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大话西方艺术史》——世界和生活本身,就是艺术

 三个石头读书 2023-08-04 发布于广东

“我们不需要成为艺术界专业的学者,但也不能以纯粹无知的状态去欣赏艺术。这中间有个巧妙的平衡点。假如通往艺术的道路上有一扇门,那么这本书的目标,就是成为打开这扇门的钥匙。”

——《大话西方艺术史》

1

每到一处,我都喜欢去当地的博物馆,因为只有在博物馆里,你可以领略当地沧桑的历史变迁、感受那里厚重的文化传承、也能通过不同的艺术作品,感悟数百年前甚至数千年前,当地的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美”的定义、“美”的理解,和“美”的追求。

几年前曾读过一本《你应该读懂的100幅世界名画》,选取了最经典的100幅西方世界的名画,逐个剖析,足够有深度,但过于学术化,对于没有什么艺术基础的小白们,可能又略显枯燥;

后来,一直关注的艺术博主——顾爷,出了两本《小顾聊绘画》系列,读过后也很受用。作者用幽默风趣,句句带梗的调侃,把晦涩深奥的西方绘画艺术变得生动有趣,但有趣归有趣,对于那些希望厘清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了解艺术风格的多种流派以及演变的历程的读者来说,可能又显得缺乏结构性的阐述。

我认为,这本意公子的《大话西方艺术史》恰好介于正统的学术读本和有趣好玩的艺术调侃的中间地带,既能雅俗共赏,又能让人多角度解读艺术史上的经典杰作,带你掌握欣赏名画的正确方法。

2

对西方艺术史发展脉络的理解——

其实,艺术对于美的追求,也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在徘徊、反复中螺旋式的变化。

西方绘画史的起源,公认是30000年前,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的野牛壁画,源于原始人对生活的希望。在这希望中,西方艺术一步步走来,经历了无边无际的神话世界,经历了古埃及神秘的死亡艺术,在古希腊到达了第一座高峰,所以在西方历史中,古希腊就代表着整个古典主义的最高理想,美的典范和标准就此树立。

而要理解西方艺术史,就首先需要理解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也就是希腊神话和《圣经》。希腊神话无非是“神的起源、王位争夺、宙斯的情史”三个部分;而《圣经》无非就是一个“人与神”不断约定的故事——

  • 伊甸之约

  • 亚当之约

  • 诺亚之约

  • 亚伯拉罕之约

  • 摩西之约

  • 巴勒斯坦之约

  • 大卫之约(此后耶稣作为神的儿子降临到人间,世界进入新的纪元)

中世纪漫长的Dark Age(从476年西罗马灭亡到文艺复兴的一千年时间),是一个漫长而极端的禁欲主义的时期,艺术只能为宗教而服务(乔托,开启了将目光重新投向了人性美好和自然魅力的大门)。

在乔托之后,艺术家们借着文艺复兴的复古旗号,掀起了伟大的艺术改革,用人文精神将艺术推上了有一个灿烂的顶点(代表人物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丢勒。。)。

紧接着,卡拉瓦乔抛弃了理想的古典美,开创了巴洛克时期,其特点是凝结了现实的逼真感和故事的戏剧性。

而这个阶段,不仅在意大利,荷兰、德国、西班牙、法国。。。都涌现出大量的绘画天才,伦勃朗、委拉斯开兹、蓬皮杜夫人。

随着巴洛克艺的古典美,在皇家穷奢极欲的奢华生活中走到了极致(所谓的洛可可风格:曾在凡尔赛宫和马德里皇宫看到的有东方元素的富丽堂皇的寝宫,就属于洛可可风格),在法国大革命烈火的淬炼中,又出现了书写激情历史的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雅克·路易·大卫。

经过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欧洲,人们又开始了反思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涌现了波澜壮阔的浪漫主义画派和现实主义画派——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 vs 库尔贝《画室》《碎石工》《自画像》。

自库尔贝起,艺术不再是神话、宗教故事的艺术,而是现实的艺术。所以说“没有库尔贝,就没有马奈;没有马奈,便没有印象派。”

随后出现的米勒、罗丹,其代表作就更多聚焦在农民和乡村、生活和土地,这些最平凡和最真实的场景,却是最打动人的作品,他们的画和雕塑作品,让人“回归”。本书中关于罗丹的《思想者》解读鞭辟入里,从以前未知的角度诠释了这个名作,有获得新知的阅读喜悦感。

马奈之后,便是印象派的兴起—莫奈、梵高、高更。。。

进入20世纪之后,更是百花齐放,画家们从过去追求“画得更像”掉转船头,纷纷去追求“画得不像”——表现主义(蒙克)、立体主义(毕加索)、实验艺术(杜尚)、野兽派、波普艺术、超写实主义。。。。等等。

人类的艺术就是这麽纠结,就在这样来来回回的摸索中前行。艺术可以是有形的物体,也可以是无形的观念,也许,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观者,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世界和生活本身,就是艺术。

3

将主要的艺术家和所属的流派做了整理,很受用,摘录于此。

三个石头    2021.03.30


吹灭读书灯    一身都是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