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军营治疗失眠用药心得

 焦氏中医 2023-07-05 发布于河北

当下,患失眠症的人越来越多,其病因多种多样,远远超出“教材”所论述的证治,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证。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及医源性疾患,因而颇受欢迎。

焦军营中医在临证实践中,意外的发现以下三种药物对于失眠症有良好的效果,此三种药物为茯苓、三七、天麻,分别论述如下。

一、重用“茯苓”治失眠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魄养神。

茯苓,在教材上归为利水渗湿药,其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因其具有“宁心安神”的疗效,常常与其他药物相使而用于“失眠症”的治疗当中,是一味传统的治疗失眠的药物。

笔者在治疗“内耳眩晕症”患者时,应用了“苓桂术甘汤”,患者在服完药复诊时说:“不但眩晕症好了,而且多年的失眠也好了,这几天睡的很好。”说者无意,医者有心,焦医生查阅了该患者处方,方中“茯苓”重用到40g,焦医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以往也曾用'茯苓’治疗失眠,可其用量往往在10g15g之间,鲜有用到40g的,难道重用'茯苓’可以失眠吗?”自此之后,焦医生在治疗失眠的时候,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茯苓”的用量往往在30g——60g之间,均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结论:辨证在先,重用“茯苓”治失眠。

2、瘀血失眠用“三七”

《本草新编》:三七根,味甘、辛,气微寒,入五脏之经。最止诸血,外血可遏,内血可禁,崩漏可除。世人不知其功,余用之治吐血、衄血、咯血,与脐上出血、毛孔渗血,无不神效。然皆用之于补血药之中,而收功独捷。大约每用必须三钱,研为细末,将汤剂煎成,调三七根末于其中饮之。若减至二钱,与切片煎药,皆不能取效。

三七根,止血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血补气之中则更神。盖止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止,而有安静之休也。

三七,性味甘、微苦,温。归肝、胃经。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血证多用之,然内伤外伤,治无二理,均取其活血之功也。

瘀血所致之失眠,历代医家均有论述,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有两条记载:1、夜睡梦多,是血瘀。此方一、两付全愈,外无良方。2、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由此可知,血府逐瘀汤可治疗瘀血失眠。宗此理论,可用活血药治疗失眠,如丹参、郁金等,而笔者(焦医生)在无意中发现,三七具有良好的活血安神之效。

焦医生在诊治一位内痔出血的患者,给与含有“三七”的中药汤剂,而患者在服用后,反馈十余年的失眠竟告痊愈,故此焦医生每遇“瘀血失眠”的患者,每每选用“三七2——5g”冲服,收效良好。

结论:瘀血失眠用“三七”。

3、肝阳失眠选“天麻”

天麻性味:甘;辛;平;无毒。归肝、脾、肾、胆、心、膀胱。功效为息风止痉,平肝阳,祛风通络。主急慢惊风;抽搐拘挛;眩晕;头痛;半身不遂;肢麻;风湿痹痛。

《景岳全书》:味辛,平,阴中有阳。治风虚眩晕头旋,眼黑头痛,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利腰膝,强筋骨,安神志,通血脉,止惊恐恍惚,杀鬼精虫毒及小儿风痫惊气。

据报道,用天麻注射液肌注治疗以头痛、头晕、睡眠障碍为主要症状的脑外伤综合征66例,总有效率为97%(新药与临床,19852:8);用天麻注射液治疗轻型破伤风,用药后15120分钟显效,病人安静,抽搐次数减少,显示出镇静作用(陕西新医药,19811:45);用天麻、川芎、法半夏治疗眩晕症90例,总有效率为94.4%(实用医学杂志,19941:50)。另有用天麻等治疗神经衰弱、神经痛、面肌痉挛、高脂血症、老年血管性痴呆等。

焦医生在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时,很多失眠的患者复诊时,反应睡眠良好,且因失眠而致的头痛头晕亦随之而愈,于是,焦医生翻阅中药典籍,发现“天麻”对于肝阳上亢或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的失眠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故此,焦医生每每在治疗此类失眠的患者,恒选天麻,收效良好。(注:包括高血压证属肝阳上亢而失眠者)

结论:肝阳失眠选“天麻”。

实践证明,不论什么病证,只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和方剂,均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