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心态好了,人生就顺了

 儒风大家 2023-07-31 发布于山东

作者 :儒风君 · 子鹏

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次,苏轼和朋友去喝酒,一位名为琴操的女子对苏轼的诗词大为称赞,说他是神仙中人,可让人脱离苦海。
 
苏轼惊讶的问道:“我怎么会是神仙中人呢?”原来是他的词做到了三不知,也正是这三不知,才可以让人有脱离苦海的能力。
 
原来在琴操六岁的时候,家中遭遇变故,心灰意冷,一心求死,无意间听见有人弹唱苏轼的词,唤起了她求生的欲望,这才救了她的命。
 
有人感叹苏轼的才气,有人感叹苏轼的豁达,然而,最要紧的是苏轼两者皆有,这才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苏东坡。
 
人这一生,难免会遭受苦境,如果无法避免,那就学一下苏东坡的“三不知”,它可以让你在人生的低谷时,还能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
 

1

不知愁
 
奥维德说:“世界上没有纯粹快乐的事,总是有一些焦虑与之同来。”
 
有的人愁居无定所,有的人愁爱恨随意。有的人回首过去,不免伤心落泪,有的人面对未来,则是满眼迷茫,充满忧虑。
 
然而,只有让心安定下来,不为往事扰,不为来时忧。让自己安住当下,才能享受生活的静谧和美好。
 
苏轼的平生爱好有三点:一是写诗,二是吃,三是得罪人。这三大爱好造就了不一样的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富贵的时候,有了剩余,不是赈灾就是济民,要不就是自掏腰包捐钱修堤。
 
很多时候,他的美食是在落魄的时候,自己研究出来的。爱吃的苏轼,即便是在困苦中,也总能寻到一番滋味。
 
被贬岭南的时候,由于不知道这里不产米,爱喝酒的苏轼就把自己带的米用来酿酒,以至于很长一段日子里,没有米煮饭。苏轼就只能在当地吃芋头,吃不惯这些的苏轼,就自己想着法骗自己,自顾自地说到,这是难得的美味。
 
当地的炸蜈蚣,看着渗人,不少外乡人都不敢轻易尝试,苏东坡稍微瞥了一下眉,闭着眼睛就吃了下去。
 
苏轼一生清苦,哪怕是做了翰林学士,但他的骨子里实在是享不了福,不一会儿就请辞外调。
 
他从来不知道愁为何物,只是走到哪里,就玩到哪里,吃到哪里。
 
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王巩。受乌台诗案牵连,王巩被贬至广西宾州,比苏轼贬的还远。
 
苏轼之后担任翰林学士,见到王巩后,问他境况如何。王巩却表示他很感谢这次经历,在这里,他吃酸粉,尝甘蔗,游武陵山,活得好不惬意,更是悟出了:“身体发肤皆虚幻,我心安处是故乡。”这也让苏轼感慨万千。
 
人生际遇变化万千,终日忧愁不如乐天知命。不妨让自己活在当下,于生活的琐碎中看到美好,在岁月的平淡中享受淡淡的快乐。
 

2

不知恨

元丰二年,苏轼43岁,调任湖州知州。苏轼最会写文章,常常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仅凭一封《谢上表》就让神宗皇帝给这位才子定了罪。
 
之后,深知皇帝又找出沈括搜集出来的诗集,好让苏轼的罪名确凿。于是刚上任三个月的苏轼,就这样在乌台的狱中待了103天。
 
苏轼才气冲天,记忆力也十分出众,审案的人奈何他不得,只得潦草收场。
 
奈何苏轼名气太大,他们不敢对苏轼用刑,只是用“熬鹰”的方法逼他就范,关押在苏轼隔壁牢房的大臣苏颂,日后回忆起这段往事写诗道:“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好在苏轼在狱中除了心灵受到摧残之外,没有皮外伤。
 
就这样在牢里苦熬了两个月的苏轼心灰意冷,不知道那一天就会死去。
 
这里的一个牢卒梁成,因为早年受了苏轼的恩惠,在这里对苏轼恭敬有加。每天他都会为苏轼带来饭菜,苏轼之后的日子过的还算舒坦,直到他最后被释放出狱。
 
在牢里睡不着的时候,他就想那些美好的日子,总之什么高兴想什么,很快也就睡着了。
 
神宗皇帝为了找个理由释放苏轼,就派人去查看苏轼的睡眠情况,只见苏学士鼾声如雷,那人回来把情况如实告诉神宗皇帝。皇帝大笑说到,苏轼不心虚,才能睡得这么好。就这样,苏轼被释放出狱。
 
出来后,无故蒙冤的苏轼惊魂未定,回到家大哭一场,很快就到黄州去了。
 
自“乌台诗案”后,苏轼写诗谨慎了许多,但依旧难掩其真性情。他的诗中,没有造贬的苦闷,只是多了一份豁达。
 
一个人若是心中充满了恨意,往后的日子里便很难得到快乐。究其原因,不过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真正厉害的人,早已学会了原谅,他们会把自己遭遇的不公,变成茶余饭后的谈资,然后活出一个逍遥自在的人生。

 

3

不知怨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
 
人生的苦难,有时候来得那么猝不及防,只有调整心态,乐观的面对自己的处境,一步步的努力,才能够到达幸福的彼岸。
 
有一天,正在田间劳作的苏轼跟着朋友去看荒地,走到半路,忽然间狂风大作,暴雨倾注,来不及躲雨的苏轼,就在雨中即兴说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黄州的这份练达,在他被贬岭南之后,更加显露出来。
 
在岭南,日子过得更加穷困潦倒,这里吃饭无米,生病无药,四季无冷热,即便是想写文章,却没有墨。在朋友的帮助下,苏轼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在这里的日子虽然穷苦,但也过得还算舒适。
 
章惇,这个前半生是朋友,后半生是敌人的政客,明显不想让苏轼十分好过,就派自己的心腹董必去为难他。董必则派出彭子民前往儋州。
 
好在彭子民闹得不凶,却也是让苏轼流离失所。有朋友邀请苏轼到他家居住,但苏轼怕连累他们,一段时间内就在桄榔林里居住。直到彭子民走后,苏轼才在朋友的帮助下盖起了一间茅草屋。
 
不久之后,新皇即位,苏轼再次被启用,而章惇却被贬去雷州。因为他坏事做尽,这里的人不肯收留他,只能是找了一个大车店里栖身。
 
苏轼听闻消息,告诉他的儿子苏过说,自己要去见一个老朋友。他的儿子阻拦说,章惇当时那么害你,你怎么还要去见他。
 
苏轼到了章惇住处,章惇避而不见,苏轼便告诉章援说,自己不怨他,知道他自己当时是迫不得已,并不是他害了苏子瞻,倒是别人害了他章子厚。
 
苏轼走后,章惇才出来,早已老泪纵横。
 
不去抱怨别人,及时把他人的过错放下,自己的心才能够少受伤害;不去抱怨环境,事与愿违的时候,才能够做到心平气和。
 
命运从来没有偏袒过任何人,当你不再抱怨,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遇见,所有的经历,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4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穿越千年,他性格中的温暖底色依旧如此动人,至今抚慰着今人的创口。
 
苏东坡一生豁达,在他眼中,天底下都是好人。他做人做事无非就是一个诚字,待人真诚,写诗真诚,所以老百姓记得他。他虽然仕途不得意,但是他的人生却处处是惊喜。
 
他在晚年的一首时,自嘲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一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认为他的功业不再高堂之上,不再人生得意处,反而是把他遭受的苦难,看成了一生的功业。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如果感到人生艰难,失意痛苦,就去看一下苏东坡吧,他的诗词,足以慰平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