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美国人与一位中国老者的对话,或许是为了尽求真实,文字全部还原采访录音内容,没有修改精炼,造成阅读上舒适度很一般。 梁漱溟,我个人觉着这是一个性格倔强,有独立思想,在境界上很超脱世外,但实际行动上又很入世的一个人,因为他的一生没少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 书中谈到了他的文化思想的根源,政治见解和立场,还有一些和名人,比如毛主席,李大钊,陈独秀等交往故事。 《这个世界还好吗?》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我只记录文化思想一部分。 BOOK 第一部分:我的思想根本 梁漱溟是一个佛教徒,也自认是一名儒教徒,从小就想出家当和尚,对佛学有很深的向往和研究。全书多次出现他对佛教含义的解读,比如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唯识,我执等等。 一个人的思想离不开他的生活 宗教的信仰,是不论哪个民族都有的。但任何一个地区的宗教绝对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他是为了解决当时的一些问题而后出现的,且随社会的进步,宗教的教义也会演变,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就衍生发展出很多宗派。正如文中提到的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这个变化并不是因为佛教理论早已俱足,人们接受程度不同,而按照人们理解能力的进化先后输入,这实则是因为社会的变化,而佛教本身有了教义的改变。跟得上社会进步能与之俱进,则是学术,跟不上社会进步,那就是迷信。 我不是佛教徒,但是我知道对于一些道理而言,各门各派,不论古今中外,其见解是出乎意料的相同的。 关于大小乘佛教: 佛教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讲出 世 ,就是出 生灭 (依因缘和合而有,谓之'生';依因缘离散而无,谓之'灭')。世间就是生生灭灭,生灭不已,这就是佛家所谓的轮回。轮回具有“相似相续”,“非断非常”的特点。这是佛家对生命的看法。 比如:今天的我是也不是昨天的我,因为世间一切都在不断变化。 小乘佛教的条件: 1.诸行无常 ——世上没有常恒的东西,都是在变化流行中的。 我的理解这和这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濯足长流, 抽足再入, 已非前水”意思是相似的。 2.诸法无我 这里的法分为:有为法(即生灭法)和无为法(即不生不灭)佛家言:有生灭,就有不生不灭,生灭和不生不灭是一回事。这也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 3.涅槃寂静 大乘佛教是在小乘佛教的基础上来个翻案。小乘是罗汉道,大乘是菩萨道。 (罗汉是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菩萨是要回到世间,不舍众生的。) 大乘佛教讲不出世,即不舍众生,不住涅槃,比如菩萨是普度众生的。 总之:小乘以出世为规矩,大乘则出而不出,不出而出,仍回到世间来。 梁漱溟在访谈中言及他的思想根本就是佛家跟儒家,他的行为与是大乘佛道是不悖的,因为在他的一生中奔走于两党之间,运筹乡村建设,这就是大乘中的出世。 虽然佛教最初是以宗教形式传入,但是除宗教外,他也有学术的一方面,佛教不等同于迷信,应该算是一种学术信仰吧..... 第二部分:从中国文化的精神说起 中国文化与西洋文化,印度文化不同 中国文化特色: 中国文化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它把家庭关系推广用到家庭以外去,比如说他管老师叫师父,管同学叫师兄弟,如此之类,它总是把家庭那种彼此亲密的味道,应用的社会中去,好像要把那个离得很远的人拉近,这就是中国的文化特色。 这与西方的“个人本位,自我中心”是相反的。 中国文化中更相信人,不相信上帝真主之类的。中国人想要解决的是现世问题而非来世问题,这也是儒家特色。 在世界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梁漱溟 按照梁漱溟的逻辑推理未来人生面临的三大问题: 人和自然的问题—— 这是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问题,西洋文化更占据优势,一切都是向外扩张,利用自然征服自然,运用科技的力量,发展物质文明。 人和人的问题—— 物质文明到一定程度后,人类开始重视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人类开始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讲求伦理道德的中国文化开始复兴。 人和自身的问题—— 更久远之后,按照逻辑推理,人开始更注重自身的问题,对生命,生活的价值思索,寻求精神层面的解放和解脱,(古)印度文化成为文化主流。 人类社会到底有没有一个普遍的真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判断标准? 有,也没有 首先说没有,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习俗认为对的,人就自然而然的认为是对的,但是在这个地球上,有很多个“社会”,你所处的社会认为是对的,在其它“社会”中认为就是错的,另外时间上,也就是古今也会不同。 其次再说有,在这个世界上总是会有一些天资很高的人,不管是处于地球上的什么角落,这些人的意识是一致的,这个就是真理,真理是唯一的。 除此之外,换个角度,还可以用“物理”和“情理”来解释。“物理”就是自然科学,是社会科学,它存在于客观,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情理“是存于主观的。比如说自然界中的弱肉强食,从”物理“上讲这是自然现象,不存在对错,从”情理“上讲,我们都不喜欢这种弱肉强食,让人看着不舒服。 虽然梁漱溟总谦虚的说自己不是一个学者,也没受过很高等教育,没背过四书五经,与同时期的大人物比,没留过学,不会西文,也不懂科学,但是从他回答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上看,他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应该归功于佛学的研究。 高明的人通达无碍——梁漱溟 本章开篇提到的“高明的人要通达无碍”这个话题是从梁漱溟说宋儒很多排斥儒家和道家,这就是不够通达引发的。 显然高明的人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按照佛家语讲要做到戒定慧,才能达到大智的境界。 佛家有三个字:戒定慧 戒:守戒律 定:守戒才能入定 慧:慧是智慧,入定才能生慧(我们普通人的智慧,才佛家看来只是一种智巧,不是真正的智慧) 可见大智是需要修炼而得的。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讲如何修炼这种通达无碍的大智慧呢?我觉着是要见的足够多,想的足够多,是做到通达无碍的基础。 其它 中国过去曾经有十三宗,很发达的是禅宗,禅宗不立语言文字。禅宗的修炼是悟道,但是悟道不是从语言开悟,语言的开悟还是意识之中的,真的开悟,是让你的生命根本起变化。 我记得阿城还是哪位作家,说禅宗的无字天书是为了吸纳更多底层不识字的老百姓,如果有了文字,不便于在民间的扩大。 第三部分:中国的道路 也许是战争引起来的革命,也许革命避免战争 第四部分:我是怎样一个人 养生 梁漱溟活到了95岁,身体一直很好,思维敏捷,他自认归功于长期吃素的缘故,文中说他17岁开始吃素,不吃任何肉类,不抽烟,但是会喝一点葡萄酒,食量少,平时还会做一些锻炼。锻炼的方法比较简单,就是每天搓搓腰肾,揉揉眼睛,再搓搓脚心手心。 对中国旧社会的看法: 自明清600年以来,中国社会贫贵富贱当然有,但是贫贵富贱可以上下流转相通,他不像西方那样的一个阶级很规定成型,中国社会的阶级之间因为可以流转相同,所以比较散漫,双方斗争不激烈,与西方的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不同,中国人喜欢调和,斗争虽然有,但是双方没有特别强大的。 这个看法和很多历史学家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是和为政者是不同的。所以看法也是为目的服务的啊.... 第五部分:我受到的影响 关于学习 一切的学习,实际上不单是一种因袭,一切的学习都有创造,只是有的人“学”的部分多些,“创造”的部分少些,有些人截然相反。梁漱溟是属于后者。 他还强调知知为知知,不知为不知,并用朱熹对孔子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的解读举例,梁不认同朱子的解读,认为孔子四十时候也不知道五十岁的进步,何况旁人?所以不知道就不要乱解读。
希望跟着王阳明走 在思想上倾向佛家,而生活向儒家的理想而努力,希望跟着王阳明走。——梁漱溟 文中: “在生活上做一个人的生活,我在思想上还是倾向佛家,可是我是一个想要做好而不够的一个人,在破我执上,在”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上不够” 这一点在访谈中的确多次都体现出来了,对于一个自认很有思想,并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行动的人,虽然看上去是廓然大公,但与儒家的根本思想(伦理,礼让)是相冲突的,若与儒家思想吻合,那就不可能物来顺应。 佛教与儒家区别 不同点: 儒家是站在人的立场上说话,说来说去还是归结到人身上。 佛家是超过人说话,他说来说去归结点也不归结到人身上,归结到超过人的那个地方。 佛教中的我执分为:分别我执和俱生我执。分别我执浅一些,是后天形成的,俱生我执隐藏的深,佛教修行就是破我执。 儒家认为生命就是建立在俱生我执上的,有了俱生我执才有饮食男女的一切活动,儒家就是要在人世间活动,它不要做神,儒家需要做的是破分别我执。 相同点: 佛家和儒家都有“无我”和“救世”的特点,佛家话众生的痛苦就是他的痛苦。中国的儒墨也是这样的,为了大家奔走一生。 未完待续..... 确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