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内部需要深耕细作,搞多深多复杂的研究都是有益的。现在是有人故意混淆或不承认语文学科的边界,因为通过模糊边界,他们可以肆意夹带他们所擅长的私货入侵语文,然后谋取声名与利益。不少人连语文学科的底线都守不住,在这个前提下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活动都是障眼法罢了。也就是说,目前的“语文研究越搞越复杂”其实是一种假象(乱象),是因为一部分人有意不断扩大“语文学科”的边界导致的。 *语文学科 语言学 文字学 文学 这四个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再谈语文学科建设也不迟。 *中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而不是尝试不同的阅读方式(策略)和发散不同的阅读主题。 *整本书阅读,本身提法的就是含糊的,这种东西进了课标,要是找原因的话,其实有两个,一个是提的人认识不清,另一个是国家层面的所托非人。前所未有,未经论证,无法实施的概念横空出世且大肆推广,不是建设与创新,而是糟改和胡闹。 *张孝纯老师提倡的大语文,我也迷过一段,走的是教学内容丰富的路子,这一点和目前课标的画大饼近似。但学科教学的关键其实不是在内容的丰富上,而是在学科知识在学生身上的转化效率和熟练程度上。所以之后我的思考方向就从向外扩张转为向内紧缩了。学科的研究不建立起来,我们只能落得在无边的知识当中随波逐流的下场,是无法“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 *其实,语文就是语文,没有什么大,也没有什么小。所谓的“小语文”的提法其实一些人为打压以往的语文研究,抬高自己的研究所编纂出来的“话术”罢了——因为这样可以获得优越感。 *很多语文老师都想弄个个人主张出来,其实很多东西,个人想想无所谓的,但拿出来推广带偏一大波人就不好了。某某味那种东西就是如此,这个核心发,那个核心转,轰轰烈烈,几年间发文无数,专著层出,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笑话罢了——这也从侧面证实了现在的期刊(无论核心与否)上的论文有不少是无稽之谈。 *凡是不进入功课表的都是课外活动。也就是说现在所提倡的什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实都不过是都是课外活动罢了,换做过去的说法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把“地方”“校本”后面加上“课程”,都是经过课程专家的言辞包装、增皮加厚,涂脂抹粉的成果罢了。 *课程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只是强调一个“过程”,下放到具体的知识层面上时,只能是由各个学科来组织教学,就像一条跑道,它只是提供运动的场所,至于在它上面进行短跑,中长跑,接力赛…这些项目需要单独的训练和比赛,而这些项目也不会被笼统地称为“跑道赛”——因为不清晰。“课程”和“学科”可以说是维度不同,二者之间的概念关系差异,就好比人类和儿童之间的差异,“语文课程”这个提法其实就像把儿童称为“儿童人类”一样怪异——当然了对语文和课程都不了解的人,“语文课程”这种组合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反正说的和听的都是糊涂来浆糊去)。 *新提法,新做法有利于专家和名师的“增值”,名和利两方面都是,所以折腾是当下教育的主要呈现方式。 *有老师问:大单元教学这个概念是不是新提出来的?查了一下“大单元” 倒不是新提的,资料显示,起码在1992年就已经有了,但主要是停留在尝试和探索上,到现在虽然已经写进来新课标,但是恐怕依然只是停留在尝试和探索上。因为对"大单元”的想象远比实际教学的经验空疏得多,所以会显得很完美,但越在想象中高大全的东西,在现实中则越糟糕。以目前的语文理论界而言,之所以相中并重启“大单元教学”这个不新的说法,很可能跟它空疏的实质下能容得下很多无法准确界定的内容有关系。 *语文学科研究领域经常会涌现出一些各个领域的“术语”“新词”,如果仔细考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些“术语”“新词”大多是一些空概念或者是筐概念,但对于那些大忽悠来说,只要有个词能唬住别人,哪个领域的不重要,什么背景下产生的不重要,什么意思不重要,能做出文章来就行了——仅靠文辞堆砌,就足以著书立说,扬名立万,钵满盆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