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九章 《伤寒论》证候实质探析

 学中医书馆 2013-10-28

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今析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治伤寒、温病、瘟疫;《金匮》治杂病。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后世医家,莫其伦拟,故欲辨证侯实质,应从伤寒始。


文献学辨析

    明·赵开美《仲景全书》在辨脉法、平脉法……后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均有……病脉证并治标题,《金匮》杂病亦如是。

    故“病”赅括脉、证,“治”属治法、方剂。如条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证”指“头项强痛而恶寒。”再依脉证差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此伤寒、中风、温病、风温等证均系太阳病外证,治法根据传与不传、合病、并病、中见杂病等错综变化选方。常用方即有桂枝汤、麻黄汤、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大小柴胡汤等及其类方。

    条文中病与证同义,如:“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此处阳明,少阳、少阴皆称为证,而不称病。又方证亦是证侯。如“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太阳病,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桂枝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则愈。”

  此桂枝证与太阳中风误下引入太阴,引起下利,喘而汗出等症状;柴胡证为三阳表证,误下仍可用小柴胡汤,如热并阳明,则用大柴胡汤下之。由此观之,论中诸方,皆有证候涵义。

  又如“太阳病,外证未解”,或“表证仍在”,均指中风、伤寒之桂枝、麻黄诸证。若“伤寒五六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无表里证,表指太阳、少阳;里指太阴、少阴,故“实”为阳明腑实证,宜急下之。

  又“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实指阳明证。可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伤寒论》中均有所依附而归结于六病。

  原论所载心中、心下、胃中、腹中均指解剖部位。辨脏腑仅太阴篇有“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辨霍乱理中丸证中有“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对脾肾的病机解释。然则辨证论治词意出自何书?考其本源,乃由原论:“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坏病指変证,若吐证是指烦渴,水入口吐,名曰水逆证的五苓散证;或发汗吐下虚烦的栀子豉汤证;若下仍不解,病反重笃,是大结胸证或寒实结胸证;若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是小结胸证,分别用大馅胸汤、丸与白散或小陷胸汤。但满不痛者,为痞证,宜半夏泻心汤等。

  综上可见,凡论中病、证、方证均系不同层次证侯,即含义不同的症状群所组成的树状关系结构,其层次关系可归纳为伤寒六病、病中之证、证中指方证,如伤寒、太阳病、结胸证、大馅胸汤证。与之并列者,有痞证、脏结、蓄水、蓄血、火邪、奔豚等证,亦各具相应方证。

  在树状结构中伤寒为根,但六病并非并列,主干为太阳,阳明为主干之延续,少阳、太阳、少阴、厥阴均为太阳病不同阶段分枝,分枝间又互为交叉,有合病、并病、传经、直中、中见杂病等证侯。

  伤寒传经,菌毒并存,实则阳明,虚则少阴,是指传经主要渠道而言。因微生物因子独立与个体抵抗力差异,发病与病程亦不同,其所显现之多种证侯俱列入条文中。随证治之,每能困苏废起,盖因《伤寒论》证侯实质属基本病理生理辩护啊,若从临床实验、实验研究方面加以探索和证实,必将加速中西医学间的融合过程。


  临床治验举隅

  笔者仅举早年治验小儿肺炎医案(摘要)数例,以相探讨。

  【万素莲】女,3岁,1961年1月22日入院。小儿6日前受凉感冒,咳喘,用抗生素后喘轻,仍有时头痛发热,吐蛔虫。查体:精神状态好,体温37.8°C,面红,舌苔黄,脉浮数,心跳有力,口渴身热,大便干燥,诊为肺炎轻型,蛔虫症。投小承气汤一剂:大黄10g,厚朴7.5g,枳实7.5g。服后热退,便稀,但心下胀满,拒食,按条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乃辨为痞证,半夏泻心汤证,投半夏、人参、黄芩、黄连、甘草各7.5g,干姜5g,大枣4枚。2剂后治愈。

  【王梅】女,20月,1960年12月18日入院,入院前20天患麻疹肺炎,发烧,腹泻黄色水样便,每天约10次,因咳喘加重,腹泻未愈,明显见瘦,口鼻有流血性分泌物,来院。患儿营养不良,皮肤苍白,弹力减退,有麻疹棕色沉着,口唇干裂,咽充血,两肺水泡音,心音弱浊,肝大3.5cm,剑突下4cm,四肢发凉,诊为支气管肺炎、胃肠型、佝偻病、营养不良。以其吐利发热,脉弱,自利不渴,属太阴。四肢凉,口鼻出血为病传少阴,为太阴少阴并病附子理中汤证。投附子人参各7.5g,白术,甘草各10g,干姜5g,一剂后血止,二剂坐起玩,3日后痊愈。

  【张桂清】女,3岁,1961年1月5日入院。1天来四肢发凉,便稀、腹痛、喘促。3提前眼球结膜充血、咳嗽、耳后、枕部见发疹,服表药见皮疹,体温下降,四肢凉来院。查体:发育营养中等,对外界无反应,颜面苍白,鼻扇,口唇发绀,舌绛红色。停诊两肺全部中小水泡音,心音亢进,腹软,肝大2.5cm,病理反射阴性,诊断:麻疹肺炎、心血管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烦躁不宁为疹毒内攻,瘀热在里,故舌绛红,辨为少阴病、少阴热化、四逆散证。投枳实、甘草、白芍各10g,柴胡15g,服后迅速好转,3日后治愈。

  【庄绍红】男,12天,1960年12月3日入院。生后健康,发热3天,咳喘,不吃奶,呻吟,鼻出沫,皮肤、口唇发绀,肺有水泡音,心音浊弱,肝大1cm,体温不升,诊为肺炎重型。入院依新生儿肺炎护理,吸氧、保温、给强心剂、呼吸兴奋剂、抗生素等。至晚全身冰凉,脉微细,指端发绀加重,突然呼吸不整,心律不齐,立即加大吸氧量作人工呼吸,反复抽后缓解。

  以其脉微细,手足厥逆,诊为少阴病、少阴寒化、真武汤证。除西医支持疗法外,用茯苓、白术、白芍各7.5g,干姜3.5g,附子2.5g,水煎成45ml,分3次隔时灌肠。入夜见好,哭声有力,不发绀,小汗出,四肢温,改口服真武汤,4日后治愈。


实验研究报告

  在对《伤寒论》六经实质、病证结合的实验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已有许多报导,今亦略举部分成果,以供参照。

  1.太阳病、痞证、半夏泻心汤证:温武兵氏用半夏泻心汤煎液饲禁食小白鼠,并设正常组照,按组别静注新斯的明0.02mg/kg或肾上腺素0.005mg/kg,10分钟后口饲印度墨水0.2ml,间隔20分钟初四动物,检查胃肠蠕动功能。发现半夏泻心汤能明显抑制新斯的明所致的肠蠕动亢进;能使受肾上腺素后明显抑制的肠蠕动增强并恢复正常。实验表明:半夏泻心汤煎液对小鼠肠蠕动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2.太阴少阴并病、附子理中汤证:梅国强氏用水浸猫造模法研究《伤寒论》太阴阳虚证和少阴阳虚证两证的疾病动物模型。连续水浸猫8天,每日浸水3-5消失,猫身大部浸水中,隔日喂食令饥饿,制成太阴阳虚证模型;再浸水4天,日浸水2-3小时制成少阴阳虚证模型。

  太阴组用归附理中汤水煎药液注射鲜鱼体内令自然吞食,治疗7天;少阴治疗组增悲量。两组均治愈,体温、肛温、小肠吸收和运动功能等多项观测指标均恢复;对照组动物全部死亡。

  3.少阴病、少阴热化、四逆散证:龚传美氏用戊巴比妥(30mg/kg)给10只猫进行静脉麻醉,用多导生理记录及其测定各项心功能指标后,观察静脉注射四逆散之前与之后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四逆散对麻醉猫又显著升压作用,它对心肌泵功能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加心室舒张时心肌纤维收缩成分延长的最大速度计增加后负荷来实现的,与去甲肾上腺素有类似作用。并认为四逆散证的病理基础多为微循环功能障碍及心功能不全,多见于休克早期,属少阴热化证。

  4.少阴病、少阴寒化、真武汤证:熊曼琪氏建立了病证结合,充血性心力衰竭少阴病阳虚水停证动物模型,使之既符合少阴病诊断标准,又符合阳虚水停辨证要点,避免了阳性结果与证分离现象,提高了指标的特异性。

  通过给新西兰兔先灌服寒凉药,再结扎冠状动脉逐渐缩窄升主动脉口径的方法,使出现少阴病畏寒、四肢厥冷、水肿的阳虚水停证。运用加味真武汤对该动物模型治疗,具有增加红细胞SOD活性,提高血浆GSH-PX水平,降低血清LPO水平的作用,证明该方药能增强机体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从而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