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述槐轩》㉗——《传》之五章 l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有而无限 2023-07-17 发布于山东

12

竹林书院

 图片

学入槐轩,武继隐仙,医承终南。

专注于道武医智慧的传承与传播。

著作提要

     《祖述槐轩——刘伯谷先生讲<大学><中庸>》,是跟根据刘伯谷先生讲授清代大儒刘沅《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录音整理而成。全书分为《古本大学》讲稿和《中庸》  讲稿两个部分。《古本大学》讲稿以《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为蓝本,指出学习《大学》的目的在读书明理和学习做人之道,在复性和周知民情,深人浅出地讲解了成已成人的  本末关系和功夫次第。《中庸》讲稿阐明了“天  道即人道”“尽人即可合天”的大旨,论述了做人的根本问题和天人一体、天人和谐的基本观点。刘伯谷先生所讲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皆以其曾祖、槐轩学说创始人刘沅所著《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基本观点为据,贯穿了刘沅的先后天学说和理气学说,指出并纠正了程朱理学对儒家元典的误解,为读者准确理解儒家元典字义、文义和主旨, 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教材。

《传》之五章

图片

刘伯谷先生撰

录自《祖述槐轩》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黑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①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什么叫“恶于上”?讨厌你上面的人所做的那些事情。比如,你上面的人,瞧不起你,轻视你,甚至侮辱你,你作为下级是不满意的,不满意上级对待你的方法、态度,那么你就“毋以使下”。“以”,用来。“毋”,不。你对领导有意见,你就不要把领导对你的那一套拿来对待你的下级。

     “所恶于下,毋以事上。”你的下级或者不服从你的命令,或者与你顶嘴,或者对你无礼,那么你就“毋以事上”,你不要用下级对你的那种态度去对待你的上级。

     “毋以事上”,这个“事”有恭敬的意思。以前说事君,带有恭敬的对待,才能用“事”字。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什么叫先后呢?你对于前面人所做的事情不满意,那么你就不要“先后”,你就不要用这种态度来对待你后面  的人。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仍然是这个意思。你对后面的人做的那些事情不满意,你就不要用这种态度来对待你前面的人。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你讨厌站到右边,你就不要去让左边的人和你交换位置,交换到右边来,你去站左边。“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你不愿意站左边,你就不要把右边的人弄来站左边,你去站到右边。

     曾子作为圣贤,生怕你不懂,反复给你举例子,实际上就是说你不要把你不满意的事情来强加于人,这就叫絜矩之道。

     那么究竟什么叫作“絜矩”呢?用孔孟的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喜欢的你就不要拿来对待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要与别人同好恶,后面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含义非常深。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说我懂了,他懂了什么?他懂了两个字,一个(是)“忠”一个(是)“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道当中的最重要的一点。

     现在我们先把这两节小结一下,第一节就是“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提出了絜矩之道,絜矩之道以孝、弟、慈为根本。第二节,以各种“所恶”为例,解释絜矩之道(以已度人之道),(就是)恕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道当中的一个重点。恕道另外还有  “宽恕”别人的问题,还有“责己严,责人宽”的问题。

图片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谬矣。②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乐者,快乐也,只,  是语气词,没有意义。快乐的君子,是民之父母。引用《诗经》这两句想说明什么呢?

     曾子下面就来解释,要做到什么才真正是民之父母呢?就是:“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好”是喜爱,人民所喜爱的呢,你就要喜爱,人民所讨厌的呢,你就要讨厌。什么叫民之父母?(就是与人民)同爱好。

     人民不喜欢的,你去喜欢,人民喜欢的,你不喜欢,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后面所说的“菑必逮夫身”。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节,形容山高。维是语气词,没有意义。这两句翻译出来就是高高的山啊,石头又大又高,在说山。《诗经》经常有这种比喻,它是起兴,前面我们说过,看到一个什么东西,他先说那个东西,用那个东西来比喻他所要表达的意思。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当时周朝有一个太师,叫作尹氏,其地位相当于宰相,尹氏的所作所为被人民反对。“节彼南山”这首诗主要讽刺尹氏这个大官。“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山很高很大,比喻尹氏一世声名显赫,就像山那样很高大,形象也很高大。“赫赫”,就是显赫的意思。

      “民具尔瞻”,“具”当成“都”讲,人民的眼睛都看到你。把它翻译出来就是,你声名显赫,官职很大,地位很高,人民都看到你的。 

     本来应该是“民具瞻尔”,人民都看到你了,对不对?这个语序反了,这个不奇怪,因为诗要讲平仄,讲韵律,有时候只有把文字倒置  (才符合诗律),作对子也好,作诗也好,它都有不符合文法的倒装,是不是啊?这个在一般文章当中基本上都有,在《诗经》当中,更是屡见不鲜。

     这句诗包含了警惕和讽刺之意,是讽刺尹氏太师的。曾子举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前一句“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你是人民的父母,第二句是你的地位很高,身份很显赫,但是请你注意人民都看到你犯的错误。

     引用这两句诗无外乎就是要说明:“有国者不可以不慎。”你不要认为你的权利大,你的身份显赫,你有钱有势,人民(就会)都听你的,  有国家的人就是统治者,不能不谨慎。

     “辟则为天下僇矣”“牌”读[pì ],同僻,僻就是“偏”的意思,就是不中正了。假如说你不中正的话,你只要处理任何问题偏了的话  就“为天下谬矣”“为”当成“被”字讲,“僇”和“戮”是相通的,戮就是杀,你要是不中正的话,天下人就(会)把你给你杀了。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强调你是民之父母,大家眼睛把你盯着的,你假如采取不正中的政策、不中正的方法来统治国家,人民就要起来造反,把你脑壳割了。

     那么,引这两句诗是想说明“有国者不可以不慎”,暗暗地提出了一个“慎”字。要慎德,(就要)随时拿出中正,拿明德来检查自己。在《大学》当中增资谈了两个东西,一个提出“慎独”,一个人独居是最容易犯错误的,因为没有人看到,所以就提出慎独;一个提出“慎德”,就在这一段提出来的。慎德是什么意思呢?随时拿规矩,拿明明德来警示自己。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①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这里引的是《诗经·大雅·文王》第六章:“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当时纣王无道,武王与八百诸侯会盟津,把殷朝推翻了,把纣王消灭了。“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殷是成汤的江山,又称为商。“殷之未丧师”,在殷朝没有丧失民众的时候,就“克配上帝”,能够符合上天的要求。丧,丧失。师,众也。“克”当“能”字讲。上帝者,上天也。这个“配”字把它理解为对得起,当成“对”字也讲得通,他就要对得起上帝,他(就要)遵循天理,符合上天的意思。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股,峻命不易。”“仪监于股”,仅,应该,监,借鉴。应该监于殷,监的本意是镜子,把它当成镜子来使用照照你自己。“仪监于殷”,把股朝当成一面镜子,作为自己的警戒。言下之意,殷失掉了民心,所以它亡了。“峻命不易”,峻命者是指天命得到了峻命,就是上天让你来统治天下,(这)是不容易的。意思就是说,上天喊你来当这个国君是不容易的,你当国君了,就应该要把前朝之所以覆灭的原因弄清楚,你不能够再去走亡国的老路。

     而殷朝亡国亡在哪儿呢?前面已经说了,“殷之未丧师”,殷朝没有失掉民心的时候,是能够“克配上帝”的。但是纣王最后失去民心,人们不再拥护他了,所以他就垮了。现在周朝来替代殷朝,就要把殷朝亡国(之因)作为一面镜子,总结治国平天下的得与失。所以下面曾子就把结论提出来了:“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道理很简单:得到民心就得国,失了民心就亡国。

     从《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到“失众则失国”,提出了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够得众呢?答案就是与民同好恶!所以与民同好恶这个问题,对治国者相当关键。做好民之父母,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即可,你不要去和人民唱反调,而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