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期·格物三】有关商品定价的经验之谈(之一)——心理学的应用(董乐山同学)

 新用户8357TuwT 2023-07-18 发布于河南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很实用的理论叫锚定效应。如果你用心去找的话,你会发现这个理论几乎占据了你眼所能及的所有地方。
所谓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而起始值会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由此,在做决策的时候,人们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想到的是,商人们能够把这个理论玩出花样。
最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打折。在给商品定价的时候,之所以要设定一个很明显高于成本价的“原价”,就是为了给消费者创造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告诉消费者:这件商品不便宜。而在有了这份印象之后再去看打了折的价格,自然会对商家产生更好的印象。
而在小型商品或一次性商品定价中,这个理论可以说是被用的淋漓尽致。
而根据这个理论发展来的,是一条资本企业家们惯用且几乎默认的规则:分级。
此“分级”,指的是将商品分为三级或以上级别,以此增加盈利的模式。在理想情况下,商品本有两种,分别以A与B代指两个种类相同但品质不同的商品,分别定价a和b。因为A商品质量明显高于B商品,所以a明显大于b。
由此会发现,与A商品相比,B商品虽然品质更低,但由于其商品本身的短期性和自身价值不高,多数人仍然会选择低价格的B商品。此时的他们具有基本的逻辑思辨能力,通过其获取的有关商品的真实信息,选择了性价比更高即更加实惠的商品。
而为了增加利润,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需要让客户感到B商品性价比更高而非A商品。但是,需要做的并非是将B商品价格下调,因为此番做法会降低我们所能赚得的利润。若是真的让A商品的性价比高于B商品,那就相当于将A,B商品的位置互换了而已。而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给予客户一种“赚到了”的错觉。
具体做法为:设置一种商品,品质略高于A商品,但价格明显高于A商品(差值可与A商品售价a与B商品售价b相同,但最好不要降低)。设此商品为Q,价格为q。如此一来,客户会将A商品误认为原B商品,将价格a误认为原价格b。由此,客户会觉得质量明显高于b商品,但价格却只高一点点的A商品“性价比”明显要高于Q商品和B商品。
由此一来,A商品的销量便会大增。而Q商品在多数情况下会被A商品所代替,并不会有太大的销量。所以,在商品准备阶段,Q商品仅需生产出“样本量”即可。
举个简单的例子:***(意会就好,店名就不写了)的小杯,中杯和大杯(或者按照它自己的说法,中杯,大杯和超大杯)。当它只有59元的小杯(或中杯)和79元中杯(或大杯)时,虽然中杯明显大于小杯,但多数人仍会选择小杯。因为此时的小杯与中杯之间的差距并不能与任何东西形成对比,所以谨慎起见,多数人会选择花钱较少的小杯。但之后,***推出了大杯(或超大杯)。大杯定价为99元,与中杯的差价和中杯与小杯的差价相同,但·1很明显只是比中杯稍微大了那么一点点而已。此时的人们就觉得,大杯与中杯只差了这么一点,而中杯又便宜了那么多,为何不买中杯呢?殊不知,自己已经踏入了资本家的“骗局”之中。
当然,这个手法本身有很多的局限性。但针对大多数价值不太高,又有销量需求的商品,这个方法相当好用。而作为消费者的各位,在面临抉择之时仍需要冷静面对、客观比较,切不可被先入为主的“锚定效应”所限制了思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