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两淮盐运道上的盐地名

 老刘tdrhg 2016-08-10

探寻两淮盐运道上的盐地名

作者:佚名  来源:《扬州晚报》

 探寻两淮盐运道上的盐地名

江苏老地图

探寻两淮盐运道上的盐地名
2015年8月22日《扬州晚报》版面截图
 

盐业经济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扬州在明清两代曾是两淮盐运的中心,嘉庆《两淮盐法志》中说“盐课居赋税之半,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就是说当时盐税占国库收入的一半,而扬州盐商每年上缴的税赋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所以,历朝历代对“盐”的生产、运输、销售管理都很严,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

清代,两淮盐运司下设通、泰、淮三分司和30个盐场(后合并为23盐场)。其中淮安分司后移至海州(今连云港),更名为海州分司。为了防止盐的散失和盐枭的活动,朝廷规定运盐船必须在指定的水道航行。清代除通州分司盐场的盐先集中于海安,然后运至泰州坝外,泰州、海州分司所属盐场的盐先至东台集中,然后至青浦角(今兴化与江都交界处的老阁)至泰州(坝)。盐船出场之后,由各场差役按规定的水道押送至指定地点,为防船户偷盗,一路不得随意停泊,同时严禁小船依傍盐船行走。盐船规定停靠的地点称为塘,20里为一塘。到泰州(坝)后,换装上河屯船,由运盐河(即通扬运河)运至湾头(清乾隆二十一年改为江都六闸)塔报,而后入运河,达仪征天池,掣验开江。咸丰三年(1853年)改于泰兴口岸镇(今泰州高港区口岸街道)江口行掣,同治四年(1865年)改运瓜洲,同治十二年又改运仪征十二圩。江都、甘泉2县居民所食之盐,掣验后开行扬州城销卖。高邮、宝应、泰兴3州县所食之盐直接从盐场领盐运抵各县,经州县官验掣后销卖。整个运盐途中,关卡重重,这些查验关卡、运道,在地名上留下了印记。

《甘棠小志》记载,今樊川境内有条南北向的水道叫东银钩,河“东隶泰州,西隶甘泉”。东银钩是泰县(州)和甘泉两县的界河,河两岸的庄子分别叫东查盐庄和西查盐庄。查盐庄因设有查盐关卡而名,无需多做解释。樊川地处高邮、泰县、兴化、甘泉四县交界,东银钩连通淤溪河(今称盐邵河),淤溪河连通海边产盐场,自然要在这里设关卡、查盐运。晚清,淮南盐场产量下降,调淮北盐场的盐补剂,运道有所更改。到光绪年间,(东西)查盐庄已讹音为“(东西)茶杨庄”,到了民国年间,又写成(东西)“茶阳庄”,并设茶阳乡。1962年,东西茶阳划分为东羊、西羊和茶羊。后来羊又改为洋,今为东洋、西洋和茶洋。东银钩今称茶杨河。已无一点盐运的痕迹,倘若不考究其演变历史,这里曾是一座重要的关卡。    

城北乡古运河北岸黄金村境内有一个庄子叫“盐厅子”。明代中后期开始,官府在此建造码头,并专门设立机构,查验从淮南各盐场盐船上的盐引、查缉私盐。规定经过盐船停泊等候查验之处叫做“搜盐厅”,民间俗称“盐厅子”。庄以此称为名。上世纪70年代修建扬州闸和疏浚、拓宽古运河航道时,曾在此挖出许多杉木和青石。据专家分析,这些木石就是当年建造码头之遗物。

瓜洲盐仓巷位于瓜洲镇迎江路侧。因巷口曾设“江甘官盐栈”有堆盐仓而名。是巷“文革”期间被易名为“胜利巷”,沿用至今。瓜洲设“江甘官盐栈”,当在同治四年至同治十二年之间。解放后官盐栈房改作百货店,每逢阴雨天,尤其是梅雨季节,墙体转潮,百货店所经销的铁锁、铰链、剪刀、罗丝等小五金商品往往锈蚀。

江都塘头东距泰州(坝)二十里,从地名的构词方式,和“湾头”(出古运河的头道湾)相同,塘头是否就是出泰州(坝)的第一“塘”,还是因地貌上的水塘而名,待考。运道沿途一些以“塘”为通名的地名不一定都是以河塘而名,可能就是运盐船的停靠站,若能调查清楚。整理出来,倒是相当有意思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