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望舒 苏轼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是的,人世间,最令人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亲人的逝去。 亲人的离开,无疑是令人痛彻心扉的,犹如剜心刻骨,很多人会止不住地嚎啕大哭,恨不得随之而去。 但有一些人在失去至亲时却不掉一滴眼泪。一般来说,大多是以下这三种人。 01不敢相信亲人的离世,有的是天灾人祸,有的是突发疾病,没有丝毫的思想准备,令人猝不及防。明明是好好的一个人,突然撒手人寰,使人难以接受,不知所措。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突然遭遇到巨大打击时,机体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拒绝承认这个事实。 同事的丈夫刚过不惑之年,星期天还与家人一起吃饭。周一出差,路上遭遇车祸。 哭,是一种发泄情绪的方式。而人的精神被麻痹时,往往哭不出来的。 等办完丧事,回到家以后,看到温馨的照片,看到他的衣服、鞋子,脑海里浮现他的音容笑貌...... 直到这时,同事才好像一下子反应过来。她肝肠寸断、心痛不已,内心的悲伤如狂风袭来,眼泪如决堤的洪水奔涌而出。 几年过去了,她常常忆起一起生活时的点点滴滴,依然会哭成泪人。 如一位哲人所说的:
02问心无愧面对亲人的离世,不能用眼泪来衡量。流泪,未必就是伤心;不流泪,未必就是绝情。 在亲人去世的时候,平时最为孝顺的子女,往往不掉眼泪。因为,他们心中无悔、问心无愧。 舅妈家的两个儿子就在本市工作,除了春节,平时很少看望她。多年来,一直住在表妹家。 有病的时候,两位表哥以各种理由搪塞,不到医院照顾。舅妈过世后,他们哭得呼天抢地。之所以这样做,正是因为心中有亏欠,还担心亲戚朋友说自己“不孝顺”。 哭,是给别人看的。但是,无论如何表演,也遮掩不住不孝的事实。毕竟生活不是演戏,“惺惺作态”,不如生前尽孝。 反观表妹,在舅妈生前,用真心善待、照顾、陪伴,在膝前尽孝,已经尽了最大的孝心。 舅妈在离开前,身上插满了管子,痛苦不堪。离开,真的是一种解脱。表妹已经接受了舅妈即将离开的事实,所以,没有特别悲伤。 《围炉夜话》中说:
有人烧香拜佛,其实,最好的“活菩萨”,就是家中健在的老人。 03未曾悲伤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若是从未在亲人那里感受到任何温暖,反而伤透了心。那么,面对亲人的逝去,自然难以发自内心地感到悲痛,更不会流泪。 亲人只是有血缘关系,并不能代表感情很深。这种情况,会导致在亲人离世时,不掉一滴眼泪。 表姐的童年是灰暗的,姨妈脾气暴躁,言语中总嫌弃她是个女孩。甚至一言不合,就是拳打脚踢。 从小到大,表姐非但没有得到姨妈的爱与理解。姨妈,反而给她造成了无法抹去的伤痛。 表姐对姨妈心灰意冷,考大学时,唯一的要求就是越远越好。后来,表姐在遥远的天津工作、成家生子。逢年过节,很少回来。 姨妈去世时,表姐没有哭,也没有悲伤的情绪。不是表姐太冷血,而是她们之间,没有多少感情。表姐不难过、不掉泪,亲戚们都心知肚明。 有时候,最大的伤害,恰恰是来自亲人。表姐18岁后,她们基本没在一起生活过,彼此之间自然没什么感情。 这样的父母去世,子女怎么会难过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正如有人所说的:
04梅娘说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的自然规律。爱恨别离,是人生常态。亲人会渐行渐远,谁也无法左右。 庄子说:
妻子过世之后,他非但没有哭,反而鼓盆而歌。 庄子生不喜、死不惧,视生若死,视死如生。对待命运的态度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愿每个人,都能学会如何勇敢面对死亡。早日走出伤痛,好好生活。这,是人生的必修课,也是逝者最大的心愿! 看完文章顺手右下角点『赞』或『在看』,把梅娘说设为『星标』,就可以每晚准时与我们见面了~梅娘在此表示感谢! END "梅娘说"长期接受读者倾诉, 倾诉内容默认同意作为写作素材, 欢迎把你的故事告诉我,免费帮你排忧解难。 (喜欢我的文,就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吧,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