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23-07-09 发布于甘肃

赵锡武(1902-1980)京派名医,赵氏对中医理论常有独到见解,亦善用经方。认为心衰病临床上所表现的脉和证,多见心肾两虚,宜选用强心扶阳、宣痹利水之真武汤为主方。

主要取壮火制水之义,并因心衰时出现的肺淤血、肝肿大、水肿等,皆示心阳虚衰、肺气壅滞,升降失调,血瘀不畅,水不化气,宜适当配用“治水三法”的治疗原则。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即“开鬼门”宣肺透表,配合越婢汤,肺热者配麻杏石甘汤等方。

“洁净府”行水利尿,可用消水圣愈汤,即桂枝汤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加知母,亦可酌情加用防己等。“去宛陈莝”散瘕通络,活血化瘀。

而心衰严重者,《金匮要略》水气篇、痰饮篇原义,当以“温”法为要,即气得温而化,血得温而活,水得温而利。故方中可加入肉桂、沉香一类温阳化水药,方能取得疗效。

注:赵氏善用仲景之学,并结合现代疾病医理,从现代心衰病的肺淤血、肝肿大、水肿等症状。

阐释心衰病的病机为心阳虚衰、肺气壅滞等,并注重行气、化瘀、温阳等疗法。提出“治水三法”的治疗原则,治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章氏的治疗法

章次公(1903-1959)海派名医,温热病之心力衰竭危症。

(1)理论认识。章氏不拘寒温门户之见,灵活运用伤寒论六经和温病卫气营血、三焦的辨证方法,冶寒温于一炉,以伤寒心阳虚衰之论,补温邪伤阴不足之见。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且能参合现代医学理论,认识《伤寒论》少阴病的实质,曰:“少阴病的主证是脉微细,但欲寐,已出现了生理机能衰退的现象。

病人已缺乏正常的抵抗力,循环机能障碍”,指出少阴病必须挽救垂危的心脏。

(2)临证辨识。章氏对温热病心力式微病症在脉诊、神识表现和胸痞的表现有着独到的见解。在脉象上,宗于《伤寒论》少阴病脉象特点,以“脉微细”为主要指征。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含“脉来糊数”“脉不鼓指”“脉微欲绝”等,指导辨证。在神识上,注重昏迷闭、脱之分,闭者属实,脱者属虚,而心阳式微者为亡阳之脱证,但温热病出现心阳虚之神识症状。

因邪热缠绵,虚实夹杂,故而神志或“但欲寐”,或“合目有迷蒙状”,或“终日谵语不休,神烦不宁”,或“神志时明时寐”等症状,使得闭、脱证症状区分并不鲜明。

而在胸痞上,章氏指出温病见胸痞证有虚实两端,实为湿热交阻胸膈,虚为心阳不振,血脉失之旋运,乃温中少阴之阳也。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如湿温症之闷大致有二:热度高时,心脏不强之闷,其脉多虚弱。热不高亦闷者,营养缺乏居多,仲景称为虚痞。

(3)用药特色。章氏对热病心力衰竭的治疗,一是宗于《黄帝内经》“寒者热之”原则温阳救心,同时根据温热病伤津耗阴特点,常用参附汤回阳救逆固脱。

力挽温热病现心阳不支之虚脱证。且对明代浙江名医冯兆张的全真一气汤颇为推崇,常用于温热病邪热未尽,心已现阴竭阳衰之危象。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二是常用紫雪丹,多用于高热谵语神蒙,脉微细而数之候,六神丸为解毒消肿之剂,结合临证可用于热病之心力衰竭强振心力。

体现章氏善用结合中药现代化药理研究成果,并不囿于寒温之宜忌,拓展运用中药治疗心衰的新途径。

注:章氏早年求医于丁甘仁门下,师自海派,学术开明,融汇新知,临证处方重视西医西药机理。又师道于曹颖甫,擅长伤寒而不泥此学,能寒、温兼通,推崇经方、时方并用。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精通伤寒之学,故临证应对危重症而有卓见。章氏用六经之学对温热病之心力衰竭之临证辨识,及热病心衰之危重症经方时方综合运用充分显示了自身功力。

邓铁涛(1916-2019)现代名医,心脏本虚,邓氏为岭南国医。指出心血管疾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为气虚,标实主要为痰与瘀。

且多与五脏气机失调、虚损相关,故认为扶正固本顾护五脏之气为要:心阴阳虚,阴阳乃八纲之首,辨治心衰亦以阴阳为要。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心衰以心病为本,调理心之气血阴阳,为治本之法,心气虚日久则气损及阴阳,易出现心阳虚和心阴虚。

故邓老基于温心阳与养心阴治则分别创立暖心方(由红参、熟附子、炒意苡仁、橘红组成)与养心方(由人参、麦冬、法半夏、三七组成)。

阴阳分治,且又以益气温阳为要,心为火脏,属阳中之阳,气阳为其根本,益气温阳应贯穿心衰病治疗始终。暖心方与养心方,皆以人参为君,益气固本。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暖心方佐以附子加强温阳之功,附子小剂量3~5g使用,取“少火生气”之意,炒薏苡仁配合橘红共奏健脾祛湿之功。养心方配伍麦冬提高滋阴之力,取生脉之功。

半夏制约养阴药之滋腻,并结合岭南人易生痰之体质,取未病先防之意。三七活血化瘀。

用药特色,邓氏结合岭南特色,使用“南芪”之五指毛桃代替“北芪”之黄芪,对改善“虚不受补”的表现,如口舌、生疮、鼻衄、咽喉肿痛等改善明显。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对难以耐受小剂量附子辛燥之性的患者,用桂枝加炙甘草代替等有着良效。

注:邓氏提出“五脏相关”学说论治心衰虚证,并重视心阳虚衰,创制代表性方药暖心方与养心方,临床收效显著。又“三因治宜”,善于结合地域、人群体质等使治疗更为优化。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冠心病虚证治论

张伯臾(1901-1987)海派名医,张氏精通中医内科,尤其心系诸病。

对于冠心病,认为绝大多数患者在缓解、稳定期虚象明显,治疗需调补阴阳气血不足,特别是心脏气阴不足为重点。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在补的同时,适当佐以活血、理气、祛瘀之品,取补中寓通寓化之义。

遣方组药方面,心气(阳)虚型常选用党参、黄芪、附子、干姜、桂枝、肉桂等,阴寒盛者于阳虚药中再加制川乌、川椒,兼心血虚者加用当归、熟地、芍药、仙鹤草,并加重黄芪。

且讲究阴中求阳与阳中求阴,气血双调,以能增效纠偏。如单用助阳附桂,每易劫阴升火,伍育阴滋润之地黄、芍药则安。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用补阴药收效不显时,适当加用参芪益气,每每立即见显效。注:张氏为论治冠心病方家。

对于其在缓解、稳定期的心虚证象,能相对全面从气血阴阳论治,通补并用,阴阳兼顾,并娴熟运用活血、祛瘀、理气诸法,辨证灵活。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病毒性心肌炎(虚证)治论

丁光迪(1918-2003)江南名医,对于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动过缓等)久病虚证,丁氏认为,此种情形初起皆为外感时邪所致,其证当以邪实为主。

日久则由表入里,邪热伤心,耗伤气阴,病情则转为虚实夹杂,或以虚证为主。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丁氏临证对于病程久者,多归于“虚”证论治,并根据《黄帝内经》中“实则治腑,虚则治脏”“虚则补之”之旨,予益气养营,或宁心安神、或煦濡脾胃等法治疗。

如对于感冒高热之后,病久气阴两虚,伴心悸胸闷、憋气及便秘等,此为病久心气不足,且气阴不足、脾失濡养者。

处方可选保元汤(含肉桂、人参、黄芪、甘草补虚之用)、苓桂甘枣汤加味。病终可愈。注:丁氏对于相关心病虚证论治,似无关于西医具体病种,则其病久多虚。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准确地阐释了虚及脾胃,病症兼顾,故以“虚证”统“诸症”,药到效显。对于现代重症心脏疾病而中医辨证属心病虚证类。

治疗当以中医具体病机为辨证论治依据近现代名医治疗心病虚证类病症不局限于心力衰竭、冠心病、风心病、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等现代医学病种。

仍以气血阴阳或兼相关脏腑失衡为临证病机。故在具备中医药应用条件的ICU内,对现代医学相关心病诸疾中医辨证治疗有一定普适性。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对于心病虚证重症,诸医多以纠正心阴、心阳虚为救治大纲,且更为重视心阳虚(胸阳不振)论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即突显阳气在人体生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纠正心阳虚方药多见附子(川乌)、桂枝(肉桂)、干姜、人(党)参、黄芪或四逆汤等经方用药。而心阴虚,则以人参、五味、麦冬等为主。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心气虚则用人参或西洋参、黄芪、甘草、肉桂等。心血虚者则用龙眼肉、酸枣仁、当归、熟地、芍药、仙鹤草等。

且注重气血、阴阳等兼证治疗,以补血兼补气,补阴补阳中注重互补,补阴补阳中兼补气。同时注意祛除瘀、湿、痰等病邪。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不同辨证方法选用,诸医不囿于门户之见,六经、八纲、脏腑、气血津液等辨证方式各用其长,或交错使用。

诸辨证方法中以六经、脏腑辨证相对复杂,二者各自有较为丰富的证型如六经(伤寒)之四逆汤证、桂枝汤(去芍药)证、苓桂术甘汤证、真武汤证、附子汤证等。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而脏腑辨证则可见五脏兼证,如心脾两虚、心肾阳虚、五脏相关等。

因六经、脏腑辨证可兼顾较多他证,故而使用较为广泛,但医者善用一种辨证方式较多,若能发挥不同辨证方式的优势则对临床诊治则更为全面和准确。

中西医学治疗方式选用,对于心阳式微者,可借助现代重症医学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浅论中医心衰病虚证治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