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湖遗址惊现8000年前毕摩法器,实证华夏文明万年历史

 抱雪斋读易笔记 2023-05-17 发布于上海

贾湖文化就是一个典型的早期华夏文明。

八千年前的贾湖文化遗址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形状奇特的叉形器。

研究者称:

叉形器在贾湖遗址前六次发掘中共出土18件,在第七次发掘时出土2件,第八次发掘时出土2件,总计22件。

叉形器是贾湖遗址出土的较为特殊的一类骨制品,多与骨笛、龟甲组合共同出土于遗址墓葬中,经分析,三者可能皆为某种宗教仪式用具。显微观察的结果表明,贾湖叉形器的制作集切割、打磨、抛光、穿孔等多种工艺于一身。

叉形器的所有者以贾湖先民中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男性为主。形似叉形器的骨制品在大汶口文化和龙虬庄文化诸遗址中均有发现,贾湖文化对大汶口文化和龙虬庄文化皆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签筒在彝语中叫“乌吐”,是毕摩常用法具之一,据传有镇魔降妖之功用:

一般为木质,中空,长短不一,按毕摩自身的体格择日制作,分公、母、子三种,尖部张口成梭锥形为阳性,张口呈半椭圆形为阴性,且张口大小与所持毕摩张口嘴形大小一致,若签筒张口过大,超过毕摩之口,会克主,不利于毕摩,若张口过小,则为法力不足。签筒由前后两节合成,前节谓之柏公,由名山深处柏树制成,后节谓之樱母,采自名山深处猎犬不及之处的樱木制成。签筒长度与所持毕摩前肘(包含五指)长度吻合,过长则把握不住,作法容易出错,或克主,对自身不利,过短则法力不足。签筒内装毕摩占卜用的神签,彝语谓之“洛乌”,有十八支或十一支两种。神签用竹削成,分阴阳两种,削成叉形为阴签,削成一侧尖形为阳签,用于占卜,签筒两端系以皮绳或铜链制就的背带,毕摩出行或举行仪式时斜跨于背上。

瞎子也能一眼看出来:这所谓的叉形器就是彝族毕摩至今仍在使用的法器。

摆放在毕摩身前的签筒就长这个样子。

毕摩在彝族中的地位仍然十分崇高,是文字典籍的掌管者,属于最高等级的知识分子,身份仅次于土司和法官。贾湖墓葬中的随葬品也表明了墓主人的毕摩身份:

出土叉形器的13座墓葬分布自I期2段至Ⅲ期7段,前后延续了约一千年。其中,I期2座墓葬出土叉形器2件、Ⅱ期10座墓葬出土叉形器11件、Ⅲ期1座墓葬出土叉形器2件。

在这13座墓葬中,除了2例是叉形器单独出土之外,其余11座墓葬均是叉形器与骨笛或龟甲呈组合出土,且看不出明显的区别,这三者地位应是相当的。这些墓葬出土的随葬品一般比较丰富。

毕摩除了掌管文字,还掌管卜筮。

贾湖随葬器物中,骨制“叉形器”箭筒通常与龟甲一起放置,龟甲内置小石子。

这些龟甲就是最早的签筒,龟壳里的小石子就是数占用的!

M344的随葬品多达33件,墓主头上方放置了8件龟甲,其上置一件叉形器,这说明在埋葬死者时很可能举行了一个类似慰灵的仪式:类似现象在M327(乱骨堆东侧随葬完整角甲8件,龟甲内置小石子,龟甲上置2件叉形器和褐铁矿原料)、M363(叉形器、龟甲置于二次葬个体乙的乱骨上)中都可以见到。

最能够证明墓主人是古夷族毕摩身份的,就是其中一个龟甲上还出现了一个古彝文:

“吉”!

这分明是对龟壳里面的石子进行数占之后得出卦象后的结论!

刻有彝文“字”字的龟壳

与签筒、龟壳一起配套出现在毕摩墓中的,还有那牛逼到逆天的贾湖骨笛

贾湖七孔骨笛

这种七孔骨笛,如今彝族人称为竖笛,至今还在经常吹:

竖笛是用一根长约30厘米,口径约1厘米的竹管制成,在竹管的正面开7个音孔,在竹管顶端的背面的约1.5厘米处开1个音孔,然后再削一个约1.5厘米长,可以塞入竹管顶端的小木头,小木头削成大半圆形,其缺口对准竹管顶端背面的音孔。彝族竖笛的制作原理与箫的制作方法差不多。彝族的竖笛虽然在正面开了7个音孔,但是在吹奏时只用到第一至六个音孔,即用左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调剂音节。第7个音孔是留着排气用的。

如今彝族的签筒和笛子都改成了竹子制作,水平其实比八千年的贾湖文化骨制品倒退了很多!

那么,贾湖文化从何而来?向何而去?

贾湖文化应该是从上山文化发展而来的,两者都是以水稻种植为主,都有酿酒技术,更重要的是上山文化已经有了六画卦,标志着伏羲先天易学已经成熟了!

而且直到今天彝族毕摩还在传承着伏羲先天易学!

贾湖的毕摩文化后来向东传到了山东大汶口,直接催生了大汶口文化。

形似叉形器的骨制品在贾湖文化年代之前以及年代相近的裴李岗遗址19长葛石固遗址20、莪沟北岗遗址21、唐户遗址22、中山寨遗址23等一批裴李岗时期的遗址中均未发现,而在大汶口文化的大汶口遗址24、刘林遗址25、三里河遗址26,龙虬庄文化的龙虬庄遗址27、青墩遗址28等都有发现。

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大汶口遗址的骨矛M63:10是用动物腿骨剖一半制成尖端与钩形,这与叉形器的选材与制作方式一致:刘林遗址的雕空骨器M167:1与三里河遗址的骨刮形器形似叉形器下段的钩状部分。骨刮形器出土时一般握于墓主手中,发掘者推测其用于刮削(抱雪斋按:这是签筒!不是刮削器!)

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墓葬中也出现随葬龟甲及石子的现象,如大墩子遗址M44随葬2副穿孔龟甲,M21随葬龟甲及十几颗石子:刘林遗址 M128随葬2副穿孔龟甲;尚庄遗址M25男性墓主随葬一副龟甲30;野店遗址 M88女性墓主随葬一副穿孔龟甲31.

龙虬庄文化中,龙虬庄遗址出土骨匕2件,标本T3829⑥:24与青墩M95:3器形接近,标本M402:4与贾湖叉形器区别在于叉形演化成一股,刀状部分有所简化。骨环见于6座墓葬,共11件,器形接近贾湖叉形器下段的钩形部分。这些墓葬除了M220仅一件骨环外随葬品都比较丰富,少则11件(M368),多则35件(M348);骨环多是成对出土,而且在3座墓葬中骨环置于墓主人手中,有的一手一个。总的来看,贾湖文化面貌在诸多方面与龙虬庄存在共性。

贾湖文化除了东进,应该还继续向西扩张,在大约7900年前产生了大地湾文化,随后催生了辉煌无比的仰韶文化。

距今5100年前,具有明显彝族文化特征的南佐都城横空出世。

南佐遗址规模巨大,核心区域有九座金字塔形建筑!

在南佐遗址的核心区域,发现了炭化水稻几百万粒,体现出古夷人对上山文化和贾湖先民稻作的传承。

五千年前的金字塔群哦!

九座!

那时候古埃及的金字塔在哪呢?

并没有,它们还在等着古夷人的到来!

哈哈哈哈哈哈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