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箴言丨心怀敬畏,行稳致远

 新用户86028838 2023-07-19 发布于内蒙古
箴言丨心怀敬畏,行稳致远

畏作为一种人们对自己有限性的认知,在古人眼里,常表现为一种道德自觉和定力自持。明代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写道:“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这句话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心中有所敬畏,言行不放纵,才能养成好的德行;反之,若心无戒惧,就会肆意妄为,招致祸端。

“畏”,会意字,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本义指恐惧、害怕,后又引申为敬服、佩服。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如手持棍棒一类器具的鬼怪模样,会执棍棒使人畏之意。在现代汉语中,意为既害怕又敬重,体现的是对人对事的一种敬畏的态度。

畏是君子必备之德。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强调君子应以敬畏之心修德处世,约束欲望和行为。《周易·震卦》载:“君子以恐惧修省。”说的是君子因惶恐害怕而自我修身反省。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其弟:“畏人言,则不敢稍拂舆论。畏训诫,则转以小惩为进德之基。”其一生自省自律,坚守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将“知畏慎”视为居官必备之德,以忠谋政,以德求官,终成大器。

守得敬畏见德行。君子知畏,成就君子之德。自古有志之士无不谨言慎行,在诱惑前心怀敬畏、固守名节。孔子过盗泉,渴而不饮,恶其名,体现出君子珍视节操的敬畏之心。司马光在特意为司马康撰写的家训《训俭示康》中写道:“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以此教子以俭为美、清正自守,只有不贪心才不会被外物所役,才能够光明正大地直行于世。清代学者王永彬注重以敬畏立身,其有言:“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心怀敬畏行致远。东汉名臣杨震畏“四知”,面对深夜献金者,坚决不受,并严词痛斥:“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由此成就了“四知拒金”的千古佳话。明初学者方孝孺以“怕”自警,在他看来,“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这种“善怕”,彰显出对不越线、不逾矩的敬畏,对道德道义的遵守。宋代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在朱熹看来,君子心怀敬畏,内心便少生邪念,处事就持中端正。他始终坚持省察克己、净化心灵,将道德修养作为毕生的追求。

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和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我们面对自己内心,要像曾国藩那样,心里装着“敬畏”。只有心怀敬畏,才会牢记“慎独”二字,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陈前程),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