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画像里故事~百戏乐舞

 秋气不惊堂内燕 2023-07-28 发布于甘肃

  汉画像石是汉代墓室和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它是通过在砖上采用模印、刻划、绘画等手段表现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它题材广博、内容丰富,经常表现在神话传说、典章制度、车马出行、迎宾拜谒、亭台楼阁、门卒侍卫、庖厨宴饮、百戏乐舞、风土人情等汉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中国各地汉墓出土的文物上,会经常发现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滑稽戏和动物戏的画面。这种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东汉以后统称'百戏'。汉画像里的百戏乐舞题材也颇为丰富。

            平索戏车:高难度杂技

       图左侧为平索戏车图,两辆飞驰的马车,车上各竖一杆,前车杆顶端蹲一伎,右手拉软索,左手拽一伎足,此伎身体悬空,几乎与软索保持水平,杆中段,一伎双手握杆平撑,后车顶端与软索相连,一伎爬杆,软索中间一伎双脚倒挂,为使软索紧绷两车驭手必同步控制车辆匀速前行,驾车技术异常高超。



                       

                         斜索戏车

        画面中有两辆戏车,车上各立有一杆,前车一伎倒挂于杆上,两臂平伸力托二人。后车杆顶蹲一人,与前车箱内之人共牵一斜索,一人履索表演。要使斜索紧绷必须依靠两车驭手控制车速,保证两车同速前进。这幅画像出土后,被中国杂技界惊叹为中国最早、最高难度的戏车表演。



                         双索戏车

        图中杆顶端立一伎,伎左右手各握一绳索,两索下有分别有伎人或倒挂、或双手抓索作翻滚表演。伎左手握索的一端,另一端由另一伎右手力挽,其左手拽着前面的奔马之尾,使绳索成绷直状态


            厅堂观舞、拜谒、乐舞

        画左为高大厅堂,堂内为拜谒、乐舞,主人跽坐于榻上,榻前有两人跪于席上向主人拜谒,图下部有两人席地而坐,张口对语,其中一人身后有执金吾的侍卫,堂间有供主人观赏的乐舞,一女伎挥袖而舞,一男优作滑稽戏,二乐人伴奏,其中一人击拊,另一人弹琴。


                       六博乐舞图

       画面分为三层,上层为乐舞表演,一人长袖起舞,一人倒立,二人伴奏;中层有二人在室内对博;下层为饲马图和一轺车,侧面有凤鸟。


                  双阙 乐舞 庖厨图

画面左侧有二人对博,楼下有侍者,画面右侧有乐舞表演和庖厨图。



                          建鼓

        建鼓:意为立起来的鼓,建起来的鼓,鼓身中间垂直贯穿一根木柱,并牢固植于一个鼓座上。汉代建鼓多以流苏羽葆作装饰,羽葆以野鸡尾毛制成,羽葆中间的幢上有流苏,用丝帛之类制成,随风摆动。鼓的左右分别站两人执桴击鼓。


                      建鼓舞

        建鼓舞是一种击鼓而舞的传统舞蹈,汉代'百戏'的节目之一。其舞具为建鼓,建鼓又名'楹鼓',传始于商代,足鼓、楹鼓、悬鼓,常被称为夏、商、周三代之鼓。


                    建鼓的功能

        建鼓在百戏中作为乐器用来娱乐,在军事上作为信号工具来指挥,在宗庙祭祀活动中作为法器进行人神沟通,建鼓在当时有多元化的社会功能。


                多姿多彩建鼓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