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涅水六朝石刻造像(内含大量高清图)

 隐隐青 2023-07-19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了三国时代。从三国到魏晋、南北朝共361年,在这三个半世纪的中国大地上战乱频生、兵连祸结,生灵涂炭。佛教关于彼岸幸福,轮回转世的佛旨,不仅给动荡不安的社会一个“合理'的解释,也给荒乱无措的人们带来无限的精神寄托。于是佛教艺术进人空前的繁荣时期。不论是上层社会的统治阶级,还是贫民百姓,莫不信佛、崇佛、塑像、建寺。而作为天地造化、亘古不灭的石头,便以佛造像的形式开始承载着人们的思想与求而不得的想望。山西沁县南涅水石刻也是在这一时期雕凿而成的。

图片

南涅水石刻出土于1957年,这批石刻从北魏永平(510年)历经东魏、北齐、隋、唐、至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六个朝代。主要有“石塔、”“单体造像”和“造像碑”三种形式,总计2000余件。造像多为平面正方形和锥形。每块石刻四周满雕佛龛、佛像及各种花卉纹饰,采用单块石雕刻,堆垒成形的做法,是继北朝“凿山石璧,开窑造像”之后在民间兴起的佛教雕刻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他不同于云岗、龙门等石刻,它是以小巧玲珑闻名于世的。另有个体造像50尊,大的近3米,小的尺许,姿态秀丽,各遂其情,造型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石碑22通,有造像和文字记事之分。

图片

南涅水是北魏都城洛阳到陪都平城(大同)的必经之路,受其地理位置的影响,使制造于这一时期的石刻造像既呈现出时代的共性和地方特色,也显示出继承和发展的脉络,若将南涅水石刻与附近各大型石窟比较,从石刻造像雕刻的画面构图、表现技法来看,明显地可以看出有技术娴熟的官式手法和民间地方艺术手法两种形式,有的构图正规,技术娴熟,人物表情生动自然,耐人寻味;有的构图琐碎,技法粗糙。这便是民间石刻的特别之处了:他相较云冈、龙门的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南涅水多的是百家争鸣、妙趣横生。

图片

南涅水石刻中最具有民间特色的就是造像塔。塔从印度传入我国,以藏舍利和梵卷之用,而造像塔系借助塔形造像的佛教艺术形式。南涅水石刻中的造像塔,是多种塔与柱的综合体,既为塔又为柱,为多层重叠组合式的方柱塔,底层较大,上层依次略小,层次不等,有三、五层。每层可以分离,可以组合,可以移动,也可以变向。整幢石塔,有的为“ 人所雕凿,看上去为一个整体,但大部分不是。南涅水石刻共出土造像塔700余件,在少数的石塔龛面上, 刻着这样的字样如:“光明主x x x'。在一块造像石的四个龛面上,就刻有四个不同人物的名字。
南涅水石刻是民间石刻,是老百姓们在信仰佛教时雕凿而成的,但因为他们的经济力量有限,就几个人合资雕凿一块进行供奉。所以就出现了一块石塔上刊有四位供奉者姓名的现象。这也充分证实了南涅水石刻是民间石刻。那么这些民间石刻又富有怎样的艺术魅力呢?

图片

首先:佛龛式样丰富多彩,种类多达十几种,有尖楣龛圆拱龛、屋形龛、益形龛、树形龛等。龛额分别雕刻飞天和象征日月的金乌鸟、蟾蜍。龛的两侧多为菩萨、金刚弟子等。下面有博山炉、供养人、地鬼等。有些龛的雕刻以平面和复线处理,不加修饰,取诸法之长,视需要而灵活运用,手法简洁多样,造型和线条力求简练甚至舍其形而求其意。表现了工匠们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最值得我们一提的是南涅水石刻中有两块雕有杂技画面,我们称其为百戏图,(上图)龛内是一佛二菩萨的造像,龛外的装饰图案别致新颍,刻画出时代的气息和民间杂技的艺术造型。画面的右下角有 一人上身穿着小袄,下身穿着大裙,裙子面踩着高跷,高跷特别高。上边有三人手中拿着不同的乐器;三人和一组乐器组合为一支乐队,为表演者伴奏。龛上方有三个人在表演着不同的软功,有弯腰的,翻跟斗的,还有练气功的。最为精 彩的是左下角有一杂耍者头顶高杆,杆顶上有四人在做着不同的惊险动作,令人胆颤心惊,望而生畏。这是一幅精彩的民间艺术行乐敬佛图,这幅图对于考证民间杂技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片

图片

二、南涅水石刻有很强的随意性。
在雕琢石刻造像的过程中,加入了当地老百姓的思想、文化。比如编号为743的石造像(上图)题材为二佛并坐,龛中释迦佛、多宝佛结跏趺坐,释迦佛禅定印,多宝佛作讲述状的手式,二佛神态逼真。这个小小的手式,表现两位至 高无上的佛在起讲法的情景 ,多宝佛向大众介绍释迦佛的学说,讲出佛学真谛。所以在雕凿中刻画了这样一个手式,是南涅水石刻民间特色的表现之处。再比如白马吻足(下图),讲述的是释迦牟尼准备出家时的一个场面。龛面上一侧为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树下穿着菩萨装的释迦端坐在那里,他的面前有一匹马,马头前伸,舌舔坐人之足。石匠们很夸张地把马的舌头刻画得很长,直到佛的足下,将白马依依不舍的情景形象地刻画出来,这也是它特性的体现之处。

图片

再如题材为文殊问疾的龛面(下图),画面上共有三人,左侧一人,头顶毡帽身穿小袄,手拿扇子,坐在床榻上。一派西域人的风貌。中间坐有一菩萨,应为释迦牟尼。右侧还有一人双腿跪着,两手并合,手下方还用线雕刻了一条鱼。整体看立体感非常强。在雕凿中,用床榻大小来表示距离的远近。这个佛传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居士,名叫维摩,也就是龛左侧手拿扇子,头顶毡帽的人,他是居士里最受释迦牟尼青睐的。有天他生病了,释迦牟尼就让文殊菩萨代他前来探望,在龛右侧这位双腿跪地的人物就是文殊菩萨(从他双腿跪地证明他屈身探病的虔诚)。他的手里还拿着条鱼 ,按照老百姓的习俗 ,要去探望病人,一定不能空手而去,所以龛面上出现了鱼的形象。这一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南涅水石刻与众不同的民间特色。

图片

在众多的石塔造像中,还有一块能体现民间特色的石塔, 如今已被调到了山西省博物院。四面开龛的石塔上有两龛刻画了释迦牟尼涅槃的画面。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35岁修炼成佛,在他80岁的时候逝去,佛经中称之为“涅槃”。在他涅磐时,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头朝北脚朝南在一. 棵双树下(双树指的是一个树根 ,两棵枝干,缠绕连接在一起的树 )离去,旁边站着十大弟子。在这块石塔上,其中一面按照佛经所记载而刻画了龛面。还有一龛面是这样雕凿的:在一棵双树下,旁边站着两个弟子,中间没有躺着释迦牟尼,而是有明显的一条线雕刻样式画了一口棺材,我们称这一龛为“涅粲变”。南涅水石刻是民间石刻,而民间石匠在雕凿此画面时,按照当地习俗,人逝去了就应放入棺材内,所以就把至高无上的佛放入了棺材里。当弟子阿难从外地赶回祭奠时,释迦将双足由棺材内伸出,表现出佛的感知。画面刻画了这形象的一刻。因此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龛面。这充分体现了西方文化传入我国后与民间文化、习俗、信仰相互交融在一起。

图片

从印度到中国,石窟造像艺术作为外来艺术传入中国,在中国比起发祥地印度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发展 ,形成了以云冈、龙门等石窟的模式。民间石匠不仅吸收了传统的印度及西域风格,更将其巧妙地本土化而创造出独特的风格。南涅水石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于世,造型优美,内容广泛,是研究北魏至北宋年间社会文化宗教及民间习俗的珍贵实物资料.

图片

第三:上图这尊佛像是这时期的典型,佛结跏趺坐,双眼俯视下方,嘴角露出一丝亲切的微笑,这种古典优雅的微笑,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脸形方圆之中,细眉高挑,这种面相已经世俗化(本土化),正在脱离印度犍陀罗式的面相。

图片

中国古代的佛教造像源自古印度,中国古代佛像雕刻艺术风格与印度佛像艺术相比,更加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神秘感和难以言喻的超脱感,散发出无限和蔼与亲和的韵味。在中国石雕创作中,艺术家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有意无意的赋予了石头诗性与神韵,开始让它传递着一种内在温柔的力量,抒发了一种追求恒久的精神理想。

图片


我们历来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人文观念造就了 “温柔敦厚”的品性,表现在石造像上时,是一种含而不发的美感,这种意境,除了外在的造型,更重要的是借由外在的造型而体现内在所散发出的气质,展现佛像禅定悲悯静寂的内在精神韵致。所以,人们在欣赏石造像时,或许并不会像欣赏西方雕塑那般赏心悦目。欣赏石造像的含蓄之美亦如品茶,须将身心融入其间,沉浸在对禅理的感悟之中,方能品味出石造像中的佛性与超脱。
 图片 
以下为大量高清,守藝人实地拍摄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