都好像是当配角,可有可无。

例如以粤菜作为基础的《秘传食谱》虽有两道鳜鱼的菜式,但在介绍具体做法时犹如打酱油一般便窥见一斑。

《秘传食谱·鱼门·第七节·清蒸鳜鱼》云:

“预备:[材料] 除鳜鱼外,其余一切均同本篇第一节清蒸鲈鱼一样。手术:一切做法都同本篇第一节清蒸鲈鱼一样。”

《秘传食谱·鱼门·第八节·红烧鳜鱼》云:

“预备:[材料] 除鳜鱼外,其余一切均同本篇第五节红烧嘉鱼一样。手术:一切做法都同本篇第五节红烧嘉鱼一样。”

笔者就此现象曾问询鱼业专家,专家的答复是鳜鱼有水中老虎之称,很难与其他鱼混养,而且需要以鲫鱼苗为饲,使得养殖成本高居不下。

与此同时,鳜鱼脊鳍及臀鳍的尖刺都有毒,被它刺伤会引起肿痛、发热、畏寒等症状,一般家庭主妇都会敬而远之,使市场规模无法放大。

笔者总结,作为专业厨师,小心处理鳜鱼脊鳍及臀鳍的尖刺应该并无太多障碍,相信正如唐代诗人褚载在《移石》的诗句“不是不堪为器用,都缘良匠未留心”说的那样,鳜鱼的菜式需要融入厨师的高能技术才能与其身价恰恰相配。

潘老师按:

注1:《秘传食谱》是民国(1912年—1949年)时的烹饪书籍,共有两册,现已收录于《粤厨宝典·秘籍篇》中。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