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释微》——第七十八章

 新用户5477KoTe 2023-08-03 发布于浙江



《老子》

RECOMMEND

作者:老子

推荐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01

天下莫柔弱于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02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在攻克坚强的东西时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的,这是因为它无法被轻易改变的缘故。

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是不知道的,却没有人能实行。

所以圣人说:“承担一国的耻辱,才称得上国家的君主;承担一国的灾祸,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言听上去像是反话。

03

正文释微

本章的主旨是以水为喻,彰明为君之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

意思是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在攻克坚强的东西时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的,这是因为它无法被轻易改变的缘故。

“易”后人多取王弼解,将之释为替代之意,然与上下文之间缺乏明确的逻辑承接,因此这里取改变之意。像我们常说的“移风易俗”中的“易”,也包含了改变之意。

水虽为天下至柔,却能克天下之至刚,譬如当洪水肆虐时,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坚实的房屋冲垮。即便是细小的水滴,只要持之以恒,也能逐渐穿透厚重的巨石。这是因为水始终保持其趋下的流动方向,不受外部环境影响。正是这种方向性赋予了水克刚的潜力。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意思是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是不知道的,却没有人能实行。

柔弱之能胜刚强,众人尽知,却鲜有人愿意实践。实际上,老子对天道的感悟,并非来自宏大的事物,而是着眼于平凡之处,如水、山谷等我们习以为常之物。但正是在这些普遍性事物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意思是所以圣人说:“承担一国的耻辱,才称得上国家的君主;承担一国的灾祸,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垢”,即污垢之意,引申为屈辱。“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后指代国家。“不祥”即灾祸之意。

水因居于低处而容纳众多污垢,因此老子认为,想要担任君王,就必须具备宽广的胸怀,能够承受民众的指责与抱怨。若对民间的批评和异见采取封锁、武力震慑等手段,没有承担一国之诟的自觉,倒不如早早离位为好。

当面对灾难时,君王应勇于冲在第一线,视民众的灾祸为己任,把民众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然而,后世君王在国家遭遇灾祸或人民面临危机时,往往只是派遣几个大臣聊以慰问或颁布罪己诏,美其名曰自省或检讨自己的过失,实际上已经是一种伪善和带有欺骗性质的愚民之术,与“受国不祥”的精神境界相去甚远。

“正言若反”

意思是正言听上去像是反话。“正言”即得道之言,至道之言,而“若反“则蕴含两层意思。首先是反常之言,这类言辞不遵循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逻辑表达习惯,听起来令人不适或不知所云。河上公注:“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为反言。”而那些无知的庸人,在听到这些正言后,往往会觉得它们与自己的常识相违背,因而大加嘲讽,实在是愚不可及。

其次是蕴含否定性之言。由于所有事物中都包含自己的对立面,并且不断在向对立面进行转换,因而,作为终究实体的道无法用正面表述的方式加以呈现。只有同时否定事物中存在的矛盾性和相对性,才能揭示世界最后的实相。

这种表达方式在佛学中亦有体现,被称作“遮诠法”,以龙树菩萨《中论》的“八不中道”为例:“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里的“八不”其实就是一种遮诠的表达。通过对各种观点和概念的持续否定,从而逼近事物的本质。

即使不谈这些抽象的哲理,将此观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对我们依然具有相当的启示价值。当一个人或一本书让你觉得这不正是你的想法吗,或总是让你感到愉快时,这时候你就要警惕了,想到老子说的“正言若反”,你很有可能只是在照镜子,看到的是自己想法和观念的倒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