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通史 | 33 魏晋风度

 微微南来的风 2023-07-19 发布于河南
《中国通史》百集纪录片,第33集【魏晋风度】思维导图:
图片
一、竹林七贤
嵇康是魏晋时代的文化符号,以嵇康为代表的的一代名士风范,被鲁迅誉为“魏晋风度”,是中国思想史华丽的一章。
嵇康年少时就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名士,他无心政治,寄情山水,和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常在洛阳一百里外的云台山竹林中饮酒作乐。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族全面掌控了军政大权,知识分子选择了在竹林饮酒来躲避政治风险。
二、士与玄学
汉代罢黜百家后,儒学成为社会思想主流,儒士成为主要的知识和政治主体。东汉末年,朝纲大坏,儒家士大夫不满现状,品评人物,批评时政,这就是清议。汉末建安七子的孔融就继承了清议之风,孔融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破坏纲纪,倒行逆施。208年,孔融被曹操满门抄斩。
政治的残酷,促使士人退而思考宇宙,人生与社会的本源。曹魏时期,士人开创玄学思想,用清谈的形式围绕本与末、有与无、体与用、性与情、形与神、等问题展开讨论,这是对合理社会存在的热烈追求。名士们一起研究玄理的活动,叫做清谈。
司马氏推行名教,立各种各样的符合儒家规范的名来作为教化,而嵇康认为应该越名教而任自然,自然就是人的本性。
司马氏加快篡魏步伐后开始对天下名士进行招安,名士一个个离开竹林,回到朝廷。山涛仕途坦荡想要引荐嵇康入朝廷,嵇康坚决不与司马氏合作,公然决裂,最后因反对司马氏而被杀。
三、清谈误国
西晋末年的八达自认为继承了竹林七贤的风范,其实没有理解嵇康等人佯狂自达的苦衷,也缺乏他们的批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嵇氏四弄早已变味,沦为上层士族附庸风雅的玩物;文人们沉醉于纸醉金迷,炫财斗富之风大行其道;政治家不专心治国,把谈玄作为第一要务,形成了清谈误国的局面。
许多官场中人借清谈避祸,316年,统一36年的西晋,在不合时宜的清谈中宣告灭亡。司马家族带大批士人南渡长江,定都建康,建立东晋政权,史称“衣冠南渡”。
四、东晋玄学
东晋时期的玄学名士以王羲之为代表。东晋宰相谢安,年少崇尚清谈,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宁与太平,被称为“风流宰相”。
东晋时期的玄学在儒与道之间有了更好的交融,名教与自然在名士身上诠释的更趋和谐。东晋末年,时局动荡,陶渊明辞官归隐,将精神寄托在农村田园生活的饮酒、读书和作诗上,完美实践了竹林七贤向往的归隐生活。
孔融、嵇康、王羲之、谢安、陶渊明他们都在用不同的行为方式,阐述着自己心中的魏晋风度,这一时期的魏晋风度也表现在众多的绘画、文学之中。
人的觉醒带来了张扬的个性和对时政的批评,关注广袤宇宙,追求诗意人生,回归精神家园,这就是魏晋风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