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军团队发表强化降压条件下动脉僵硬度和收缩压之间的时序关系研究:STEP研究的事后分析

 新用户4064dVjo 2023-07-22 发布于北京

发表杂志:

Hypertension

杂志简介:

是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官方学术期刊,近两年影响因子为9.897(2021年)和10.19(2020年),是全世界公认的高血压领域权威学术刊物。

点击文末“阅读全文”可查看全文~

研究背景

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和动脉僵硬度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的两个主要独立预测因子,并且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SBP的控制现在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然而,控制性高血压患者的CVD残余风险仍然高于没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并且脉搏波传导速度升高或持续升高的患者的心血管预后比脉搏波传导速度降低或持续降低的患者更差,表明主动脉硬度的降低可能作为潜在的治疗目标。因此,动脉僵硬度和SBP二者的发生先后关系一直备受关注。现有文献表明,一般人群中,动脉僵硬度的变化先于SBP变化,并且SBP强化降压能够减轻动脉硬化的进展,但我们不知道强化降压是否会影响动脉硬化和SBP之间的时间关系。

研究目的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交叉滞后面板模型分析STEP研究的数据,以确定在强化降压(SBP目标110至<130 mmHg)和标准降压(SBP目标130至<150 mmHg)条件下,动脉僵硬度之间的时间关系。

注:STEP研究 (doi: 10.1056/NEJMoa2111437) 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探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强化降压与标准降压治疗对心血管事件影响,于2021年发表在医学顶刊新英格兰杂志上。STEP研究结论支持以收缩压<130 mmHg为降压治疗目标,研究证实此目标相较于传统降压目标能提高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获益。

研究方法

Patients 研究队列】

纳入标准:本研究中使用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与STEP研究中的标准相同。参与者年龄在60-80岁,患有原发性高血压(SBP 140-190 mmHg或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

排除标准:

①有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史;

②基线时(n=1646)或第3年(n=1469)缺失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数据的患者;

③第3年缺失血压(blood pressure, BP)数据的患者(n=27)。

Intervention 研究干预】&【Comparison研究对照】

患者入组时,随机分配到强化降压(SBP目标值:110至130 mmHg)和标准降压(SBP目标值:130至150 mmHg)两组,前者为研究干预,后者为研究对照。

Outcome研究结局】

①SBP基线到第3年随访的变化;

②动脉僵硬度(以baPWV评价)基线到第3年随访的变化;

③心血管复合事件(同STEP研究,主要终点为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冠脉血运重建、房颤或心原性死亡的复合事件)。

Study design研究类型】

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STEP研究)的事后分析。

【统计学方法】

①交叉滞后面板分析(Cross-Lagged Panel Analysis, CLPM):研究baPWV和SBP的时序关系

CLPM是一种纵向数据分析方法,支持比较因果关系方向的推断,可以对不同变量之间的时序关系进行分析。如图示为该模型的简单示意图,该模型计算得X1→Y2和Y1→X2的回归系数即为交叉滞后系数,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可认为X的变化先于Y,X可能是Y的原因,反之亦然。

②Cox回归模型:研究baPWV和SBP变化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随访期间baPWV和SBP变化值对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变化值为第三年随访和基线数据的差值。由于变化值需要使用第三年随访数据计算,我们排除了第三年随访前已经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最终有1869名患者纳入分析。

研究结果

1. baPWV和BP的纵向相关性

本研究最终纳入5369名患者,在基线baPWV≥1800cm/s的患者中,强化组和标准组的达标率均低于基线baPWV<1800cm/s的患者。基线和随访baPWV及SBP、PP之间表现出显著相关性。

2. baPWV和BP的时序关系:交叉滞后面板分析

校正混杂后,基线baPWV和随访SBP之间的交叉滞后系数显著(β=0.05,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0.02-0.08; P<0.001),而基线SBP和随访baPWV之间的交叉滞后系数不显著(β=-0.007, 95%CI -0.03至0.02; P=0.62)。此外,从基线baPWV到随访SBP的回归系数显著高于从基线SBP到随访baPWV的回归系数(P=0.003)。在根据强化组和标准组分组后,结果与之前一致:基线baPWV和随访SBP的交叉滞后系数显著,而基线SBP和随访baPWV的交叉滞后系数不显著。对于收缩压DBP和脉压差PP,baPWV和他们之间双向的交叉滞后系数均不显著。

3. baPWV和SBP变化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在总共1869名患者中,随访期间baPWV的增加或更少的降低与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相关(HR 1.002,95%CI 1.000-1.004)。在标准和强化治疗组中,这个关系仍然存在。然而,当baPWV的变化按三分位数分组时,这种关系并不显著。未发现SBP的变化与心血管事件的显著关联。

结论与展望

无论患者是否接受强化或标准SBP控制,动脉硬化始终先于SBP升高。当患者已经接受SBP良好控制时,动脉僵硬度仍然先于SBP改变,说明降压治疗可能不足以抵消动脉僵硬度对SBP的影响,动脉硬化可能是高血压患者的一个有前途的治疗目标。

个人感想

这篇文章一开始投到Hypertension后即送审,得到了审稿专家们的认可和肯定,在经历了三次严格的修稿后最终接收。审稿专家给出了很多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我们感觉在整个修稿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期待今后能继续从临床和基础方面对高血压进行深入探索。

作者寄语

科研不易,一起加油!

作者简介

凌千惠,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血压的临床和机制研究;

宋绮蕊,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血压的临床和机制研究。

线

下面为大家总结了本研究涉及的科研知识相关视频,有兴趣可点击观看,希望能对大家的科研有所帮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