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生白《湿温病篇》介绍(四):第8条

 熙越 2023-07-07 发布于上海

上接本系列《序》《一(第1~3条)》《二(第4条)》《三(第5~7条)》

这是全篇唯一一次谈及“疟”,所以我在介绍条文之前,先做了相关的功课,功课的笔记整理在了《疟门》一篇中。温病学家们的著作和医案中,“疟”指寒热往来。其核心的病机,为热欲外透而不畅。

第八:外凉束&内湿阻

湿热证,寒热如疟。雄按∶吴本下有“舌苔滑白,口不知味”八字。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雄按∶吴本无柴胡、槟榔、藿香、菖蒲,有神曲。

【薛注】疟由暑热内伏,秋凉外束而成。即一由外凉束,一由内湿阻。热湿阻遏,则营卫气争。仿吴又可达原饮。

【赵解】发生寒热交作的原因很多,如营卫不调、气机失畅、邪入少阳、热入血室等。如此条,调达卫分气分即可。

【我按】

外凉束,内湿阻。这六个字便道出了气机无法透达而成疟的原因。

本条文,虽写着“湿热”,实则从舌象及拟方来看,未有明显的热象。此方由两部分组成,一为散外湿,对应“外凉束”,一为化内湿,对应“内湿阻”,用药分明。

内湿药,为厚朴、槟榔、草果、苍术、藿香、菖蒲、六一散。

《疟门》一文介绍到叶天士在治疗疟入中焦,而呈现湿重于热的情况下,主要使用达原饮加减。薛生白此条亦如是。中下焦的湿滞,一般不是达原饮就是正气散加减,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也都总结到位了。

外湿药,柴胡,藿香、苍术,后两者算是兼内外湿邪。由此可见,在此方中,外散药主要是由柴胡担任的。

当然,根据《疟门》的内容,你也可以将使用柴胡,理解为针对“偏于寒重而热轻”的“少阳疟如伤寒少阳证”(吴鞠通语)。

综上来看,此证仍以内湿为主。虽说起因于暑热,但或因其失治、或误治、或素体气虚阳虚,以致于发展为湿重而热轻。入秋后,气温骤降,寒湿外闭,而形成此证。

我查阅了下薛生白的相关医案,发现他有个用药特点很值得学习借鉴,即太阴湿重脾气乏运的情况下,会兼服用“苏合香丸”,不但能更为有力地芳香化湿,更阻截了进一步发展为湿蒙神窍的可能。

医案如:

(一)风湿着太阴疟。

草果、厚朴、广皮、茯苓、猪苓、藿香梗,化苏合香丸

(二)大阴湿疟,脾阳伤,气不运。舌白脘闷,水饮停蓄。当理气分。

草果、厚朴、藿梗、广皮、杏仁、苓皮,化苏合香丸一丸。

另外,六十多则疟案中,共有两则用到了柴胡,虽然仍属比例较低,但总比叶天士用得多了。

这两则用柴胡的医案为:

(一)少阳太阴为顺乘之脏腑。太阴疟寒热者,必兼少阳而来,用严用和法。

青皮、柴胡、黄苓、草果、半夏、茯苓、川朴。

(二)深秋,寒热疟疾发,舌白,不欲饮,心烦喜呕,胸胁痞闷。

柴胡、人参、川朴、炙草、生姜、大枣、黄芩、茯苓、半夏

两则俱属“偏于寒重而热轻”的“少阳疟如伤寒少阳证”,两者的用方皆可视为小柴胡汤的加减。

可见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收录小柴胡,并言明其适用证(“少阳疟如伤寒少阳证,乃偏于寒重而热轻,故仍从小柴胡法”),很有可能同时来源于薛生白。毕竟在叶大大完全不用的情况下,吴鞠通仍将小柴胡列入疟篇用方,除了来自仲景遥远的力量外,与叶天士齐名的薛生白,应该也提供了足够分量的近贤范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