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人为什么"多湿",中医用什么办法祛除湿邪?

 奇妙本草 2023-07-23 发布于湖南

虽然我们常说“中西医结合”,但实际上生活里中医和西医一直都存在一些隔阂。中医派有不少人反对西医的做法,西医派也有大部分人觉得中医在无理取闹,其实两种医学没有可比性。

因为它们的出发点都不一样,它们遵循的信仰有区别,它们的依据有不同,没有必要去非得去找中医哪个点对应西医哪个点,西医哪个点在中医上又是什么意思。

1、湿气在中西医里指什么?

“湿气”是一个 抽象概念,中医取类比象,通过观察各种现象,结合阴阳五行,通过现象了解本质,是一种“辩证医学”。西医则是建立在解剖、实验的具体化基础上,是一种求证医学,两者在抽象的概念上很难互通。

如果一定要类比,大概可以理解为湿气重就是现代医学上:身体循环系统不畅、代谢差,心脏搏动输出效率不足、肠胃消化能力下降的情况。比如,可以反应到一些具体的疾病上,如小腿酸软、身体乏力、长痘长湿疹、大便不成型粘马桶、食欲下降、小便不畅等问题。

中医里,“湿气”其实是对一种身体状态的总结,湿属“阴邪”,往往都带着黏滞、重浊、下沉的属性。

它们有点像一种黏黏的东西,阻碍在脾胃肠道之间,停留在肌肉皮肤之间,人就会觉得动弹不得,好像被什么东西拖住了,气血不畅。

“湿”就很形象,像是水灌满了你可以运作的空间,让你无法顺利运作,给你拖一个大水袋,让你根本走不动路起不了床,湿还偏爱“痰”,染上湿气如果还不节制饮食,加强运动,湿和痰“缠绵”在一起,还多了一点黏糊糊的感觉,就像你被粘住了,被拉扯住了,也别想动了。

脾胃是湿邪生发的主要因素这也是现代人湿气重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良的饮食习惯、熬夜等等都会引起脾胃问题,而如果脾胃虚弱,身体就水分污浊,无法正常排泄、导致脾虚湿困。

脾胃属土,水来土掩,现在土不行了,也掩不住水了。脾虚湿困就容易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身体沉重无力、关节屈伸不能自如、大小便不畅粘腻。

而西医里,并没有抽象的事物可以总结一种身体状态,基本都是实打实的,明白可查的东西,比如刚才提到的具体症状,如身体乏力、肠胃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关节难以动弹,运动不能自如、大小便不畅、大便粘腻等问题。你要把它们打包用西医的东西来概括,那可不容易。

不过细微理解,其实就会发现,这些症状的特点其实就是“身体动力不足”,身体的动力来自于细胞,细胞产生能量,我们才能获得能量,细胞的能量产出不足。

我们的新陈代谢不旺盛、外周组织、肠胃循环能力下降,也会觉得乏力嗜睡、懒、不想动、不想吃饭、消化不良、排便无力。这可能就是西医对湿气最好的解释了。


2、如何祛湿?

其实细看,在“湿气”上,中医和西医其实还是有相通之处,就是“加强运动”。
中医祛湿的重点是温阳健脾健胃。温阳就是补益阳气,例如吃一些生发阳气的食物和草药,适当运动。

健脾胃就好理解了,只有脾胃健康了,“水”才能被运化好,脾胃犹如日光,日光充沛,可蒸发水湿,阴霾湿浊就会自然消退。

而西医虽然没有什么“生发阳气”一说,不过当你说你食欲不好,消化不良、排便不畅、身体乏力等问题的时候,医生肯定会强烈建议你多加运动,因为运动能够提高血液循环,冲走血管里的“粘腻”,血液循环好了,身体各部就能被濡养得更好,手脚才有劲,大脑才清醒。

运动可降低高血压、高血脂风险,对高血糖患者也十分有利,这些慢性疾病受到抑制,身体就不会乏力、感觉肥胖的拖滞,身体就更轻盈,人也更有精神;

运动对于提高肠胃的动力也很有效,例如排便更有劲、帮助胃蠕动,提高食物消化速度等,可预防便秘和大小便不畅的问题。

中医里有句话叫做“少火生阳”,意思其实就是说:适当运动可以生发阳气,阳气足了,才能带动身体驱除湿气。

作者:只有营养师知道
点击下图看更多精彩内容,记得关注我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