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面部合集——面部皮炎,嘴唇肿,痤疮(经方医案)

 谷山居士 2023-07-30 发布于上海

Image

18面部皮炎(调胃承气16)——欧阳卫权医案

叶某,女性,13岁,2005818日初诊。面部发红反复1年。每月发作1~2次,每次持续7~10日,伴面部发热刺痛感,甚是不适。面部干燥,不痒,红斑无脱屑。曾多次就医未效。其形体较壮实,且长期大便干结,口干,舌尖红,苔薄黄,脉滑。考虑此乃阳明胃热上熏也,正所谓“面色缘缘正赤者,此阳气怫郁在表”。故予调胃承气汤:大黄3g,芒硝10g,炙甘草3g4剂。

二诊:诉仅服药2剂,面部红斑即好转很多,大便已畅。

继予5剂以巩固,后未再反复。

按:本案若仅见面部红斑而用清热之法,难以取得速效。细心察得患者长期大便秘结,故知此面部红斑乃腑气不通,阳明胃热上熏头面所致,故予调胃承气汤通腑下热,见效神速。

面部红斑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皮肤病中,笔者观察到,临床上有一类型面部红斑患者,具有以下特点:

①面部红斑,或红斑疹、细小丘疹。皮疹多干燥,伴细小脱屑,瘙痒,或者不痒。

②常伴有一突出症状,患者自感面部灼热,或烘热,甚或时有热气上冲面部,一日发作多次,程度轻重不等;

③病程一般较长,反复发作,甚或经年不愈,异常顽固;

④多见于女性。此种类型面赤,多见于现代医学所谓的面部过敏性皮炎、敏感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此种“面赤”的中医辨证,若仅因其皮损干燥、脱屑而“先入为主”简单地辨证为血虚风燥,治以养血润燥、疏风止痒,往往疗效欠住。笔者临床辨证选用过调胃承气汤、桂枝茯苓丸、温清饮、黄连阿胶汤、四逆汤、引火汤、姜甘五味辛夏杏加大黄汤等治疗,效果显著。《经方辨治皮肤病心法》

Image

19嘴唇肿(调胃承气17——刘绍武医案

张某,女,21岁。太原河西区,于1972年秋来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就诊。秋天气闷,她却带着一个大口,摘下口罩后,见少女的嘴唇肿胀如碗,患者羞愧难言,告知刘老,口唇肿痛已20余日,用抗生素、消炎药皆不见效,病者痛苦不堪,无奈求刘老一诊。刘老观其脉证,见脉象洪滑,舌苔黄,时自汗出,口臭明显,遂开调胃承气汤二剂。大黄5钱,芒硝3钱,甘草3钱。令其急煎20分钟,分次温服,患者取药如法服用。2日后复诊,少女面容恢复如初,刘老复开两剂调胃汤以协调胃肠余热,患者高兴持方而去,不复再来。事后刘老讲,治病如用钥匙开锁,锁钥相符,一打即开,如影随形,很快取效。此女素常恣食干脆麻辣烫食品,脾胃积热益甚,唇为脾之余,脾胃有火上冲于唇,故肿胀难消,方选调胃承气汤引热出里。大黄清里部之热,芒硝泻脾胃之实,甘草健脾和中,三药为经,使里部之热急速出里,很快就收到治疗之功。临床用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以治热,小承气汤以治满,大承气汤治实热、腹满、躁、实、坚,桃仁承气汤泻血治瘀,四承气汤各有妙用,运用得当,药到病除。(《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经方直解》

Image

20部痤疮(大承气38——王付医案

李某某,男,20岁,2010312日初诊。主诉:患面部痤疮已有两三年,多方治疗,外用药、内服药都使用过,可面痘始终未能消除,平素亦不敢吃辛辣食物,近面痘又见增多前来诊治。刻诊:整个面部以及颈部都有痤疮,面痘红肿高大,顶大突出,与正常皮肤边界清楚,并有热痒痛,有的已经溃烂留痂,大便稍干,舌质黯红、苔薄脉数。中医辨证:热毒瘀阻证。治疗原则:通腑泻热,清热解毒,祛瘀通窍。治疗方剂:大承气汤加味。

大黄12 g,芒硝10 g,枳实5g,厚朴24 g,连翘30 g,银花10 g,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30 g,石膏45 g,赤芍20 g,牡蛎30 g,天花粉6g,桃仁12 go12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分3次服。

二诊:药后,前额及面颊部痤疮略有好转,又以前方治疗12剂。之后,以前方治疗两月余,面痘基本消失,嘱咐患者以后尽量不吃辛辣刺激食物。《王付经方医案

论:数为内热之脉,阳盛之象。大黄即能泻胃热,也能降逆,泻之痞石膏,即能清泻卫热,也能清泻胃热。

Image

21面毒痤疮(大承气39)——范中林医案

苏某某,男,27岁。北京市某饭店职工。病史1973年开始,面部生疮,发于面颊部,逐渐增多,时发时消。北京某医院诊为痤疮。除服西药外,中医曾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托毒消痈、驱风除湿等法论治,未效。197910月末转来就诊。

一诊满脸皆有脓疮,主要集中于双颊、两腮,疮形如豆,红肿,积脓,发痒,刺痛,时觉发热,面色紫红,疤痕残存。头痛,头晕,心烦,口干,腹胀,大便结燥。舌质红,苔老黄厚腻,干燥紧密。此为风热客于阳明,已成腑实,上攻而成面毒之病。法宜泄热动结,润燥软坚、以大承气汤主之。

处方:生大黄10克,芒硝10克,10克,厚朴15

辨证:患者心烦、发热、口干、腹胀、便结、舌质红、苔黄燥,显系阳明腑实之证。从病史观之,乃风热交加,客于阳明,长期蕴积不解,面部生疮,发于双颊,正如《医宗金鉴》所言:面发毒在颊车,初小渐多赤豆形,肿硬焮疼津黄水,证属风热客阳明。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循行部位均入颊车,络于面。胃与大肠积热益深,必致肺气熏蒸,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通调失畅,上攻于面,亦可使皮毛气血津液输布失职,热毒积聚,遂发为脓疮。本案病现于面,根在脏腑,属热,属里,属实,证属阳明,须苦寒峻下为治。

二诊服上方一剂后,泻稀便四次,发热、心烦、口干好转,面疮肿痛稍减,苔厚腻略退,余证同前。腑实之证解,但表里俱热盛之候未除,宜泻火解毒,以黄连解毒汤加减主之。

处方:黄连6克,黄芩6克,黄柏10克,桑皮15克,杏仁12克,荷叶10克,甘草3

三诊三剂后,脓疮渐消,刺痛著减,已不觉痒,面色紫红稍退,心烦、口干、舌燥亦明显好转,大便正常,舌红苔腻俱减。拟荆防败毒散并连翘解毒散加减,清风热,解余毒。

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连翘10克,黄芩10克,银花15克,紫花地丁30克,土茯苓60克,木通10克,甘3

服三剂,脓疮基本消退,诸证明显好转。稍进清热除湿之品,并间服针砂散,清余邪以善其后。范中林医案选

论:苔老黄厚腻,干燥紧密此就是苔黄燥涩。心烦者,土燥津伤也。面为阳明,胃热则面毒也。

Image

22口角痉挛小柴胡95——朱树宽医案

周某,男,65岁。1994123日初诊。患者自述5天前出现左耳灼痛,初未在意,很快出现耳部带状疱疹,继之又出现左眼不能闭合,畏光流泪,口角歪向右侧。当地医院诊为Ramsay-Hunt综合征Ⅱ1型,予维生素B、地巴唑口服,并肌注硝酸一叶秋碱、维生素B12,治疗3天未见效果,故投治中医。诊见患者左侧面瘫,左侧外耳道粟粒状疱疹,灼热作痛,伴胸满口苦不欲食,舌淡红,苔薄黄微腻,脉滑微数。证属湿热蕴结,风火上扰,少阳枢机不利,予小柴胡汤加僵蚕、蝉蜕,水煎温服。服药7剂,诸症均减。效不更方,继服7剂,病告痊愈。1年后随访,已康复如常。(朱树宽《中医杂志》)经方直解

23痤疮(小柴胡96——董正平医案

这位女生今天来找我,其面容让我大吃一惊。半年前,我曾见过她两次,当时脸部只有少许痤疮。今天,只见她痤疮满脸,色红,口周为甚。自述,痤疮加剧3天,可能与近来着急上火,吃麻辣烫有关。自觉烦热,身热夜甚,睡眠不实。最近3周,大便日一次,量少,不畅。月经延后1周,色暗,量少,第一天腹胀痛。月经将至。舌略暗,苔薄黄,脉弦涩。

处方:柴胡10g,黄芩8g,天花粉15g,党参6g,麻黄3g,连翘10g,杏仁8g,赤小豆15g,桑白皮15g,酒大黄8g,丹皮8g,赤芍8g,桂枝6g,茯苓15g,大枣15g,生姜10g,6副。

患者服上药后,痤疮大减,月经来潮,量较多,疼痛。经净后,以小柴胡汤、四逆散、当归芍药散合方调理。2周后,痤疮已稀,遂停药。《经方浅悟

论:本案是小柴胡合麻黄连翘小豆汤。痤疮,按照面赤理解,外有表证,内有胃热。

(微商—勿扰、中医号主—勿扰)
不读《伤寒论》,不入中医门,
不读《黄元御》,不入伤寒门。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