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江花月夜》创作取景地再探考

 weixq 2023-07-22 发布于江苏

张广世

张若虚,扬州人,初唐诗人,与张旭、贺知章、包融合称“吴中四士”。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然而,其诗作《春江花月夜》却被誉为“冠绝全唐”的经典之作。

《春江花月夜》诗中,描写了月夜江景,体现了作者对沿江岸景身临其境的感悟。千余年来,后人对作者诗中美景的取景地有多种联想。作为生活在长江下游江边的人,特别是生活在“江淮合流绕芳甸”之地的人来说,张若虚当年写作《春江花月夜》时,所欣赏到的沿江风景,觉得就是现在的扬州东“江都(大桥镇)——泰州”江段。

江都大桥镇的沿江地带在千余年前,处在长江水道入海口处,是“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地方。由于地壳变迁和长江水道的变动,江水流向是或左或右,或南或北,江水由上而下冲击着江岸,夹带着大量泥沙,夹带着泥沙的江水,也由上而下滚滚东流,当夹带着泥沙的江水到达入海口,与海水交融在一起后。由于海水和江水的密度及比重的不同,海水会让江水中的泥沙沉淀,随着沉淀的泥沙累积增多,就在江岸或江心“长出”了沙滩和沙洲,沙滩和沙洲的出现,让生活在此地的民众来磊堤筑坝,围沙垦田,这样经年累月后,长江河床会抬升,海平面会后退。而在张若虚所生活的年代,长江的入海口,可能就在现在的大桥地区的三江口这一段(见央视《地理.中国》20230519寻迹江心岛节目)。

近年来,相关地区搞旅游业开发及地域文化提升,对所在地的名人、名胜、名篇等宣传力度加大了,《春江花月夜》诗作的创作取景地也成了这些地方的“争抢对象”。最具代表的便是邗江的瓜洲镇与江都的大桥镇。唐初时,瓜洲肯定不在长江的入海口,其所在的地方也不符合诗作所描写的场景,所以,《春江花月夜》创作取景地与瓜洲无关。而江都大桥镇,古时亦称“白沙”,唐初时,长江水道在此和海湾交汇,江海相连,水阔潮涌,白沙花林,与《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等句的描述相互印证。

诗人张若虚究竟在扬州何处赏月观潮,从而创作灵感顿生,创作出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诞生也像诗本身一样,既空明又飘渺,诗中写到“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样的描写,体现作者对沿江景色的熟悉,是作者常沿江边行舟,对江岸的美景了然于胸,记忆深刻,所以能即兴吟出。笔者认为,张若虚诗中写的不是某一地点的江景夜色,而是写的一段江岸美景,是张若虚对江海水景、月夜岸景切身感悟的集中体现。

《春江花月夜》诗的开头写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四句中,多次出现“江”“海”字词,写出了“江海相连”的壮阔场景。张若虚在写江月夜景,也是在写“江海相连”之处的美景。仔细读来,诗开头几句表明他所吟咏的应是长江入海口的月夜之景,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涌动,江海相连,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月光照映江海相连的宽阔水面,并伴有相对平缓的潮水涌起,因而诗中的“海”是对实际的感受,并非凭空想象。那张若虚所生活的唐初时期,长江入海口是不是在江都(大桥镇)至泰州这一段呢?这就要从滨江地区地质形成及长江水道的变迁来考证了。

《春江花月夜》创作取景地再探考

注:图为不同时期长江水道流向图(清康熙版《开沙志》)

朱江所著的《远逝的风帆——海上丝绸之路与扬州》一书中,有这样表述,唐代诗人吴融的《题扬子津亭》诗:扬子江津十四经,纪行文字遍长亭,惊人旅鬓斩新白,无事海门依旧青。这首诗不仅表明了江津渡口的繁忙,而且还写出了水道变迁的景象。诗中所说的海门,系指焦山北边江中的松廖山,古时候这段水域曾是海水流道,因而作“海门山”。由此可以推断,此时的海湾已退却到镇江以东,但海水还可以到达“海门山”。

隋唐以前长江入海口在扬州、镇江上游,故“广陵潮”最著名,《世说新语》有“登北固望海”句。《明一统志》:“唐建中初改号镇海军”。名以“镇海”,说明唐代扬州镇江还近海。《中国地名词典》:“宋开宝八年,改曰镇江军”。由“镇海”改“镇江”,说宋开宝时已离海较远。

《春江花月夜》创作取景地再探考

注:借用网络图片

扬州东南地区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为沙土层,时间不到万年。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左右,随着海水的退却,长江入海口大概在今天仪征胥浦一带,海水退却后,这里沙滩成片。汉代时,扬州城处在滨海临江的位置(上图中也能看出),长江江口段水道大约在今天扬州施桥、霍桥一带,向北曲向扬州城区,在农历的八月望日,海水从宽阔的海湾涌进狭窄的江口,出现海潮,即著名的广陵涛(汉枚乘《七发》“观涛”篇)。 到了南朝时,《南齐书》载刘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檀道济至广陵,任南兖州刺史(南兖州即扬州),“每以八月,多出海陵观涛”,海陵即今天的泰州。这距汉代“广陵观涛”相距近六百年。在这六百年时间里,长江入海口已退至今江都、泰州段,长江的北岸线因沙积滩长而日益南移。

隋唐时期(唐开国在公元618年),扬州地区长江水道的北岸线自西向东,向北弧形弯进,移到今天的扬子桥、施桥、霍桥,经八江口、佘家坂到大桥地区的三江口,再向东就进入了宽阔的海湾。从地形地貌看,大桥地区东部旧时的海滨(白沙滩),海岸线向东北方向蜿蜒至泰州城南,那时泰州南城门外一片汪洋大海,也就是说,那时长江入海口就在这个地段,长江水流到这个地方后,进入了向东的大喇叭口海湾。因此可以断定隋唐时,长江入海口就在今天的江都(大桥镇)到泰州一带。

九十年代初期,扬州考古,在江都大桥镇东,挖掘出一座南朝时期(公元420——589)的青铜器古窖藏,出土了青铜器等众多文物(见江都博物馆资料),证明那时大桥地区已经成陆,且有人员在此生活。

至今,在大桥地区的东部,有的地方还被叫成“大东洋”,旧时那一片可能是一片汪洋,还有的地方,一直都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波斯六家庄,荞面疙瘩汤”,从这样的民谣看,那个地方过去比较穷,民众日常只能吃“荞面”这些粗粮,在那些地方,旧时大概只能长“荞麦”之类的农作物。那又为什么呢?原因是那个地方全是沙土层,只适合长那样的农作物,说明这些地方是由江沙遇海水沉积而成。

《春江花月夜》创作取景地再探考

注:借用网络图片

扬州籍的张若虚,又曾任南兖州(扬州)兵曹,寂寞如孤鸿的他也许会像南朝南兖州(扬州)刺史檀道济一样,常到海陵观潮听涛,常游走于扬州至泰州江段,也可能会在春天的某个望日来到了海滨,观海看潮听涛声。某春日,他又乘兴游行在江海之滨,虽然他没有看到汹涌澎湃的怒涛,却欣赏到了江海连天,苍茫天地,春江花月!他激情涌动,在那个月夜,高歌明月花林,低吟离愁别绪,追问宇宙人生。那么,我们也可推断旧时大桥地区的某海滨之地,也许就是张若虚当年踽踽徘徊的观景之地吧!

通过对史料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本地区地形地貌变迁的了解,更自豪地认为,当年《春江花月夜》诗作的创作取景地就是现在江都大桥镇的沿江地带。

张若虚是扬州人,这是扬州的骄傲。诗作《春江花月夜》所体现的文学、艺术、美学方面价值则是属于整个人类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江都大桥镇独特的文化遗产。

注:作者写作本文时参考了地方史料和梁明院、朱毓麒的相关文章。文中相关观念为作者学习后的“认知”,为一家之言!

《春江花月夜》创作取景地再探考

注:水墨画——春江花月夜.王鹏

附:

1.为纪念张若虚在文学、艺术上的贡献,故在长江边的星北湖南湖畔成立“扬州若虚文化艺术中心”(以下称若虚文化中心)。若虚文化中心的成立和运营,得到了中国文联原志愿者服务中心副主任邵志军、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中国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等领导同志以及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扬州市文联的大力支持。近年,若虚文化中心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打造自身特色,提升自身品味,已将“中心”建设成为“服务文艺工作者”的温馨家园。

2.若虚文化艺术中心在2020年12月将“张若虚”在第35类和第41类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商标注册,注册领域包含教学培训、文化出版、组织文化活动、广告宣传等。并于2021年7月28日和8月21日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商标注册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