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ε27外感五淫: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

 黄帝内经参详 2023-07-09 发布于山东

上篇推文参详了阴阳偏胜致内伤之病,本篇推文继续参详阴阳偏胜致外感之病。

先附录原文如下: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风热燥寒湿,合而为五,以应下文五方五行。黄帝本人倾向于五行医派,以至于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黄帝开篇就讲:“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鬼臾区则对之以三阴三阳寒暑燥湿风火等六气之论。岐伯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更是系统论述了三阴三阳六气之论。

阴阳偏胜,外淫致病,风、热为阳气偏胜,燥、寒、湿为阴气偏胜。风热燥寒湿,五淫致病,何以风淫为首?在于风为百病之长,兼生他病,如《素问·风论》岐伯讲:“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素问·骨空论》黄帝讲:“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风论》讲: “然则五运六气非风不行,风也者,六气之帅也,诸病之领袖也,故曰:百病之长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讲:“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曰风寒,兼暑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其余五气,则不能互相全兼,如寒不能兼暑与火,暑亦不兼寒,湿不兼燥,燥不兼湿,火不兼寒。由此观之,病之因乎风而起者自多也。”

一、风胜则动

风胜则风气淫行,风淫致病,游动不居。王冰注曰:“风胜则庶物皆摇,故为动。”王氏之注只是侧重了肢体震颤一个方面,而没有将“动”的“变动不居”含义体现出来。《素问·五运行大论》岐伯讲:“风以动之。”《素问·风论》岐伯讲:“风善行而数变。”风为阳邪,肝气应之。风淫邪行侵犯人体,风胜则痒,其痒痛变动不居,游走不定而走窜,如荨麻疹风团病位之游走不定。或为掉眩之感,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岐伯讲:“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或为肢体震颤,或为目瞤,等等。

二、热胜则肿

热胜则火气淫行,火淫则大热,《灵枢·痈疽》讲:“大热不止,热胜肉腐,肉腐则为脓。”大热腐肉化脓,脓则壅遏营卫,血气津液不通,则发为丹熛痈肿,甚则为阳疮,如痤疮、疮疡等,再甚则为痈疽死证。

三、燥胜则干

燥胜则燥气淫行,燥淫则大干,大干则无湿,燥湿不两立,《素问·五运行大论》岐伯讲:“燥以干之……湿以润之。”燥则去湿,是以干而无润,如秋燥行令,枝叶干枯,与此相应,燥邪侵袭人体,津液枯涩,人身之皮肤、嘴唇亦有干裂燥涩之证。

四、寒胜则浮

寒胜则寒气淫行,寒淫何以“浮”?什么东西浮?张志聪注曰:“寒气伤阳,故神气乃浮。”张介宾注曰:“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浮虚之病。”浮虚何谓?吴昆注曰:“寒胜则阳气不运,故坚痞腹满而为虚浮。”

但是,伤于寒邪未必皆浮虚胀满,其根本义当另有所指。

寒胜则浮,还是王冰之注较为妥当,其注曰:“寒胜则阴气结于玄府,玄府密闭,阳气内攻,故为浮。”阴寒之气淫行,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灵枢·痈疽》岐伯讲:“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卫气归之,即阳卫之气上浮自内而外攻寒邪外出之义,从六经辨证的角度讲,寒邪袭人,先伤足太阳膀胱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的病机第一条即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脉浮取而得,何以如是?寒邪犯表,阳卫之气因应之而浮表抗邪,阳卫浮强,脉象因应之,故有脉浮之象。

由是观之,寒胜则浮之“浮”当为阳卫之气浮表抗邪之义。

至于胀满浮虚浮肿之类,乃阳卫之气虽积聚不已但仍不足以抗寒邪促逼所致,如《灵枢·痈疽》岐伯讲:“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阳卫之气浮集于表,不得逼寒邪外出,不得复反,久则化热,乃成痈肿之浮肿,此又与上文“热胜则肿”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效。

五、湿胜则濡泄。

湿胜则湿气淫行,湿性粘滞不爽,脾气因应之,脾恶湿而喜燥,湿邪困脾则不升清,本篇大论上文讲“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失健运则清浊相间而下,发为濡泄。濡泄又名水利之洞泄,罗天益《卫生宝鉴·泄痢门》讲:“内经云,湿胜则濡泄。甲乙经云,寒气客于下焦,传为濡泄。脾为五脏之至阴,其性恶寒湿。今寒湿之气内客于脾,故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泄。”即是此谓。

内伤、外感之病已参详完毕,明日继续参详五行五气应五脏、五志之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