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无梁殿看中国古代砖石结构的发展

 茶香飘万里 2023-07-25 发布于山西

所谓“无梁殿”,并非高深的建筑术语,在概念上仅相对中国以木作为主的传统建筑的另一种建筑结构表现形式,即砖石结构房屋。其建筑核心承重结构采用砖石拱顶体系,不施梁枋柱,故称无梁殿,又称无梁建筑。

无梁建筑,多见于宗教寺院

此类建筑体系在欧洲应用较为普遍,且技术发展极为成熟,但在中国古代至少在元代以前多数运用于暮祠牌坊、城垣建筑、宗教佛塔、建筑附属装饰等结构,极少运用于房屋主体建筑。到了明代,由于大跨拱券技术的传入吸收、砖石的大量生产与普及,使无梁建筑这一结构形式得以进一步发展并成熟。

明清经典的无梁建筑(五开间及以上)

经典的现存实例有明洪武年间(1381年)建造的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造的北京天坛斋宫,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造的北京皇史宬,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建造的太原永祚寺无梁殿,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建造的五台山显通寺无梁殿,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建造的苏州开元寺无梁殿等。

无梁建筑精美的仿木结构装饰.永祚寺

无梁建筑精美的檐下仿木装饰.开元寺

毫无疑问,明代成为了中国砖石结构建筑发展的高潮时期。以下主要从明清时期经典的五开间及以上大型砖石建筑为切入点,着重分析我国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特点,总结其建筑成就与不足之处,并放眼世界,力求还原我国砖石结构建筑的真实发展水平。

01 现存八大经典砖石结构建筑

1.1【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明,1381年)

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正立面全景

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砖砌拱券结构殿宇,也是中国最早的房建筒拱建筑。

南京灵谷寺无梁殿

该殿坐北朝南,前设月台。东西阔五间、广53.8米;南北深三间、深37.85米;殿顶高22米,重檐歇山顶,上铺灰色琉璃瓦。殿顶正脊中部有三个白色琉璃喇嘛塔,正中最大的琉璃塔的塔座是空心八角形,与殿内藻井顶部相通,可向殿内漏光,此类设计在中国现存的古建筑中非常罕见。殿身主体砖砌拱劵结构,东西向并列三个拱劵,中间的拱劵跨度达11.5米,净高14米,两侧的拱劵稍小,跨5米,高7.4米。

南京灵谷寺无梁殿

殿前后檐墙各设三道门,前檐墙拱门两边各有一窗,两侧墙各设四窗,门窗均采用拱劵形式。前后檐墙厚约4米,结构整体敦实厚重。这类拱券纵向延伸形成筒拱,并相互交叠,其结构最大的缺点就是采光通风的问题很难解决。由于拱券结构的受力特点,拱底支撑处承受水平推力及竖向压力,要追求较大的跨度,墙体支撑结构就必须有相当的厚度,如果侧墙开洞,又势必会降低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无梁殿平剖面

我们从建筑平立面结合剖面图看,它主要通过顶部的藻井、侧向两端的门窗以及正立面前后的门洞来解决所谓的采光问题,效果一言难尽。若不是内部有现代的辅助照明设施,大白天可能得秉烛前行。

无梁殿内景

此外殿中的拱顶净跨高达11.5米,这应该是已知现存最大的拱券结构跨度,由此付出的代价是采用4米宽的檐墙厚度用以支撑巨大的水平推力,耗材甚大,结构极为厚重霸实。另外由于传统屋面形制观念的根深蒂固,采用的是重檐歇山顶,屋面举折架构基本仿照大木作屋顶,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屋面的厚重感。请再回看一下它的剖面,上部巨大的体量造成了较大的自重,进一步限制了下部的门洞开窗而影响采光与通风。

无梁殿内部空间及结构

无梁殿内部空间及结构

至于采光与通风在此处是否为必要解决的问题,先放在一边,但筒拱结构事实存在以上诸多缺点。不管怎样,灵谷寺无梁殿是为我国砖构技术发展的飞跃与创新,尤其是大跨度拱券结构所作出的尝试,绝对是我国砖石结构建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2【北京天坛斋宫】(明,1420年)

北京天坛斋宫无梁殿

天坛斋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为明清皇帝祭祀前斋戒处,其位于祈谷坛内坛西南隅。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均采用绿色琉璃瓦,以两重宫墙、两道御沟围护。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是中国古代祭祀斋戒建筑的代表作。

天坛斋宫无梁殿及内景

无梁殿即斋宫正殿,绿琉璃瓦庑殿顶,殿内为砖券拱顶,殿前月台崇基石栏,三出陛,正阶13级,左右各15级。其正立面开矩形门洞5间,正中为敬天殿,殿内陈设朴实无华。整体施以琉璃屋面及檐下斗拱梁枋彩绘,墙体红面粉饰,外观与普通殿堂无异。从室内陈设的场景来看,它结构上属于纵向并排排列的并联式筒拱形式,结构布局较为简单。

1.3【北京皇史宬】(明,1534年)

北京皇史宬

北京皇史宬,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又称表章库,其位于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子大街南口。

皇史宬东西配殿、御碑亭及配殿内景

所谓“宬”,即为古代藏书用的屋子,而它的特殊用途属性决定了其建筑形式与特点:作为皇家档案馆,首先必须防火且坚固耐久,因此首选为石砌结构的无梁殿;其次必须确保防潮、防霉、防虫,且冬暖夏凉,温度相对稳定,极宜保存档案文献资料的功能特点。因此,必须采取高台筑基、加厚墙体等一系列营造措施。

皇史宬正殿

皇史宬正殿无梁殿为单檐庑殿顶,屋面通铺黄色琉璃瓦,檐角九级走兽,等级颇高。正殿座北朝南,通体石砌结构,位于1.42米高石基之上。整个殿身为无梁建筑,屋顶为石砌拱顶,南北墙厚达到惊人的6.4米,东西墙亦有3.45米之巨;两侧对开门窗,正南五座券门;殿内陆面筑有1.42米高的石台,其上放置鎏金铜皮包楠木制成的金匮。整体建筑结构与装饰设计精良,做工考究,功能齐全,是为我国历代档案库房建筑的杰出代表。

正殿内景,现存金匮32座

它结构上同样并不复杂,通过五座券门联系中央核心的纵向通长筒拱结构。此类建筑由于使用功能的特殊性,建筑采光问题显然不在首选考虑范畴。

1.4【山西永济万固寺无梁殿】(明,1555年)

山西永济万固寺无梁殿

山西永济万固寺无梁殿底层

万固寺因地震毁坏,重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其位于山西永济县城西南 13 公里中条山腰。

万固寺无梁殿立面各角度一览

万固寺檐下砖构斗拱细节

该殿坐东向西,面阔五间,为二层砖构,内供无量寿佛。殿宇中部并列三眼拱券窑洞,下层南北长 28.6 米,高 3.7 米,檐口皆有仿木作柱、额、斗拱、椽、飞等砖雕;上层阔三间,形制与下层大体相同,但尺度稍小。殿两侧设八字形影壁, 壁上为砖质二龙戏珠浮雕图案,雕工精湛。整殿通体均为青砖砍磨后砌造而成,花卉图案与斗拱藻井繁复精致,令人惊叹。整体风格简洁庄重,是为明中期经典砖构杰作之一。

无梁殿二层内部及砖构藻井

从二层的内部看,它的结构比较有趣:顶部为筒拱,下方为三间并列式拱顶,藻井采用最简单的叠涩法(假拱)由拱脚依次向上收缩叠砌,上部开洞。利用藻井与立面门洞取得不错的采光通风效果,但缺点是单元分割较小,使用空间极为有限。

1.5【山西太原永祚寺无梁殿】(明,1597年)

山西太原永祚寺无梁殿

山西太原永祚寺内景一览

太原永祚寺无梁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 位于太原市城东南。与其说是某座无梁殿,不如说是一处大规模的砖石结构建筑群:其依地势而建,前高后低,寺内建筑错落有致,双塔遥相辉映,气势磅礴,也是国内现存唯一一处全部由砖构建筑组成的寺院。

无梁殿大殿檐角与双塔同框,精美绝伦

无梁殿大殿整体侧立面,恢弘大气

寺内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三圣阁、禅堂、客堂等建筑,这里最令人惊叹的不是拱券结构,而是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仿木砖雕。古人对于木构建筑形制的钟爱,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为达到砖石结构“形似于木,而工精于木”的效果,在殿宇正面的外墙有青砖磨砍砌出檐柱,平面呈圆形,半径敞露在外,做嵌入墙状;每根檐柱的下部还用青砖精心雕琢出仰覆莲须弥座。

无梁殿侧立面及墙体装饰细节

无梁殿立面檐角及檐下砖构细节

无梁殿檐下、转角、补间仿木砖构细节

无梁殿殿内繁复的砖构藻井

为弥补砖仿木结构所造成的柱高、檐短、出跳尺度小等缺陷,明代匠人们别出心裁,在檐柱上端,用青砖雕刻出垂莲柱、雀替、枋头、华板等装饰构件,上面精心刻出卷草纹,置于额枋之下。其形似于木制,而工更精于木,使整体建筑与雕饰融为一体,构成雄伟中见富丽,粗犷中含精细的砖石建筑。

无梁殿大雄殿等内部空间一览

奢华的雕饰与不俗的室内拱券空间构建,使永祚寺以大雄殿为代表的砖石结构,成为无梁殿建筑的里程碑式建筑精品。而它的设计师,即为明万历皇帝的护国禅师,五台山高僧,被世人尊称为佛门鲁班的妙峰法师。永祚寺大殿及宣文塔、包括下面的显通寺无梁殿、永济万固寺无梁殿等均为其主持建造。

1.6【山西五台显通寺无梁殿】(明,1606年)

山西五台显通寺无梁殿

山西五台显通寺无梁殿

这处山西五台显通寺的无梁殿,是为佛门鲁班妙峰法师的又一杰作。其又名七处九会殿,因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讲解《华严经》,在七个地方讲了九次才讲完,是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明神宗授命妙峰法师主持建造的一座华严道场。

无梁殿全景一览

无梁殿正立面

无梁殿正、侧立面及砖饰细节

无梁殿檐下砖饰结构

其殿高20米,面阔28米,进深16米,通体白色;无梁殿分上下两层,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明七间但内部实为三间穹窿顶结构;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方木砌就。墙体采用用青砖砌筑,外檐砖刻斗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形似花盖宝顶,镂刻繁复绚丽;三处拱构连续并列,左右山墙作为拱脚,各间依靠券拱式门洞联络。

无梁殿内部结构一览

无梁殿内部空间

显通寺无梁殿立体剖面图

客观而论,这一处绝对是明代砖石结构的巅峰代表(永祚寺未能找到结构图,略有遗憾),其纵横向筒拱穿插交叠,上下立面与两侧山墙开孔位置考究且恰到好处,建筑筒拱结构明显抬高,内部空间更显宏伟。整体建筑结构布局巧妙、功能明确,体量宏大,工艺精湛,是为明代砖石结构经典艺术瑰宝之一。

1.7【苏州开元寺无梁殿】(明,1618年)

苏州开元寺无梁殿

这处无梁殿即藏经阁,是开元寺仅存的一座古建筑,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

开元寺无梁殿一览

无梁殿近观构造细节

无梁殿檐下及转角砖构细节

殿坐北朝南,两层楼阁式,面阔七间,广20.9米,深11.2米,通高约19米。歇山顶及腰檐敷绿间黄琉璃筒瓦,与青砖墙面色调协调相应;正脊饰以琉璃游龙,戗角雕塑四大天王琉璃造像;南北立面形式相同,上下各辟拱门5座,门旁砌出半圆倚柱,上下各6根,东西山墙楼层正中各辟拱窗一座;阁内上下各分为三大间,梯级砌在东山墙夹层内;明间不用拱券结构,改用叠涩向中心收敛,再从四隅以斗拱承托八角形穹窿藻井。

无梁殿结构平立剖测绘详图

其体量较前永祚寺和显通寺略小,底层立面未设置拱券连廊,但结构构建与细部手法精湛细腻:如底层倚柱须弥座,上下檐垂莲柱、雀替、华版、额枋、斗拱,楼层平座栏杆、斗八藻井,殿顶琉璃脊饰、戗角雕塑,无不工细精巧,整座殿阁于宏伟庄重中尽显玲珑秀丽之姿,冠以“结构雄杰冠江南”之誉。

1.8【北京颐和园智慧海】(清,乾隆年间)

北京颐和园智慧海远景一览

清代的无梁建筑亦不少见,仅以此处智慧海为代表。“智慧海”,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其为颐和园最高处的一座佛殿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北京颐和园智慧海无梁殿,正、侧立面

无梁殿外立面琉璃装饰细节

智慧海檐下、转角及立面琉璃装饰细节

其结构由纵横相间的砖石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立面通体采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建筑整体色彩绚丽,富丽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极具特色。清代的无梁拱券结构技术较之明代并无实质性突破,依旧是筒拱结构的发展与运用,但琉璃饰面构件的大量应用,使其外观更趋向于雕梁画栋般的奢华与艳丽。

02 明清砖石建筑结构的特点分析与总结

以上明清经典的无梁建筑,固然代表了我国古代砖石结构发展的巅峰。它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出于防火及储藏等级较高建筑的需要,且多数运用于宗教建筑。

明清无梁殿惊艳的立面装饰效果

明清无梁建筑立面构图呈现了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基本分为台基、屋身与屋顶三部分。因为受限于砖构的力学特点,立面普遍出檐较短,所以檐下与柱间檐椽、飞椽、枋、斗拱等仿木构件形成了繁复精美的装饰重点,是为外观最大特点之一。

拱顶结构体系示意图

对于拱,最大的特点是结构支撑点越集中则空间处理越灵活。略有遗憾的是,纵观上述明清无梁殿最核心拱的技术运用,普遍采用了筒拱与叠涩拱的组合形式,构建手段较为单一。从西方砖石拱顶结构发展过程看,由罗马时期的筒拱演变为十字交叉拱及哥特式的肋拱,从半球形穹窿结构发展为带帆拱的穹窿结构,均体现出平面支撑点的相对集中为空间组合带来的极大灵活性,使建筑获得更大的体量与更丰富的活动空间。

古罗马的拱券与穹顶

而筒拱的穿插组合,导致了支撑点的分散,造成了内部空间的封闭与通风采光的不足。因为这类建筑只能在筒拱的两端和下方开拱,而且空间不能太宽,否则支撑筒拱的承重墙会被巨大的侧推力挤垮,这是最大的缺点。不过,以上明清无梁建筑最大的使用功能要求为防火、坚固耐久宜储藏,可能并非谋求更大更舒适的空间,仅从技术角度讲,足以满足需要。

肋拱与飞扶壁,巴黎圣母院

欧洲教堂的十字交叉肋拱

帆拱,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

另外从它普及应用的角度看,使用范围比较特定,较之木构作建筑的一统天下,依旧为非主流。原因多方面,刨除传统的礼制文化观念、森严的建筑工官制度等因素,仅从技术角度讲最重要的是缺乏先进的拱顶结构体系、大块高强度砌体构件的应用、复杂的大高比拱券测绘方法、砌体材料胶结技术与建筑大构件起重运输能力。

穹窿顶结构及内部空间

从2000年前西汉时期就出现的拱券技术,到明清时期仅限于拱券、筒拱与叠涩拱的运用,中国砖石结构技术发展极为缓慢,不得不说是个遗憾。从实例可看出中国古人在审美上更偏向于木构建筑,不论是最古老的地表建筑汉阙,亦或是大大小小的无梁建筑,仿木装饰点缀的视觉效果及手段几近出神入化,但却忽略了最核心的结构技术尝试与创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