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湿下焦——入里伤肾

 图书 馆员 2023-07-15 发布于内蒙古

寒湿下焦——入里伤肾

前几天写了寒湿厥阴疝气一类(阑尾,附件炎,附睾炎,痛经可以从疝气治(专业文章,爱好者,小白慎入))有兴趣可以点击上边链接看看。几天在介绍寒湿伤肾。
寒湿肾着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千金》作肾着汤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千金作肾着汤,说明肾脏被寒湿入侵,表现腰冷痛,腹重,遇温则减,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腻。用药来看,脾胃湿邪不解,下流伤肾,以炙甘草干姜白术茯苓温运脾阳祛湿,湿祛则腰疼腹重坠可解不必去温肾祛湿。
寒湿伤脾肾
薛生白湿热条辨四十六条:肠痛,下利,胸痞,烦躁,口渴,脉数大、按之豁然空者,宜冷香饮子。
薛生白自注:此不特湿邪伤脾,抑且寒邪伤肾,烦躁热渴,极似阳邪为病。惟数大之脉,按之豁然而空,知其躁渴等证,为虚阳外越,而非热邪内扰。故以此方冷服,俾下咽之后,冷气既消,热性乃发,庶药气与病气,无扦格之虞也。
冷香饮子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冷香饮子
处方草果仁(五钱) 附子(一钱) 橘红(一钱) 炙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治老人虚人,伏暑烦躁,引饮无度,恶心疲倦,服凉药不得者。
本方原治伏暑烦躁,真寒假热,燥渴烦躁,但是属于寒湿伤脾肾,用附子温阳,草果辛温大热祛湿,橘红行气祛湿,炙甘草调和。
王士雄按∶此证亦当详审,如果虚阳外越,则其渴也必不嗜饮,其舌色必淡白,或红润而无干黄黑燥之苔,其便溺必溏白而非秽赤,苟不细察,贻误必多。
寒湿侵袭膀胱,气化无权
五苓散
猪苓10克(去皮)泽泻15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桂枝7克(去皮)
制法上五味,捣为散。
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其症以小便不利为主,同时伴有头痛身热,口渴欲饮。
由于水蓄不化,精津不得输布,故口渴欲饮水。愈饮愈蓄,愈蓄愈渴,饮入之水,无有去路,甚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治宜急利其小便,兼解
外邪水气一去,清阳自升,水津四布,则小便通利,烦渴自止。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转输精津,使水精四布,而不直驱于下。又佐以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桂枝能人膀胱温阳化气,故可助利小便之功。若欲其解表,又当服后多饮暖水取汗,以水热之气助人体阳气,以资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五药合用,利水渗湿,化气解表,使水行气化,表邪得解,脾气健运,则蓄水留饮诸症自除。肾阳虚寒湿邪侵袭
温病条辨四十三、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鹿附汤主之。
吴鞠通自注:湿伏少阴,故以鹿茸补督脉之阳。督脉根于少阴,所谓八脉丽于肝肾也;督脉总督诸阳,此阳一升,则诸阳听令。附子补肾中真阳,通行十二经,佐之以菟丝,凭空行气而升发少阴,则身痛可休。独以一味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以醒脾阳,则地气上蒸天气之白苔可除;且草果,子也,凡子皆达下焦。以茯苓淡渗,佐附子开膀胱,小便得利,而跗肿可愈矣。
鹿附汤方(苦辛咸法)
鹿茸(五钱) 附子(三钱) 草果(一钱) 菟丝子(三钱) 茯苓(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杯服。
四十四、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惫者,安肾汤主之。
凡肾阳惫者,必补督脉,故以鹿茸为君,附子、韭子等补肾中真阳,但以苓、术二味,渗湿而补脾阳,釜底增薪法也(其曰安肾者,肾以阳为体,体立而用安矣)。
安肾汤方(辛甘温法)
鹿茸(三钱) 胡芦巴(三钱) 补骨脂(三钱) 韭子(一钱) 大茴香(二钱) 附子(二钱) 茅术(二钱) 茯苓(三钱) 菟丝子(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大便溏者,加赤石脂。久病恶汤者,可用贰拾分作丸。
青龙按:鹿附汤安肾汤区别在与前者肾阳虚挟湿,故而附子鹿茸菟丝子温阳补肾益精,茯苓草果祛湿。后者侧重脾肾双补兼以祛湿。
医宗金鉴也载有安肾丸(腰痛治法)
歌诀:腰痛悠悠虚不举,寄生青蛾安肾丸,胡芦骨脂川拣续,桃杏茴苓川药盐。即胡芦巴,补骨脂,川楝肉,川续断,桃仁,杏仁,小茴香,茯苓,山药也。盐,盐汤为引也。

刘渡舟善用本方加减治疗腰疼,下边附录医案一则。

帕金森病医案
陶某某,女,70岁。1998年9月2日初诊。帕金森病,1993年患头眩晕经刘渡舟先生治愈。现手颤,背强,下肢无力,站立、活动困难,睡眠尚可,多汗。舌黯红,苔白厚,脉弦。用桂枝加葛根汤。处方: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2枚、葛根16g(先煎去上沫)。5剂。
1998年9月23日二诊。略
1998年9月30日三诊。略
四诊。颈项僵直,手颤,站立不稳,起步困难,出汗,大便2天1次。舌红,苔白腻。
用桂枝加葛根汤。处方: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0g、大枣12枚、炙甘草10g、葛根16g(先煎去上沫)、当归12g。7剂。

1998年10月28日五诊。下肢痛有减,腰痛,足软站立不稳,翻身困难,不恶寒。舌黯红,苔根白。

用安肾丸加减。处方:桑寄生30g、杜仲10g、补骨脂10g、胡芦巴10g、山药10g、肉苁蓉10g、巴戟天10g、苑丝子10g、白芍14g、桂枝14g。7剂。

1998年11月4日六诊。自觉见效,项强直、伸屈不利见好。用安肾丸加减。处方:桑寄生30g、杜仲10g、补骨脂10g、胡芦巴10g、山药10g、肉苁蓉10g、巴戟天10g、菟丝子子10g、桂枝14g、白芍14g、枸杞10g、鹿角胶10g。7剂。

1998年11月11日七诊。自觉见效,头渐能抬起,下肢沉软,手颤抖,不能下蹲,坐起困难无力。舌淡红,苔白腻。
用真武汤加参芪。处方:茯苓30g、白芍10g、附子10g、白术12g、生姜10g、黄芪20g、党参15。7剂。
1998年11月18日八诊。。。。。。
本医案选择《跟师刘渡舟学用经方》张文选著
肾著汤治在脾肺;肾着汤合麻附辛治腰胯剧痛、四肢外侧麻木窜痛
甘姜苓术汤的方证表达

中年妇女多见。(1)白术证 茯苓证 形体肥胖,尤其腰 腹 臀 大腿部肥大 松软 冷重。 平素身体困重,全身关节、肌肉酸困重。 易浮肿;易便溏;易汗出(水汗)。 水样分泌物多,清稀不臭。(2)干姜证 舌苔白滑水腻(干姜舌)。  甘姜苓术汤(又名肾著汤)治在脾肺     甘姜苓术汤始见于《金匮要略》。因其为“肾着”病之主方,故又名肾着汤。“肾着”之病虽属下焦,然其论治实在脾肺。
    经文释义  《金匮匮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在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仲师言“肾着”病的主要表现为“身体重,腰中冷,如在水中,形如水状。”此为中阳不振,寒湿下侵的表现。有些医者一见此证,便以为病位在肾,其实不然。
    《伤寒论》曰:“少阴病……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仲景唯恐后人误解,故用“反不渴,小便自利”强调此病虽“属下焦”,但绝非肾之病也。《皇汉医学》和久田氏亦曰:“肾位夹脐左右,故肾以下病,名肾着,记其位也。”故寒湿之邪不在肾而在腰,其理已明矣。“反不渴,小便自利”实为肺阳虚的证候,即《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所云“其人不渴,小便数”也。肺阳不足,阴寒内盛,故“口不渴”。上焦阳虚不能摄津,故小便反多。“饮食如故”言其胃无损。“病属下焦”言其病位也。“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言其病因。身劳汗出之后,腠理大开,寒湿之邪乘虚而入,留于腰部。因湿与阳气不两立,寒湿盛则阳气微,时日已久,腰部被寒湿痹阻不通,故阳气不能下达,且湿邪重浊趋下,故出现“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的症状。
    方药阐微
    甘姜苓术汤药物组成为:干姜﹑甘草﹑白术﹑茯苓。
    干姜﹑甘草二者组合即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汤主要功效为温补肺阳以摄津。《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用此方治疗肺阳虚不能摄津所致多唾涎,小便数的病症。“小便自利”乃上焦阳虚不足以摄水,《难经》第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元气之别始也,主通行三气。”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肺阳虚则三焦水道无气摄纳津液,小便自出。曹颖甫《金匮发微》云:“水道虽通于下,而水之上源不能气化外出,则积日并趋于下。”汤本求真亦云:“苓姜术甘汤是胚胎于本方,所以能治遗尿,可知也。”“不渴”言其津液无伤。故用干姜配甘草温补肺阳,温通三焦水道。
    白术﹑茯苓二者皆为健脾化湿之要药。仲师制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等皆取此义。《神农本草经》认为白术“性温,主风寒湿痹,死肌”。正合寒湿日久痹阻经络之病机。《难经》第二十九条曰:“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带脉走行环绕腰部,腰部受邪,则带脉亦不免也。李东垣认为白术可通过“利腰脐间血”达到利带脉之效。故用白术健脾燥湿以解肌。茯苓性味甘淡,甘能温中以补脾,合白术﹑干姜,取理中汤之意,温补中阳以散寒湿。淡能渗湿利窍,《本草纲目》认为“淡渗之药,皆俱上行而后下降”之功。故又合干姜甘草汤助肺宣肃,以通调三焦,驱腰间湿邪从水道而去。
    脾阳充足则阴气自消,寒湿自散;肺阳旺盛则三焦通畅,津自能摄。阳温寒散湿除,“肾着”之病自能解也。
    临床应用
    用方要点 本方适用于脾肺阳虚,寒湿下侵证。临床当以腹重如带五千钱,腰以下冷痛不仁,舌苔白滑,脉弦滑为依据。
     临证加减:     脾阳不足,有寒湿,兼寒水之气上冲,头目眩晕者,加桂枝﹑泽泻等;兼腹中冷痛,四肢无力者,加人参﹑蜀椒等;兼肾阳不足,行立振摇,眩晕甚者,加附子﹑芍药;兼脾虚泄泻者,加砂仁﹑白扁豆﹑薏苡仁﹑车前子;妇人脾虚湿盛,带下色白者,加山药﹑苍术﹑荆芥穗。肺阳不足,三焦不畅者,兼胸中咳喘,涎沫清稀者,加党参﹑细辛﹑半夏﹑五味子等温肺化饮;表虚易感,恶寒自汗者,加麻黄根﹑浮小麦,亦可合玉屏风散;上虚不能制下,出现遗尿,小便频而清长者,加缩泉丸;    水肿身重,小便不利者,加黄芪﹑防己。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又名肾著汤)    〖方源〗《金匮要略》 
    〖释名〗肾著病,以腰重冷痛为主要见症,缘于寒湿外袭,痹着于腰部所致,腰为肾之府,故以“肾著”名之。 
    〖组成〗茯苓四两[12g] 甘草二两[6g]白术二两[6g]干姜四两[12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方歌〗肾著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重与腰冷,亦名甘姜苓术汤。

   
〖主治〗  
肾著病。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功用〗祛寒除湿。 
    〖病机〗  
   此证多起于劳动汗出之后,衣里冷湿,或居处卑湿,久而久之,寒湿之气侵于腰间,以致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腰重而冷。邪着于肌里,而未伤及脏腑,故其人饮食如故,小便自利。邪虽外受,但无表证,且非汗法所宜。尤在泾说:“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则为肾着。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故治宜温化寒湿之法。   
君 干姜 —— 辛热,温中祛寒 ┐ 
                ├ 两者配伍,一热一利,热以胜寒,利以渗湿,寒去湿消,则病本得除 
臣 茯苓 —— 淡渗利湿    ┘ 
佐 白术 —— 健脾燥湿,以助除湿之力。 
使 甘草 —— 调诸药而和脾胃。 〔配伍特点〕:四药配合,共奏祛寒除湿之效,寒湿尽去,则冷重自愈。   
1.本方为治疗寒湿腰痛的常用方剂。以腰重冷痛,苔白不渴,脉沉迟或沉缓为证治要点。 
2.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寒湿者,可以本方加减。   
《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肾著者,谓肾为寒湿所伤,著而不行之为病也。肾受寒湿,故体重腰冷,如坐水中。虽形如水肿之状,反不渴而小便自利,非水也,乃湿也。饮食如故,以病属下焦肾,而不属中焦脾故也……以甘姜苓术汤补土以制水,散寒以渗湿也。”  

肾着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腰胯剧痛 四肢外侧麻木窜痛
一、条文字眼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二、组成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三、方解
1、甘草、干姜,是《金匮》中的甘草干姜汤之义意,重用干姜温中散寒湿,温中化饮除湿。  
2、茯苓化痰化饮,除湿利水。
3、白术燥湿祛水利水,利腰肾。

本方治疗寒湿水饮聚集在腰部,引起腰部沉重,寒冷,化湿寒饮为正治。

四、辨证要点

1、腹部柔软,脉沉而细。

2、太阴水寒体质:一般比较胖,营养比较好,带下多清稀,或是其他腺体分泌物多,比如痰液多等等。

3、干姜舌:舌苔水滑欲滴。

4、腰胯的沉重,冰冷。

五、病机辨证

太阴寒饮水湿证。

六、临床运用

1、腰痛(太阳寒湿水饮:腰痛、腰重、沉重、腰冷重、舌质淡,舌苔白水滑,脉沉弦或滑)

2、太阳寒湿水饮带下证;

3、遗尿证;

4、多尿证;

5、下肢无力痿弱证;

6、痹证;

7、咳嗽;

8、泄泻;

9、遗精

10、盆腔炎;

11、妊娠恶阻;

12、腹泻;

13、前列腺炎;

14、尿失禁。

七、常用加减

1、加桂枝,泽泻,牛膝,杜仲组成“肾着散”,还有其他方子,大同小异,有的甚至去甘草。

2、加附子,等于加四逆汤。

3、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痹证;

4、合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四逆散,治疗妇科疾病。

八、类方鉴别

1、苓桂术甘汤与甘草干姜苓术汤组成极相似。一个是干姜,一个是桂枝。干姜散寒温中,桂枝化气,所以苓桂术甘汤主要是水湿不气化,饮邪上冲引起的眩晕、水肿等;本方主要是寒湿水饮停留腰部,引起的腰冷、腰沉重、疼痛,寒湿带下等等证候。

2、苓桂枣甘汤是太阴水饮上逆,脐下动悸,伴惊恐不安;本方是太阴寒湿饮水证。

九、方歌

甘草干姜苓术汤,二术草四苓姜方(比例)。

十、附方

1、《千金方》肾着散方,治疗腰痛效果很好,尤其后期巩固善后,在我的《广义经方补遗》一书中有具体讲解和医案,可以参考之,肾着汤加桂枝,牛膝,杜仲,泽泻。

【临床验案】

1、带下

初诊:2006年10月30日。项某,33岁,带下量多如水,色微黄,反复发作5个月。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正常,5天净,经期无不适,纳佳,二便正常,性冷淡。生育史:1-0-0-1。末次月经10月11日来潮。舌偏红,苔薄腻,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西医诊断:①慢性盆腔炎。②慢性子宫颈炎。

治法:温补脾肾,清热燥湿。方剂:甘姜苓术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

甘草6g  炒白术12g  干姜5g  茯苓10g  薏苡仁30g  淡附片6g  败酱草15g  白芷10g  防风10g  半夏10g,5剂。

二诊:2006年11月6日。带下减少,质转稠,色白,舌脉如上。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三诊:2006年11月15日。带下已除,月经11月12日来潮,经量正常,有血块,今未净,舌脉如上。

治法:温补脾肾,清热燥湿。方剂:薏苡附子败酱散合肾气丸。

薏苡仁30g  淡附片6g  败酱草15g  淡附片3g  桂枝3g  熟地12g  山茱萸10g  淮山药15g  茯苓12g  泽泻10g  丹皮10g,7剂。

四诊:2006年11月24日。带下未再增多。——《妇科证治经方心裁》马大正

2、妊娠恶阻

初诊:2006年10月21日。厉某,25岁,妊娠45天,恶心2天,多涎,泛酸,小腹隐痛,二便正常。舌稍红,苔薄腻,脉细。

治法:温胃和中降逆。方剂:桂枝汤加味。

桂枝6g  炒白芍6g  炙甘草6g  生姜5片  大枣6个  半夏10g  陈皮10g  煅瓦楞子30g,4剂。

二诊:2006年10月25日。症状未减轻,舌脉如上。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方剂:甘姜苓术汤加味。

炙甘草6g  干姜6g  茯苓10g  炒白术10g  半夏12g  陈皮10g  煅瓦楞子30g,3剂。

三诊:2006年11月7日。恶心减轻,口水不多,泛酸消失,纳欠。舌淡红,苔薄腻,脉细。中药守上方去煅瓦楞子,加炒谷芽、炒麦芽各10g,4剂。

药后恶阻消失。

一位病友,清明节回乡扫墓后返城,腰胯剧痛,四肢外侧麻木窜痛,乞诊于我:
     六脉沉弱,舌胎白质红,湿润有齿痕。
     初辨为湿热病、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一服有效,但是不明显。病友要追求的是覆杯而愈的效果,于是再诊:
自述在乡间,亲友介绍了一种“麦**”保健品胶囊,据说此物具有补肾功效,
    他服用之后, 即致此状,
    余断定此物为阴药,辨为寒湿沉凝之太阴少阴合病,再处一方:
    肾着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
    一碗痛减,三碗即愈。继服两剂巩固疗效。

  • 尤在泾注解

(十三)风气中脾,外淫肌肉,为翕翕发热;内乱心意,为形如醉人也;脾脉入腹而其合肉,腹中烦重,邪胜而正不用也;皮目而短气,风淫于外而气阻于中也。李氏曰:风属阳邪,而气疏泄。形如醉人,言其面赤而四肢软也。皮目、上下眼胞也。

(十四)又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浮之大坚,则胃气绝。真脏见矣,按之如覆杯,言其外实而中空无有也。徐氏曰:洁洁状如摇,是不能成至而欲倾圮之象。故其动非活动,转非圆转,非脏气将绝而何?故死。

(十五)浮者阳气多,涩者阴气少,而趺阳见之,是为胃强而脾弱。约,约束也,犹弱者受强之约束而气馁也;又约,小也,胃不输精于脾,脾乃干涩而小也。大黄、枳实、厚朴所以下令胃弱,麻仁、杏仁、芍药所以滋令脾厚,用蜜丸者,恐速下而伤及脾也。

(十六)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则为肾着。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皆冷湿着肾,而阳气不化之征也。不渴,上无热也;小便自利,寒在下也;饮食如故,胃无病也;故曰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盖所谓清湿袭虚,病起于下者也。然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甘、姜、苓、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名肾着者,原其病也。

(十七)肾脉本石,浮之坚,则不石而外鼓;按之乱如转丸,是变石之体而为躁动,真阳将搏跃而出矣;益下入尺,言按之至尺泽,而脉犹大动也。尺下脉宜伏,今反动,真气不固而将外越,反其封蛰之常,故死。

.肾着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肾着汤用于颈椎病的治疗

 患者男,79岁。诉右肩疼痛,早起时明显。在外院按“肩周炎”给予推拿、针灸、封闭等治疗1周,感觉效果不理想。查患者肩关节自主活动未受限,肩部无肿胀及压痛,被动外展、内收、过伸、旋转痛感不明显,肩甲无压痛。可排除肩周炎、冈上肌肌腱炎。2年前曾因突发眩晕恶心呕吐,诊断患有“颈椎病”。经治疗(具体不详)眩晕好转后未觉不适,未再进行过任何治疗。应为颈椎病引起的肩痛,患者舌淡苔白厚,脉滑缓。辨为寒湿,处茯苓、白朮、干姜、粉葛根、羌活、木瓜,水煎服。颈部按摩,每天1次。经治疗1周疼痛感消失,再处一方继续服用。粉葛根、茯苓、白朮、干姜、木瓜、桑枝、鸡血藤、羌活,研细末吞服。

颈椎病引发肩痛,多为神经根型。神经根受卡压疼痛向肩周放射。肾着汤出自《金匮》,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主治“病属下焦,腰以下冷痛”,虚寒湿停的肾着病。有人提出腰部以下寒湿疼痛、水肿皆可用此方治疗。如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肾病水肿等按传统医学辨证论治属寒湿型的。本例患者肩痛,去甘草之守中。以茯苓、白朮淡渗健脾利湿,干姜辛温化寒湿,葛根引药入项背,羌活辛以散寒,木瓜酸以柔筋。共奏辛散淡渗酸养温化之效。或将此方加引经药可用于全身任何部位的寒湿痹症,如加姜黄用于肩周炎,加怀牛膝用于腰痛等尚待进一步探讨。

肾着汤方:甘草2,白术2,干姜4,茯苓4 

主治:下焦寒湿

肾着汤十腰三药(?)治腰酸痛

寒多:重用干姜(或十附子)

湿重:(症见身重,僵硬,倦)                 重用茯苓 

急性的、慢性的、腰肌劳损的、闪腰岔气的,重用白术(炒白术30--50克),能利腰脊间死血,古藉张元素的原话。(原因:炒白术健脾化气)所以白术能利腰脐间死血。

特别是腰冷痛沉重,大便又稀烂的,重用白术效果特好。

肾着汤加小茴香,不就是治前面小肚子痛吗!肾着汤加杜仲不就是治后面腰部冷痛吗。肾着汤加牛膝就是治膝盖冷痛的。

心脏病。寒主收引,主凝滞。一凝滞血气不通了,不通则痛,心脏蜷缩,聚集了,肾着汤加一味药立马让心脏放松的,比救心丸还管用。因为救心丸只能让人血脉舒通开窍,而肾着汤让人整个胸部温暖放松,加肉桂或者桂枝

老师碰到淋一场雨头就痛的,遇风雨而头痛寒主收引。肾着汤是治寒气的,肾着汤只要加川芎,加川芎或者麻黄。如果前头痛加白芷,后头痛加羌活;两边偏头痛加柴胡或者防风,不管哪方面的疼痛,把这个头风三药叠加进去,淋风雨头痛就解除了。

若要身体安,淡食胜灵丹。

淡味药有个特点,记住这个口诀:淡味入腑通筋骨。凡是淡味药,吃到肚子里,筋骨就会疏通,排泄会加快。吃玉米水,不要煮那么好的汤。玉米,山药,芡实,莲子。我叫一个高血压的,血黏度高的病人:你就煮这个。不放油,少量盐。

你们以后但凡见到中老年人腰酸腿软,有气管炎,支气管炎,咳吐清稀样的痰水的。肾着汤配合姜辛味。若要痰饮退,宜用姜辛味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药一叠加上进去。当天吃他就觉得痰水少了一半。连续吃十来八剂后,

“腰痛”是由于腰部受损,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或腰府失养所引起的以腰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中医学的一个常见病、多发病。
“肾着汤”即“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该方有温肾散寒、健脾除湿之功,主要通过补土制水、温化寒湿而治疗肾着病。肾着是肾为寒湿所伤,症状偏重在腰。肾着汤方中诸药实际上是主治太阴中焦寒湿的,肾属于少阴,腰为肾之外府,“着”就是中焦的寒湿下着于肾,肾受寒湿之邪,就会出现腰及腰以下冷痛为主的病证。
笔者临证常活用此方辨治外感内伤、跌仆闪挫,如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见阳气痹阻、寒湿留滞痹着于腰部经络肌肉而出现腰部沉重冷痛、转侧不利者,疗效很好。
案一:患者李某,男,58岁,农民。腰痛连及右侧腿部僵硬疼痛1月余。2010年1月10日初诊。患者长期体力劳动。1月前,因劳累而突感腰骶部重坠凉痛,逐渐加重,并放射到右臀部及右下肢至小腿外侧僵硬麻木疼痛,有右腿短的感觉,行走困难,去当地县医院查CT示:L4/L5椎间盘突出,L5/S1椎间盘膨出,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按摩牵引及局部封闭、服药等多种方法治疗,未能奏效,痛苦异常,故求治。
诊见:腰腿部凉痛伴僵硬麻木无力,走路困难,口干,无汗,无口苦、口渴,纳差,眠差,二便可,舌质暗,苔白厚滑腻,中有裂纹,脉沉紧。四诊合参,辨为太阳、太阴、少阴合病,阳虚寒凝,湿瘀互结痹着腰府,治宜温阳祛寒、化湿通络。
方拟肾着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干姜、茯苓、狗脊、杜仲、威灵仙、鸡血藤各30g,白术、炙甘草各20g,炮附子(先煎1h)、麻黄、细辛、怀牛膝各15g,7服,日1服,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后,重坠麻痛即渐减轻,行走渐能用力,仍僵硬发凉,但减轻,上方将炮附子加至25g(先煎1.5 h),继服7服。三诊:腰腿僵硬麻木感基本消失,疼痛明显减轻,已可持续行走1公里路,食欲也增强了,已经阵发性疼痛两个多月的牙痛病也消失了。上方将炮附子加至30g(先煎2h),继服7服,痊愈。
案二:患者葛某,女,45岁,餐饮业主。腰痛连及右侧腿痛伴小便不利20余天。2010年1月19日初诊。患者素有腰痛病史,遇阴雨、寒冷季节即感腰部痠重隐痛不适。20天前,因拎面粉上楼时突然扭伤腰部,当时即感疼痛不适,卧床休息后无缓解,且逐日加重,并连及右下肢亦痛,本来行动就很困难,又出现尿急、尿频症状,小解较多,频频蹲起,腰腿疼痛更甚,曾去市某医院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泌尿系感染,经按摩、理疗、服药等多方治疗,效不明显,故求治。
诊见:腰及臀部、大腿后侧疼痛伴凉麻痠沉不适,夜甚,翻身转侧困难,尿急,尿频,无汗,口苦,纳差,眠差,大便可,舌质淡暗,舌体胖大、苔白腻水滑,脉沉细。腰椎CT示:腰L4/L5椎间盘脱出。肾功能化验正常。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阳、太阴、少阴合病,湿瘀痹着,气机不利。治宜温通祛寒,除湿化瘀,舒畅气机。
方拟肾着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四逆散合方加味:干姜、茯苓、柴胡、白芍、狗脊、杜仲各30g,白术、炙甘草、枳实各20g,炮附子15g(先煎1h),麻黄、细辛各12g,4服,日1服,水煎分两次服。
二诊:腰腿疼痛痠沉减轻,尿急,尿频明显好转,仍凉麻不适,已可转侧,翻身,上方将炮附子加至30g(先煎2h),麻黄、细辛各15g,继服4服。三诊:尿急,尿频消失,腰腿痠沉凉麻不适感明显减轻,已经可干轻度家务,效不更方,上方又服8服,诸症消失。
按:案一患者久劳耗损脾肾之阳,寒湿易生,此次又因过劳伤及经脉气血,致使阳气不充,气血不畅,寒湿瘀血互结留着于腰部及下肢经络肌肉所致。症状虽在腰腿部,而病机根本在于太阴、少阴阳虚寒盛,湿邪内生。故主以肾着汤温通祛寒,化湿除痹。肾着汤证重在“腰以下冷痛”,即疼痛不仅在腰部,常连及胯及腿部。合以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扶阳,通达内外,其中附子是方中主药,《本经》谓其“主……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用之可温阳通阳,有效驱逐表里之寒湿,逐渐加量,以策安全。狗脊“主腰背强关机,缓急,周痹,寒湿,膝痛”(《本经》),加之以强筋骨,通痹阻,祛风湿而利关节。杜仲“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本经》),加之以益肝肾,强腰膝,加强疗腰膝痠痛。牛膝“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本经》),加之以活血祛瘀、通利关节,尚可引药下行。威灵仙性猛善走,长于走肌表,通经络,加之意在加强通络除湿止痛之效。鸡血藤既能行血又可补血,加之以活血补血,舒筋活络而主治肢体麻木疼痛。牙痛意外消失说明其牙痛系阳气亏虚、阴气上僭所致,服温阳药可达到温扶阳气,引火归元之效。经方相合,方证相应,药症相符,故效如桴鼓。
案二患者素有寒湿腰痛病史,久则阳虚寒凝,此次又因用力不当而捩伤腰部,致使瘀血与寒湿之邪互结痹着腰府,经络气血阻滞不通而疼痛痠麻不适。寒湿之邪不仅伤阳痹阻经络,而且可致阳郁气机失畅,气化不行而小便不利。《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小便由膀胱所司,赖肾、肝、脾、肺、三焦之气机转化而正常排出为溺,故太阴少阴阳虚、阳郁、湿滞皆可影响脏腑气化功能。证属太阴、少阴寒盛湿阻,瘀血痹阻经络,脏腑气机不畅。因腰痛为主要矛盾,故主以肾着汤温中祛寒,除湿通痹。合以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通阳气,散寒通络。辅以四逆散调和肝脾,疏达郁阳,宣通气机,俾土木和而气机流畅,气化复常,小便自调。二诊因腰腿凉麻较甚,加重麻黄细辛附子汤量意在加强温经通络之效。加狗脊以祛寒湿,强筋骨。杜仲“主腰脊痛,……坚筋骨……小便余沥”(《本经》),加之以强腰膝、疗尿频。
应用该方,一定要遵方中各药物的药量比例,如甘草、白术与干姜、茯苓之比为2:4,方可有良好的疗效。白术有治腰痛、身痛的特效,但必须用生白术,而且剂量要重,至少不能低于20g。

痿证

肖铖(chéng)医案:赖某,男,27岁,农民,1984年4月11日初诊。患者于今晨醒后突感双下肢无力,不能站立与步履,即由家人背来就诊。诊见双下肢欠温,不能随意运动。自感腰部重着,并有胸脘痞闷,纳呆,大便素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迟。
辨证为脾阳虚衰复感寒湿之痿症。
治拟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投肾着汤加味:
   甘草9克,干姜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
    桂枝6克,?
    巴戟天10克。
    服2剂后下肢即能站立,
    守方继服4剂,诸症悉瘥。
    随访三年余未发。
    (江西中医药1990;(1>:6)
按语:(病机的认识)痿证的发生,外因多责肺热伤津、湿热浸淫,
内因多责脾胃虚寒、气血虚弱、肝肾亏虚等。然外感寒湿而致痿者临床并不鲜见。秦景明的《病因脉治》指明:“风湿痿软之因,或居处卑湿,或冒风雨,留着经络,则纵缓不收,痿软之症作矣。”确是独具慧眼。
从上述两案来看,非独风湿,且多挟寒邪致痿。盖因寒性收引凝滞,湿性重浊粘滞,气血不利,经脉弛缓,故骤发为痿。其发病多与居处潮湿和骤淋风雨有关。
其表现多以下肢痿软欠温而兼腰、肢重着为主症。(病机的判断)
有关其治疗,《张氏医通》论治痿厥中指出:“属脾湿伤肾。”主用肾着汤加萆解,此系寒湿治法。
本案即用肾着汤治疗,酌加祛湿、温经、通络之品,以治寒湿痿,收效颇捷。

赵XX,男,48岁下肢冷痛

初诊:2017年3月16日

患者主因“膝关节及下肢冷痛1年”就诊,患者为机场司机从事搬运工作,长时间夜间工作史,1年来膝关节及下肢冷痛,平素血压不高。现膝关节及下肢冷痛明显,右侧下肢自觉肌肉痛,腰酸痛,易困倦,乏力,身上红疹成片,时瘙痒,面部及前胸部起痤疮,口苦、口粘、咔痰、质粘,纳眠可、大便溏、小便正常、舌暗苔腻微黄根厚尖红,脉沉细短。辨证为寒湿内盛,日久化热证,治以温阳散寒祛湿为主,佐以清热,处方以肾着汤加味,具体药物如下:

炙甘草10g      干姜15g      茯苓15g        苍术30g  土茯苓60g      萆薢30g      川牛膝15g      车前草30g    7付,水煎服,分2次服

复诊:2017年3月23日

膝关节及下肢冷痛改善约70%,身上红疹改善,平素喜食肉食,怕冷,舌淡苔白腻,脉弦细滑。3月16日查:类风湿因子、抗“O”正常,CRP0.92;糖化血红蛋白:5.7%;生化:HDL-C 0.94,HCY 15.06,尿酸正常。

3月16日方去土茯苓、车前草、萆薢、川牛膝     加杜仲30g      川断30g        巴戟天10g

 7付,水煎服,分2次服

复诊:2017年4月10日

      下肢冷痛已无,现右肩痛、怕风冷、活动受限,汗出不畅、自觉发热、肩关节活动时有弹响、酸疼、舌淡苔白腻、脉浮滑。更换方剂,拟小续命汤加减。

按语:肾着汤又名甘姜苓术汤,见于《金贵要略五脏风寒积聚》,“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该患者长期夜间工作史,身体受夜间寒湿之邪,着而不去,故见膝关节及下肢冷痛。寒湿日久化热,故见患者口苦、口粘、痰粘、起疹色红,苔腻微黄根厚尖红。湿邪困遏机体,阳气不展,故见易困倦、乏力。湿热之邪犯于肌肤,故见肌肤起疹、痤疮。患者“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说明寒湿之邪偏盛,易原方中白术为苍术,并加大苍术之剂量,加强燥湿健脾之效。方中干姜辛热,温里散寒为君药。茯苓健脾利水,和燥湿健脾之苍术共为臣药。甘草补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加用土茯苓清热除湿、泄浊解毒、通利关节。萆薢,《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味苦,平,主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廖、热气”。加用牛膝、车前草清热利湿,引湿热下行从小便而出。车前草之寒亦能制约苍术、干姜之温热之性。全方寒热并用,配伍得当,故复诊时膝关节及下肢冷痛改善约70%,身上红疹改善。效不更方。患者长期熬夜工作史,熬夜耗阴伤阳,加用杜仲、川断、巴戟天补益肝肾、也寓“阴中求阳”之意,故随访知,此后积年之下肢冷痛已痊。此案为肾着汤之变法,首先不一定局限于本方所主之“腰痛”,下肢冷痛也可速效。再者,久病之后,寒湿化热,病机多变,拟以本方加味,寒热并用,方会“谨守病机”之旨,不拘泥于“方证对应”。  (陈英整理)

胡希恕治遗尿---肾着汤 二仙汤 加桑螵蛸25g  益智仁30g  麻黄10g (2012-10-05 15:29:41)

百年百名中医---胡希恕 书上的。胡老用的是原方

    肾着汤合二仙汤加减,肾着汤, 二仙汤,  加桑螵蛸25g  益智仁30g  麻黄10g   用肾着汤治疗遗尿是从胡希恕老中医处学的。胡老文革中曾用此方治愈一例女红卫兵,我看完此医话,印象深刻,故今用之。其余之药皆补肾固脬也。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益智仁的用量,不要小于30克,这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孟景春教授的经验,也是我体会多年的经验。诸位不可忽略轻之。其次,麻黄这味药,也是很关键的,现代药理分析指出,具有兴奋神经,专治小儿遗尿。再次,小儿遗尿有偏寒偏热,偏虚偏实之分,切不可一味照搬,此案偏寒偏虚,故出是药,药证相符,所以取效甚速。 刘某某,ll岁,男,西安某校学生。2011年10月5日,其母领其到我处,要求给予治疗孩子半夜尿床一病。刻诊:男孩肥胖,面白,舌淡苔白,脉沉滑无力,食量大,少运动,乏困无力,二便正常。近三个多月半夜开始遗尿,求治多人不效。脾肾阳虚,水饮潴留。处方:
茯苓25g  干姜15g  炙甘草5g  白术25g  桑螵蛸25g  益智仁30g  麻黄10g  杏仁10g  仙灵脾30g  补骨脂15g  仙矛10g  巴戟天15g  金樱子15g  生黄芪30g  韭子30g  六剂  水煎服  日三次。
一周后复诊,痊愈,母子甚为高兴。要求继续治疗肥胖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