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 药

 手写的从前6688 2023-07-29 发布于山西

曾经见一老中医的处方,防风、蝉蜕、柴胡、升麻、葛根等几乎张张处方都有,不甚解,据说传自新安医学学派。记得胡老先生出诊看一个患者,反复发热,双下肢水肿,白蛋白低下,曾经上海、南通多处就诊,予升阳益胃汤起效。当时老先生说,这个归什么经,那个归什么经,风药的基本作用是不是激活人体经络系统,促进其自愈呢?

一、渊源

《素问·骨空论》曰: “风为百病之始”;《素问·风论》曰: “风为百病之长”;《素问·太阴阳明论》曰: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先受之”;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风胜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张仲景《金匮要略》云:“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大续命汤(独活、麻黄、川芎、防风、当归、葛根、生姜、桂心、茯苓、附子、细辛、甘草))和小续命汤(麻黄、桂枝、防风、防己、杏仁、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川芎、白芍、附子、生姜),“通治五脏偏枯贼风”,被后世奉为治疗真中风的经典方剂。

张元素《医学启源》“药类法象”将中药根据气味之厚薄及其升降浮沉之性分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降”五大类。“羌活,气微温,味甘苦,治肢节疼痛,手足太阳经风药也;藁本,气温,味大辛,此太阳经风药,治寒气郁结于本经,治头痛、脑痛、齿痛”,这是“风药”一词的最早出处。

李东垣继承其先师张元素“风升生”的学术观点,进一步发展。《脾胃论》云:“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又云:“风者,春也,木也,升发之气。”(升麻、柴胡、羌活、独活、葛根、防风、藁本、荆芥、薄荷、细辛、白芷、桔梗、川芎、蔓荆子、荷叶等风药)。

徐大椿曰:“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国医大师颜德馨亦言:“所谓风药,乃指味辛性轻之品。”

二、风药有哪些

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灵仙、细辛、独活、白芷、牛蒡子、桔梗、藁本、川芎、蔓荆子、秦艽、天麻、麻黄、荆芥、薄荷、前胡等20味,可谓后世风药之滥觞。

目前学者多倾向于将其分为祛散外风药和平熄内风药两大类。进一步的分类及具体药物,则各家所论不一。繁如某学者,将常用风药分为两门16类,共计117 种。祛散外风药:①祛散风寒药(附子、麻黄、桂枝、防风、白芷、羌活、独活、藁本、细辛、紫苏、荆芥等)②祛散风热药(连翘、金银花、柴胡、葛根、升麻、蔓荆子、牛蒡子、桑叶、菊花、薄荷、蝉蜕等)③祛风胜湿止痛药(防己、秦艽、寻骨风、川乌等);④祛风湿强筋骨药(狗脊、续断、桑寄生、巴戟天、淫羊藿等)⑤祛风通络药(威灵仙、桑枝、木瓜、丝瓜络、伸筋草等)⑥搜风通络药(白花蛇、蜈蚣、全蝎、穿山甲等)⑦祛风除湿药(苍术、薏苡仁、蚕砂等)⑧祛风化痰药(天南星、皂荚、石菖蒲、白附子等)⑨祛风明目药(木贼、决明子、车前子等)⑩祛风除湿止痒药(苦参、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等)11祛风止痛药(川芎、山豆根、凌霄花等)12养血祛风药(何首乌、鸡血藤等)。平熄内风药:①开窍熄风药(麝香、牛黄、冰片等)②清热熄风药(羚羊角、钩藤、地龙等)③平肝熄风药(天麻、僵蚕、白蒺藜等)④滋阴熄风药(龟甲、鳖甲等)。感觉比较繁琐,已经脱离传统风药范畴,可取不?不一定,我觉得最好能“执简驭繁”。

三、风药作用

风邪的特点: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风性善行数变,风性主动。风药,是指一类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发散上升作用的药物,如升麻、柴胡、羌活、独活等,具有轻灵善动的特性,秉承肝木之性着眼于药物气味厚薄、阴阳升降特性,而不全是功用主治。表药不能代表风药。

风药特性,可以用“升、散、透、窜、通、燥、动”加以概括。升,即升浮上行,“风性轻扬”,所谓“高巅之上,唯风药可及”;散,即发散,“风性开泄”,解表祛邪;透,即透泄,开郁畅气,透络开窍;窜,即走窜,“善行数变”走而不守;通,即宣通,风药善于通阳化气,通络行经;燥,即燥湿,“风能胜湿”,风药多燥能燥湿化痰;动,是对上述特性的总括,即活动、流动、运动,还有变动不居之意。风药不仅可以胜湿,祛除肌表风邪,还能疏肝理气,宣通郁滞,升阳举陷、行经袪邪,能够令五脏元真通畅,一气周流。

1、发散外邪(表药)  

大多味薄气厚,辛散走窜,轻清升浮,功能解表达邪。李东垣认为: “凡治风之药,皆辛温,上通天气。”又说: “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 

2、升阳举陷

补中益气汤为代表,主治: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寒温不适以及情志失常等因素均可导致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调,久而便可引起清阳下陷益气健脾的基础上配用风药,借其辛散升浮之性,升阳举陷。风药还可升发清阳以止泻,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东垣认为“清气在阴者,乃人之脾胃气衰,不能升发阳气”,是以清气一升,则浊气随降,再配伍益气健脾药,相得益彰

3、风能胜湿

有云“水之淖淖,风之则干”,东垣云“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对于湿邪,“用淡渗之剂以除之,病虽即己,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故治疗湿邪,无论内湿、外湿,东垣提出“必用升阳风药即差”,创升阳除湿法。

五苓散以桂枝通达阳气且能胜湿对于膀胱气化失常及肝失疏泄、三焦气机郁滞所致水液停聚小便不利不论眼底水肿还是肢体水肿风药与利水药相伍均可发挥“气行则水行”的增效作用。

李聪甫教授论述:“若风甚则肠鸣矢气当用风药以胜湿如防风、柴胡、升麻、葛根之类于健脾利湿方中。”风药可驱湿。《内经》曰“湿胜则濡泄”泄与湿密切相关。风药之用如地中泥湿和风一到湿土自干。

4、调畅气机

味薄气轻其性升浮发散犹如春气之生发具有舒畅一身气机鼓舞人体气化的作用与一般理气药相比风药对气机的调节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作用部位广既能宣肺气又能疏肝气尤能升脾气从而使三焦气机得以通畅全身阳气得以振奋二是以升散为主善于畅通由下而上、由里达表的气机因而最能启发肝胆的春升之性引提人体生发之气资助清阳之气升腾。但风药并非只升不降如张仲景常以桂枝平冲降逆张元素称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均表明风药有升有降不过以升为主。

东垣宗仲景,认为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失和降,可影响脾之升清,脾失运化,亦影响胃的和降。风药辛散,善行,走而不守,能调理中焦气机,使中焦气滞郁结不畅者得以开达舒畅。但风药多升发,故东垣常注意配以和降之品来相辅相成。调中益气汤用柴胡、升麻助脾之升,又用木香、陈皮助胃之降。

风者,春也,木也,升发之气,厥阴风木为肝所主,同气相求,故风气通于肝,风药应肝性之条达,所以可用风药来升发疏泄。但风药仅为顺举之性,并无理气之力,与常用的疏肝理气药如青皮、香附等不同,因其升散之力较强,故常用于肝气郁遏不升、木郁湿阻等病证。

5、火郁发之  

火郁证是指阳气怫郁火邪壅闭于里的症候群。《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火郁发之”明示火郁证的治法。观历代先贤治疗火郁证的用药规律以配伍风药最为广泛。盖火性升散喜上炎而恶抑遏火邪郁结于内若单纯使用大剂寒凉药清降则恐冰伏邪火凝结气机欲清反滞郁结不得开火邪亦难去且易生他变。如钱乙的泻黄散、泻青丸二方均用辛温入肝脾经、轻扬善散的防风。《素问·生气通天论》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风药不仅能祛除表邪且助清里药发散内郁之火。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云“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指出“阴火”皆是因脾胃之气不足,无以升发,“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提出用“风药升阳以发火郁”的治疗方法。如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等,皆以风药为必用。根据各风药药物归经,常用升麻、葛根以发阳明之火,柴胡以发少阳半表半里之火,羌活、防风以发太阳之火,独活以发少阴之火。并立法二则:其一“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其二“唯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恢复脾胃升降,在气机的升降中用“风药”疏散“阴火”。

温病“营热多从卫分或气分迫入 如服药不当或兼夹宿食积滞、痰热、湿浊、燥屎瘀血等阻滞于内致气机不畅邪热内迫于营治此须用透热转气。“就是在清解营热的方剂中配伍轻宣气热芳香开透之品或兼佐消导、化痰、祛湿、通下、行瘀之品宣通气机使邪热有外透之机达出气分而解”。宣通气机轻透气热可选风药取其质轻味辛轻清透散之性可以行气开郁。如桑叶、菊花、薄荷、葛根等常常加入清营泄热、滋养营阴方中

6、引经报使

张元素在《医学启源·随证治病用药》中曰“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阳苍术,少阴细辛。”《珍珠囊》中又提到羌活、藁本主太阳膀胱经升麻、葛根主阳明胃经独活主少阴肾经柴胡主厥阴肝经等,风药引经作用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李东垣强调“头痛皆以风药治之”,“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利也”,因此治疗头目诸疾时常以风药为引经药,如益气聪明汤在补益药中加蔓荆子、升麻、葛根、柴胡引清阳上达。根据经络脏腑的不同特性配伍相应风药,激发经气各入其经可使之发挥“向导”作用,引药物直达病所。

四、配伍增效

·龙之章在《蠢子医》中多次指出:“治病须要兼风药”,“ 治病风药断不可少”,并形象地描述说:“必加此味始通灵好如熊经鸥顾在眼前;必加此味始有力,好如抽坎填离在心间…… 但置风药三两味,便是卢医到身边。”龙氏对风药增效作用的高度评价,应是实践得来的经验之谈。

风药在处方中虽然仅处于“佐使”地位,但作用犹如画龙点睛,十分重要。凡具有辛、散、泻、利、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等动、走作用之药,统称为“动药”;凡具有酸、涩、温、补、滋养之药称为“静药”。风药属于动药,东垣在运用风药时,往往讲究整体辨治,注重阴阳动静的平衡,配伍组方十分审慎,其常予当归、麦冬、麻子仁等养阴润燥之品,以防其燥伤津液,又多配辛甘温补之党参、黄芪、白术等升阳益气之物,以防其耗散元气。

治风有助于治血,风药与活血化瘀药相伍,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因为风药气轻味薄,开泄宣通,善于畅达阳气,活跃血行,又能发散祛邪,疏通血络,因而能从多方面增强活血化瘀药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头面、肌表的某些血瘀病证,往往非用风药难获佳效。事实上,许多风药本身亦具有行血之效《神农本草经》:“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破癥坚积聚”、“川芎主中风入脑……妇人血闭无子”、“荆芥主寒热……下瘀血”等。桂枝,《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谓其“和颜色,调畅血脉……辛香四达,引药以通经络”。羌活,《本草经解》谓其“可以散血也”,“通畅血脉”《本草汇言》。桑叶,《本草拾遗》谓其“去老风及宿血”,《日华子本草》谓其“治一切风并扑损瘀血”。天麻,《日华子本草》谓其“味甘暖,助阳气,通血脉”。白芷,《日华子本草》“破宿血”风药能达到开郁畅气、条达血脉的效果。

五、风药禁忌

风药在早期的本草著作中就有详细记载,隋唐时代得到广泛应用,至宋代更是成为用药之主流,随着这类药的广泛应用风药辛燥耗气伤津之副作用也逐渐显现。朱丹溪首先对风药的滥用提出批判,又因后世养阴补精思想及温病学说的兴起,风药的应用便逐渐冷落,但风药的特殊功用却不容忽视。

慎用风药:(1)肝肾阴虚致虚风内动的中风者慎用风药。因此种情况下风药更添发散之力,且易于耗竭真阴,使病情加重。(2)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脉细数、舌苔有裂纹者慎用风药,此为阴虚内热,此时应用风药无异于火上浇油,慎用风药以免耗阴。(3)夏天或本就体弱气虚者也要慎用风药。夏天天气炎热,汗出较多,发散之力本强,中气为虚。若再用风药,发散则更耗真气。(4)春天慎用风药,盖春天万物生发,又与风药皆为疏泄之气,同归于肝,故应慎用风药以免疏泄太过。

风药的灵动,赋予方剂以活性,没有风药的方剂犹如“一汪死水”,有了风药就有了生命,风药具有“点金术”般的魔力。常见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中升麻、柴胡,阳和汤中麻黄,独活寄生汤中独活、细辛、防风,痛泻要方中防风,泻黄散中防风,清胃散中升麻,玉屏风散中防风,普济消毒饮中升麻、柴胡、薄荷、僵蚕,仙方活命饮中防风、白芷,七味白术散中葛根、五苓散中桂枝,完带汤中的黑芥穗、柴胡等。

周小郎中之中医空间,我随便说说,你随便听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