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秋医话三则

 孙郎中 2023-08-08 发布于山西
【一】时光如梭,夏天的炎热还未完全散去,一阵清风,裹着细雨,又迎来了立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说文解字》云:“秋,禾谷孰(熟)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由此看出,“秋”为禾谷熟,即有“收获”之意。另外,“秋”是揪,又有收敛的意思!故而立秋意味着,世间万物到了这一天开始慢慢收敛起来,夏天那些疯狂长大的植物,也都收起张扬的性子,变得沉稳了,一个接着一个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有“秋三月,此谓容平”的说法,“容”指的是生物的形态,“平”指的是平定。“容平”用来形容万物形态平定不再繁茂生长,进而变成一种收获成熟的这种季节。对于人体之“容平”,我们必须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睡眠!人在白天工作、活动,主要与阳气的升发相关,到了夜晚,阳气渐收,阴气渐盛,阳入于阴,阴布于五脏六腑,就能让人安定,产生睡意。由此可见,睡眠其实就是阳气修整,阴气舒顺的过程,是人体阴阳顺接的关键,也是与秋三月的“容平”相符的。另外,秋应于肺,在志为忧,人们心情容易抑郁。“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与“愁”,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关联。古人在造字上已很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将“秋”和“心”合成一个“愁”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愁,忧也。从心,秋声。”这既是一个形声字,又是一个会意字。首先,“秋”代表收获,“愁”字的本义是担忧秋天农作物的收成如何。其次,“秋”有收敛之意,此时秋风萧瑟,形成一种悲凉的气氛,极易触动人的愁绪。然而,秋愁最伤身!所以在立秋后,人们应该重视情绪调养,应保持从容、平和、平静的状态。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二】夏已去,秋将至,今天是癸卯年立秋日!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它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再加上目前还处在中伏,“秋老虎”着实让人燥热难安。另外立秋后多有阴雨绵绵天气出现,还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此时节人也极易倦怠、乏 力、纳呆等症状,所以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但进补千万不可盲目:忌多吃生凉瓜果;忌无病进补;忌虚实不分。我们可以这样讲,立秋虽然天气还没有达到人们心里预期的“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习习”,但从天文来看,天地之间的气机已经改变了。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天地气机变化,人的气机亦会变化。总之,养生必须得顺应自然季节的变化,即按节气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的身体跟上天地24节气变化的节奏。跟上天地运行的步伐,就能得到天地的庇佑,就一定能健康起来;反之,若不能跟上,甚至跟天地的阴阳变化规律相反,那就必然会被天地所抛弃而失去健康。【三】人们经历过整个夏天炎热天气的折磨,立秋过后,许多在夏天里食欲比较差的人食欲逐渐有所好转。但此时大家一定要注意,刚立秋时绝不是“贴秋膘”的好时候。因为此时虽然已开始入秋,但仍属于三伏天,天气仍非常炎热而潮湿,脾的运化功能仍比较虚弱。此时若开始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阳受损而滋生痰湿。我们饮食要清淡,可以补充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等具有清补功效的食物,如茄子、鲜藕、丝瓜、冬瓜、南瓜、百合、葡萄、白萝卜等。也可以适量食用具有健脾化湿作用的食材或药物,如山药、芡实、薏米、茯苓、陈皮、大枣等。尤其是秋雨连绵之时,尤应注意健脾化湿,以免阻碍脾胃运化。另外,秋季属金,肺也属金,肺气通于秋,在五行上“金旺而克木”,对应五脏则肺气盛而肝气虚。因此,为防止肺气过盛而肝气过虚,要从饮食上进行调节,最好是“减辛增酸”。而且,肺得金气,其性收。而酸有收敛之性,也可助肺之用。因此,秋天当适当吃点酸味食物,如酸醋、酸味水果,包括苹果、梅子、石榴、葡萄、山楂、猕猴桃等,都有养肺补肺之效。而辛味有开散之功,影响肺气之收敛,若再外加香燥之品,极易损伤肺胃之阴,出现咽痛,干咳少痰,痰中带血,便秘等秋燥之证。因此秋季当戒食或少食辛辣食物,如辣椒、生葱、生姜、生蒜以及烈酒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