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方笔记•旋覆花汤

 青岛离火 2023-07-24 发布于山东
        旋覆花汤出自汉代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用治“肝着”病。

1.肝着其病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旋覆花汤方:旋覆花三兩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着,意为附着、留滞。肝着,即指肝经气血留滞不通而导致的疾病。肝着表现为:“常欲蹈其胸上”,“但欲饮热”。
       《黄帝内经·灵枢》: “肝足厥阴之脉……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肝经气血不通,郁滞于肝经循行部位,便可导致胸胁部痞闷。
        捶打、按揉胸部,可使血脉暂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胸部痞闷的症状。饮热水亦可促进血脉运行,减轻痞闷,故云“但欲饮热”。
        肝着的核心:肝经气血郁滞。

2.旋覆花汤方

        旋覆花汤由旋覆花、葱白、新绛组成。
        《神农本草经》谓旋覆花“主结气,胁下满”,可降气除满。葱白辛温通阳。新绛,陶弘景谓:'即今染绛茜草也',《本草汇纂》言茜草“根可染绛”,可知新绛直用茜草即可。《本草正义》言茜草为“血中要药。行滞血,止动血,可用治劳伤、吐衄。”
        总之,旋覆花汤以旋覆花降气除满,葱白辛温通阳、助气血运行,茜草活血化瘀通络。

3.从叶天士医案看辛润通络法

        “沈二一 初起形寒寒热,渐及胁肋脘痛,进食痛加,大便燥结。久病已入血络,兼之神怯瘦损,辛香刚燥,决不可用。
        白旋覆花 新绛 青葱管 桃仁 归须 柏子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患者病初起时见形寒寒热,为病在气分。随后渐渐出现胁肋部及脘腹部疼痛、大便燥结、神怯受损,为正气已损、病入血分。
        本例即清代名医叶天士所提出的“久病入络”。叶天士重视气血辨证,他说“治病先分气血,久病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病必瘀闭”,“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与外感疾病由外而内的传变不同,久病入络之络病为脏腑受邪,传于经脉,再传络脉,是由内而外的传变路径。经主气,络主血,病初入经脉气分,再传络脉血分,所以说“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久病入络”本质即瘀血内停,其治疗亦不离活血化瘀大法。
        但叶天士言“辛香刚燥,决不可用”。
        这是因为病久入血,正气已损,络脉细小且不得活血濡润,干血淤阻于其中,若用辛香之品必然损及正气,且更伤血分,故除活血之外,必用濡润养血之品,才能通行络脉。
        辛味能行,润可濡络,即“辛润通络之法”。本例中叶氏即选用旋覆花汤为基础方,取葱白之辛,加当归、桃仁、柏子仁之润,缓润络脉之燥,活血通络。

4.何任先生一案

        “于某,男,36岁,1980年6月23日初诊。病家自述强力负重后出现左侧胸胁疼痛如刺,痛处不移,且入夜更甚,夜寐不安,以手按揉稍舒,咽喉略燥,喜热饮,舌质偏黯,脉沉涩。治拟活血祛瘀,疏肝通络。旋覆花(包)18g,茜草根6g,归尾、郁金各9g,青葱5支。服药3剂后,胸胁疼痛大减,夜寐随之亦转安宁。续用原方3剂,巩固治之而愈。”(何若苹《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何任》)
        根据患者胸胁刺痛、痛处不移、入夜更甚、舌质黯、脉沉涩,考虑为瘀血组织肝经。以手按揉稍舒、喜热饮,即“其人常欲蹈其胸上”、“但欲饮热”,为旋覆花汤应用指征。任老以旋覆花汤加当归活血养血、郁金理气活血治疗而愈。

5.刘保和先生的“化瘀灵”

        刘保和先生是河北医科大学教授。他根据叶氏辛润通络之法,自创方剂“化瘀灵”,由旋覆花、当归、郁金、茜草、泽兰、桃仁、柏子仁各10克组成。
        本方即以旋覆花汤加减而成,其应用指征包括:①脐上水分穴压痛明显;②脉沉涩;③患者诸症常觉休息时加重,活动后减轻,尤以周身沉重、手足憋胀表现更为突出,常诉睡一宿觉周身沉重,难以转侧,醒来手足憋胀,两手发胀难以拳握,但下床活动一会儿反而减轻。”
        脐上水分穴压痛为心血瘀的表现。心血瘀与肝疏泄失调关系密切,故以旋覆花汤加活血化瘀之品组方。此外,若脐上水分穴压痛,伴见腹胀者,可用王清任之膈下逐瘀汤治疗
        因为活动后血脉暂通,故瘀血见证多在活动后减轻。
        刘保和先生病案举例:
        “尤某,女,21岁。本校中医学院2003级学生。2004年3月22日初诊。患者近三年来常发口腔溃疡。近两天下门齿齿龈红肿并有破溃、疼痛。近两月来每饮水后即迅速排尿而频,且尿后更渴,再饮再尿,饮不解渴。脐上水分穴压痛甚,脉沉涩,舌暗红苔薄润。予化瘀灵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3月25日。服上方后口腔溃疡已愈,但口渴欲饮、饮后即尿、尿后更渴、饮不解渴之症依然。此乃太阳蓄水证,仿刘渡舟教授苓桂茜红汤法,以五苓散(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10克)加茜草、红花各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4月1日。患者来诉,上述饮水即尿、饮不解渴之症已除,且口腔溃疡亦一直未发。
        患者水分穴压痛、舌暗红、脉沉涩,为瘀血征象;饮水后迅速排尿、尿后更渴、饮不解渴,为阳气不足、水饮不化。先予化瘀灵活血化瘀,后再予五苓散加茜草红花温阳利水化瘀而愈。
        刘渡舟先生曾创苓桂茜红汤,是对《伤寒论》“苓桂剂”的发展。刘老言此方“主治水气兼挟瘀血痹阻胸中。
        本例中为下焦蓄水,瘀血内阻,故以五苓散加茜草、红花而愈。(《刘保和《西溪书屋夜话录》讲用与发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