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百科---孟子

 厚朴康德 2023-07-16 发布于山东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孟子的德育思想,在根本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孔子德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两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以后,孟子被推崇为“亚圣”的地位。

Image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省邹县)人。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当时诸侯各国相互攻伐兼并,孟子鼓吹唐虞三代之德,反对暴政害民,提倡“仁政”、“王道”,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也有积极影响。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终不能为世所用。

一、思想主张

1.以德服人,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力服人者,不能使人心服,以德服人者,人们心悦诚 服。他把人心向背和国之安危联系起来, 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治国要诀,并首次提出 “民为贵”、“君为轻”的著名论断,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2.“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认为,国君行仁政要任用 贤才,排斥 “谗谄面谀”之人。他用历史上“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 而霸”的事实,说明能否尊贤使能,关系国家治理和安危存亡。告诫统治者要 虚心尊贤,慎重选拔辅弼之人。以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这样“虽大国必畏之也。

3.居安思危:孟子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到“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规劝统治者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能游乐是务,荒于国政; 激励人们,只有经受种种困苦磨炼,才能担当“大 任”,有所作为。

二、著作

孟子著有《孟子》七篇。其文气势磅礴,言辞机敏,持论说理,以雄辩见长。《孟子》的散文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唐宋古文运动有很大影响。例如韩愈就曾经以孟子继承人自居,称赞“孟子醇乎醇者也”。柳宗元论文,也主张“参之孟荀以畅其支”。苏洵、王安石也一再为《孟子》倾倒。南宋以后,《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其影响更为深远。

Image

三、名言警句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意思是: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敬他。孟子认为,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别人便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报你。君子内心仁爱,所以爱别人,君子礼在心中,所以尊敬别人。爱人的人,必然被人爱,敬人的人,必然被人敬。

然而,如果付出了爱和敬,对方却蛮横不讲理,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怎么办呢?孟子的主张是,作为君子,首先反省自己,是否对人不仁了,失礼了。反省之后,自己是仁爱的、有礼的,而对方仍然蛮横无理,君子一定会再反省。再反省之后,自己没有错,对方仍然蛮横无理,君子就会认为,这样的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和禽兽没有什么区别。既然如此,那么,作为君子,和禽兽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2.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

意思是:不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孟子认为,不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在精神内核上是相通的,在价值观上是一致的。我们既可以将其视为一种道德约束,又可以将其理解为量力而行。所以,不同地位、不同等级的人,都应该而且能够践行。

3.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出自《孟子·尽心上》:“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现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说,士人即使在穷困时,也不应丧失义,显达时,也不应背离道。一个人在得志时,能把恩泽普施于老百姓;不得志时,则注意修养自己的品德以显露于社会。这就叫做:穷困时能坚持独自行善,显达时,能使所有的人都做到善。孟子把人生遭际概括为“穷”与“达”,亦即:“得志”和“不得志”两种情况,并提出了处于这两种情况下的两种不同要求。只要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亦兼天下”都算实现了人生的价值目标。

四、馆藏推荐

Image

(一)《孟子

馆藏地址:北格砺能楼大厅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室

索书号:B222.51/1010

《孟子》一书,成于战国,位列诸子,曾经是每个识字中国人的必读书,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发展和丰富了由孔子所造端的儒学。另外,相对于《论语》那种吉光片羽般的语录式文体,《孟子》以较为系统和富有逻辑的问答或辩论记录为主,更易于学者把握其蕴意。之后,对“至大至刚”的人格气象的追求,在孟子的语言中自然地流出,使得《孟子》一书文气磅礴,音律铿锵。

Image

(二)《孟子与政治

馆藏地址:北格砺能楼大厅

索书号:B222.55/1038

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孟子》是一部政治书籍,讲的是为君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与政治》按照性善、仁政和人格建构了孟子的思想体系。在性善部分,着重阐述了孟子的尽心知性、存心养性和知天事天的思想;在仁政部分,着重阐述了孟子的保民而王、民贵君轻和以德服人的思想;在人格部分,着重阐述了孟子的大丈夫、浩然之气和育天下英才的思想。 

 内容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